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金牌县令 第584章

作者:板面王仔

宽商十策..?

景帝恍惚了一瞬,感觉怎么好像在哪听过呢?

待奏疏递到眼前,景帝一瞧,神色诡异的看向了方正一。

这玩意不是方正一前不久写的吗?不过措辞用语变了许多。

方正一也迎着景帝憨笑,目光澄澈无比。

景帝瞬间已是了然于胸,脸色恢复如常,道:“郭伴伴,念吧。”

郭天养拿起奏疏,开始念了起来。

大殿内郭天养的声音在回荡,但是方正一听着表情却逐渐古怪。

他写的内容...竟然被许温书给改了!

相对他写的那一版来说,后改的措辞用语让人容易接受的多。

但是关键的一点是本来他谏言是开一府之地作为试点,结果给改成了横江府辖下的一个县。

但事已至此,方正一也只能耐着性子听。

由于只限于一县之地,不少人也没表现出强烈反对的态度。

毕竟,只有一个县,就算闹翻了天还能有什么影响呢?

待郭天养说完,景帝目光扫遍群臣,开口道:“许卿,你先讲一讲吧。”

许温书躬身道:“回陛下,臣之所以力谏宽商皆是有据所循。”

“市面财货流通,无非四步。生产、分配、流通、销售。这首尾两步尚无问题,但是中间的分配与流通却是干系甚大。”

“粮食连年丰收,以往没有土豆红薯等高产作物之时,百姓凭借家中劳力尚且只能勉强养活一家,而无结余。如今不但能养活全家,甚至还能多出不少粮食。”

“而这些粮食正要靠商贾收购再在市面销售,百姓卖了粮有了钱,便去购置新衣等家用,如此便有促进了生产。”

“据臣所知,今年京城内修建的雇佣超过百人的手工作坊,竟然不下二十家,这可是此前从未有过的景象呀。足可见民间百姓对货物需求的大涨。”

“如此一来宽商势在必行!就算不为别的,也要考虑到那些因粮食高产而产生的闲汉,百姓万不能惫懒在家,无所事事。”

“但宽商一事不能一蹴而就,还需循序渐进,所以臣遍阅了京畿历年上报的所有账目,挑出了横江府内的平万县,此县地处横江府要地,连接四方,正是平日货物往来颇多之所。以此为宽商试点,再合适不过,望陛下明鉴。”

景帝轻轻的点着头,一手敲打着御案。

群臣则是若有所思,刚才许温书所讲的内容有种似曾相识之感。

这不是最近几日半山日报连续刊登的内容么?讲的就是生产、分配、销售之类的话。

没想到半山日报里的内容,许温书竟然有如此高的评价?

大殿内沉默了良久,景帝才开口道:“诸位爱卿可还有话要说?”

下面一阵低声讨论,方正一的目光在人群中不断巡视。

今日这事看起来倒好办了,只可惜许温书这个老东西把一府换成了一县。

平万县他也了解,确实还算是个不错的地方,如果经营的好,影响力也未必会差。

眼下既然他已经开口了,那就没有再更改的可能了。

现在的关键就是看谁反对,自己再冲上去帮一把。

果不其然,最终反对的人还是出现了。

翰林学士杨英才默默站出:“臣有..”

“臣反对!”不等他说完,方正一猛的一嗓子嚎了出来。

杨英才的脸缓缓拉长,无奈退了回去。

许温书脑子嗡的一下,彻底陷入迷茫....

景帝则盯着方正一,表情不断变换。

你小子到底站哪边的?要宽商的是你,现在要反对的也是你?

方正一回头,冲着杨英才露出了一个无比难看的笑容,眼神中带着嘲讽。

回过头大声道:“臣反对宽商!俗话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商人逐利更是助长此种风气。再者说富者众之怨也,商贾崛起,引起其他百姓艳羡,怕是要引起动荡。若是人心浮躁,那离礼崩乐坏也就不远了”

许温书心中疯狂咆哮,那他妈不是我说的话吗!你个狗日的!到底想干嘛?

“纵容商贾后患颇多,而且商贾不事生产,只能作为中介,在百姓之间赢取暴利,这无异于与民争利,此事万不可行。”

方正一说完,开始猛朝许温书使眼色。

“许大人,我说的对吗?”

许温书眼角抽搐了几下,咽了口唾沫道:“此话我不敢苟同,天下若无中介早就乱了套了。这商人就如同水车之中的齿轮在连接着生产者跟买方,若无他在其中调停资源,则买卖双方都极难成立,而利润不过是他应得的报酬罢了。”

“商贾促成的生意越多,天下财富增长的便越多。若是商人图利便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我大景又怎么一年好过一年,国库的收入一年高过一年呢....?”

方正一心中赞了一句,许老头人老心不老反应够快,记忆力也好。

......

第732章 撬动的起点

“好!姑且算你说的有道理,可是让商贾衣丝乘车是什么意思?”

“士农工商,商贾本就是贱籍!商人就是贱人,上不得大雅之堂的东西。民间百姓人人唾弃,他们又凭什么衣丝乘车?照您许大人的意见,是不是商贾以后还要登入朝堂?”

“今天他敢衣丝乘车,明天我都不知道商贾要....”

方正一接连便是一长串的难听的话,简直要将商贾打入粪坑,永生永世不得翻身。

由于说的太难听,所有人都听不过去了,纷纷想要喝止方正一。

就连景帝都听的直皱眉头。

忍不住打断道:“够了,差不多行了。”

方正一抹了抹嘴边的唾沫星子:“陛下不好意思,臣说完了。刚才杨英才杨大人好像有话要说,那臣就不说了。”

“你说!你说!”

方正一说完,又回头看了两眼杨英才,伸出手示意让他说话。

杨英才被恶心的不行,只能硬着头皮站了出来。

原本他是想反对宽商的,可方正一这么一搅合,话是怎么都说不出口了。

不过是区区一县之地。

总不能跟这种臭虫搅合在一块吧!以后还做不做人了?

犹豫了一会儿,杨英才道:“臣觉得方大人言过其实,难道商贾就不算人吗?衣丝乘车又何错之有?”

“当世论财经之道,无人能出许大人之右...臣赞同为宽商开一试点。”

许温书到此恍然大悟。

原来方正一这小子也知道自己膈应人,竟提前出击了。

毕竟没人愿意跟粑粑贴一块。

方正一还在那装相,摆出一副不服不忿的样子:“此话臣不敢认同,臣虽然在桃源县内也注重商业,但是至今见过无数商贾,对商贾再了解不过了,他们都是一些目光短浅,利益熏心之辈。绝对不能放开!”

“臣桃源县也是横江府辖下,县内不少商贾都在横江府城做生意,平万县也不在少数,此中乱象没人比我更懂!”

“而且许大人,你凭什么就认为商贾崛起会有利于国家,难道你还会预测未来吗?”

哦~~!

群臣恍然大悟!

好哇!难怪你个狗东西反对这么激烈,原来是动了你桃源县的大饼了!

许温书也逐渐进入状态,轻轻一抖袍袖,淡淡道:“方大人,我自初入朝堂便在户部为官。民间商事,我已见过无数。商贾也与常人无异,有奸商自然也有义商,万不能因为一个商字就轻易的给人下定论。论商贾我想我应该比你了解的多,眼下的情况乃是从所未有之变局,商税的提升已成必然。”

“方大人,时代变了。”

“呃......”

方正一脸一板,拱手向景帝道:“陛下,口舌之争,多说无益,还请陛下圣裁!”

景帝嘴角荡着一丝笑意,静静的看着方正一表演。

有意思,还真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竟然给许温书都拉到一条战线上了。

也不知他是怎么做到的。

景帝开口道:“诸位爱卿可还有意见?李师傅,此事您怎么看?”

李岩松道:“陛下,老臣认为,单只开一县之地影响不大也未尝不可。臣也隐隐感觉京城的风气有些变了。而且许大人所言确实有个关键的问题,当下粮产丰足,多出许多闲汉恐怕不是国家之幸。商贾多开工厂,招揽闲人让他们劳作起来乃是好事一桩。臣相信户部是专业的,宽商十策并无太大出格之处,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还是先一步施行以观后效吧。”

“臣附议!”“臣附议!”

一片赞同之声响起,方正一心下大定,不过还是表现出如丧考妣。

其余人见状心中暗笑,看来平万县对桃源县相当重要啊。

桃源县若不是损失了极大的利益,这狗东西也不会狗急跳墙。

你丫不是平时最能喷粪吗?你也有今天!

景帝点头赞同:“既然大多数并无异议,那么管理平万县可有合适的人手?”

方正一臭着张脸,眼神向后一扫,忽见翰林中一道身影,心中一动,看向杨英才道:“陛下!既然杨大人力建宽商,臣看不如就从翰林院里选算了!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

杨英才张了张嘴,恨恨的瞥了一眼方正一。

这特么可不是个好差事!

大家嘴上简单支持了,但是没人打心眼里看好这件事,而且宽纵商人本就不好听,万一这个狗屁试点再出点岔子怎么办?

谁愿意自贬身份跑到平万县当县令啊?没人愿意干!

杨英才无奈的在身后扫了一眼,忽然见到一猥琐身影,眼睛一亮道:“陛下,翰林院有合适人选,翰林修撰杨风帆见识过人,在翰林院内也左右逢源,想必定能完美胜任平万县领一职。”

“臣等附议!”杨英才话音刚落,一大片声音响起。

杨风帆眼泪快下来了,然后不知被谁一把推了出来。

战战兢兢的站在原地,满腹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