临安不夜侯 第926章

作者:月关

  杨沅一路畅行,到了精舍下了肩舆,带着刘嫣然和多子走进馆阁中,自有下人奉上茶点。

  杨沅问道:“萧大匠呢?”

  那下人禀道:“萧师傅正带着人在前边山坳里研制火药,已经派人去喊他了。”

  杨沅挥挥手叫他退了下去。

  此时正值盛夏,但山中清凉,这里有过堂风吹着,更是叫人精神大畅。

  刘嫣然和多子陪坐在他左右,刘嫣然刚剥了一粒葡萄,还没递到杨沅嘴里,就听远处“轰~”地一声巨响。

  吓得刘嫣然纤指一颤,葡萄便向地上落去。

  杨沅一伸手就接住了那粒剥了皮的葡萄,随手丢进嘴里,快步出了精舍。

  远处一阵烟尘滚滚,杨沅顿时脸色一变,看那威力,可不像是在试验火药。

  杨沅立刻拔腿冲了过去。

  研发这东西很烧钱,杨沅自己的产业还没转移过来,如今支撑这么庞大开支的研发,全靠蓬州吴家。

  并不是说其他潼川豪强就不想和他这位潼川之主搞好关系,但搞好关系和彻底投效是两回事。

  有的豪强另有倚靠,有的豪强还在观望,有的豪强还在取舍……

  在一家公司还没有完整产品和商业计划,甚至只是一个初步想法时就肯果断为他提供资金支持的天使投资人,本就是在高风险和高收益潜力之间赌博。

  这种人当然不可能太多。

  前期投入是毫无回报的付出,这时候要是关键技术人员被炸死,那可就真的完蛋大吉了。

第687章 秣马厉兵

  杨沅对于火药其实也是一知半解,比如那黑火药的最佳配比,他也只记得一个大概比例。

  但就是这么一个大概比例,当他告诉了研究火药的匠人之后,就帮助他们少走了几百年的弯路。

  要知道直到几百年后,人们才摸索出黑火药的配比,大致是75%的硝石、10%的硫磺、15%的木炭。

  可这个时代的黑火药,目前是硝60%上下,硫磺20%上下,其余是木炭和各种“杂质”。

  有提纯不精自然产生的杂质,也有人为掺进去的“杂质”:

  比如清油、麻茹等近十种易燃物质,就是人为掺进去的。

  因为这个时代的火药匠人,认为这些东西可以增强火药的威力。

  可想而知,这样配比的黑火药,其威力有多小。

  可是杨沅不仅告诉了他们一个大概的配比,还告诉他们,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助燃。

  于是,他们不再掺杂其他物质,而且开始研究如何提纯。

  比如,火药炭用什么样的木材烧制,质量才更好,

  硫磺要经过哪些工序提取出来的才更纯……

  光是这几样原料的生产,现在快要摸索出一整套的制作流程了。

  他们的火药配比,现在已经无限接近最佳比率,提纯率也越来越高,火药的威力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

  不过,相应的制造环节的危险性也就增加了。

  火药配制的危险事故,一般发生在把硝、硫、炭三种成分按比例进行混合的阶段。

  这一阶段只要不引入明火,一般也不会出事。

  这时的工匠已经明白如何防范火星的产生了。

  他们的工具大多采用木制、石制和铜制,严禁铁器。

  为了防止几种配料在掺配过程中,发生摩擦和撞击产生危险,匠人们在掺配时,还会先把火药配料用水拌成泥状。

  这样即使偶尔有火星,也不会引爆药料。

  但它也只能极大概率地减少危险性,并不是绝对的。

  今天这次爆炸,就是有一个匠人在配制时不慎引燃了硫,硫火继而引燃了配制完成的一小桶火药。

  杨沅赶到时,只见用作试验的地方被炸开一个大坑,四下里的工匠灰头土脸。

  出事的地方正有人被抬出来,杨沅一眼看到萧千月站在人群中正在指挥抢救,不禁松了口气。

  至少他的萧总工无恙。

  杨沅快步赶上前去,这里的试验室都是建在半地下的一个个掩体中,每个掩体相距一定距离。

  出事的这处地方一共有三个人,两个匠人,一个小徒弟。

  爆炸时小徒弟正在掩体口处,被气浪冲飞出去,没有大恙,只是耳鼓嗡鸣,现在还说不了话。

  掩体里的两个匠人一死一伤,死的那个就是不慎引燃火药的匠人,人都炸散架了。

  另一个和他的“工作间”之间有一道矮土墙,只被炸掉了一只手臂,现在也在昏迷当中。

  杨沅顾及不了其他,先上前帮忙一起救助伤员,包扎伤口止血,然后立即把他送回精舍。

  杨沅又嘱咐萧千月,等小徒弟和受伤的匠人醒来,详细询问出事的经过,每发现一种偶然,都要在流程制度上用必然的规则去进行防范。

  对于这些流程,不用杨沅细说,萧千月也已熟悉了,遂点头称是。

  杨沅看看惊魂未定的众匠人,向萧千月低声询问了那一死一伤的匠人名字,便高声宣布道:“郑七月,废了一条手臂。

  伤好后,依旧留用,多配个徒弟给他打下手。赏宅院一所,上田十亩!”

  这一下,众匠人顿时骚动起来。

  他们就是吃这碗饭的,其中的危险,他们当然也清楚,可是会的就是这门手艺,那就得干。

  抚恤,他们也知道一定会有,但是没想到会如此丰厚。

  有了这宅子和田地,郑七月的家人就能衣食无忧了。

  而且,郑七月残而不废,依旧留用,那就还有源源不断的收入。

  杨沅又道:“被炸死的匠人冯远,同样赐宅一套,田十亩,另:许其家一个县衙吏员的名额。”

  这一下匠人们更加激动了。

  县衙的吏员,那也是公务员了,而且是世袭的。

  做官还要三五年一轮换,但吏却是世代居于此,而且基本上是父子相承,代代相传。

  冯远死了,但是他的儿孙从此有了一只铁饭碗。

  对这些匠人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恩,最大的后顾无忧。

  甚至……有人开始跃跃欲试了……

  杨沅没和这些匠人说太多。

  说什么,说安全吗?

  关乎他们生命的规则,他比你更在意。

  只不过,再如何注意,意外总是难免的。

  对他们来说,杨沅对死伤匠人的处理,才是最实惠的。

  就连那个晕迷的小学徒,杨沅都给了赏钱。

  对众匠人安抚一番,让他们各自退去后,杨沅又把萧千月请到一边。

  杨沅道:“现在什么比例的火药适合用来发射,什么比例的火药适合用来爆炸,基本已经摸清楚了。

  你拟定详细流程后,按照严格的规范,交给其他匠人去继续生产、继续测试它的稳定性就好。”

  杨沅从袖中取出两张纸,交给萧千月:“这是我的构想,你看看如何实现。”

  金人和西夏人强于大宋的,主要是骑兵。

  杨沅觉得,在火药威力大幅提升之后,已经可以用来做为对付骑兵的重要武器了。

  他要组建自己的骑兵队伍,但目的不是为了和敌人的骑兵硬碰硬地对决,而是能追得上逃跑、转移的敌军,加强大宋军队的机动能力。

  用来对付敌国骑兵的,他想更加依赖火药的力量。

  在欧洲火药发展史上,火枪出现后,曾经耀武扬威的装甲武士,轻易就倒在刚刚训练一个礼拜的农民枪下。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当机枪出现以后,游牧民族就变得能歌善舞了。

  杨沅把他了解的早期火枪的概念,甚至连发枪的概念,都对萧千月等匠人们提过了。

  但他也只能提出一个概念,具体的研发必然需要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

  而且很多配套的生产工艺技术现在是达不到的。

  不过,最难的一关是火药的威力。

  应付骑兵的第二个难关,是早期火枪的射击速度。

  第一关已经解决了,第二关……可以变通一下嘛。

  杨沅觉得他之前在香积寺见过的那种“神火飞鸦”,就可以好好发展、研究一下。

  这种武器在研发出来不久,就因为它在使用过程中的种种限制和弊端,遭到了试用部队的批评。

  于是,它的生产就被大宋军械司废止了。

  但杨沅觉得,有问题想办法克服就是了,大可不必因噎废食。

  他觉得这东西完全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机枪”,成为对付骑兵和集团冲锋的大杀器。

  此外,无缝钢管什么的现在生产不出来,他也给不了建议,但地雷和手雷这种玩艺儿,在已经有了足够威力的火药前提下,匠人们还不是轻易就能研制出来?

  有了这些东西,杨沅就可以随时“爆兵”了。

  不过,这样的军队高度依赖后勤补给,弹药一旦断了,他们就是任人宰割的牛羊。

  所以,杨沅让萧千月重点研究的,就是它的运输、储放和保养。

  尤其是颠簸环境下的运输安全、雨雪天气下的使用不受影响。

上一篇:大宣武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