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指尖灵
他找到门卫大概了解了一下,听说生产小型发电机,让陈安很是兴奋了一下。
若是盘龙湾门前的河里装上一个,那就再不用看着一到晚上,发出的光亮还不如一盏煤油灯的电灯发愁了。
他早就在想这个事儿了。
这厂子可不是什么国营工厂,而是私人投资开办的,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原来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行的法子,在这些年,也调大了比重。
厂子生产出来东西,也在找销路。
听闻陈安有意购买一个小型水力发电机,厂子负责人很是热情地接待,甚至还领着三人进厂里看了一圈。
结果,陈安发现自己白高兴一场。
厂里生产的小型水力发电机,那在他眼里也绝对是个大家伙,就盘龙湾那河流的水量,根本带动不起来,是那种需要建立小水电站才能运转的东西。
可不是后世那种两个人就能轻松抬走的超小型水力发电机。
他有些不甘心地问那负责人,有没有那种适合私人使用的小机器,换来了负责人的一个白眼。
但好歹还给了他一个解释。
因为这年头的水利发电,即发即用,没办法存储。
用电的时候得保证有水,有水发电的时候,还得保证电能用掉,要不然都有问题。
而且自然条件受限,有河流可发电的地点有多少?没这条件的占多数,没有基数,也推广不开。
再说了,这年头,私人有几个有钱给自己买那种玩意儿的。
开厂是为了盈利,那种超小型发电机,现在没搞头。
这让陈安白高兴一场。
他细细一想,发现自己多少有些时间错位了,显得有些可笑。
总觉得在上辈子很常见的微型水利发电机,在这年头也会很常多,结果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也难怪,在接下来的十多二十年里,很多山村一直用电困难。
都没什么市场,人家也不可能生产。
看来,得等到以后电网改造了。
他只能作罢,也遗憾自己没有那种手搓发电机的本事。
三人悻悻地离开发电机厂,去农贸市场买了些猪肉,回到车上喂狗。
晚上,三人依然住在钟楼饭店,相比起其他那些小旅社,在汉中属于大饭店的钟楼饭店,虽然鱼龙混杂,但也绝对要安全靠谱得多。
睡觉的时候,三人不敢有丝毫大意,一样轮流守夜。
隔天,陈安开着车子出了趟城,主要是领着招财它们,到山野里跑一跑,活动一下,顺便找点小动物喂狗。
接连在蒙着篷布的车厢里边关了两天,几条猎狗也是憋闷,下了车以后,各自压腿伸腰,在山林里来回撒欢地奔跑了好几圈,这才在陈安身旁安定下来。
大半天的时间,三人领着猎狗打了三只野兔、四只松鼠,还刨到两只竹溜子,都被统统喂了招财它们。
隔天早上,孟奎松如约返回,从轿车里提了一个袋子出来。
三十万,可是不小的份量。
双方都没有多说什么,陈安数过钱后,将铜牛和铜鼓交给孟奎松,他和宏山、甄应全也没有停留,提了钱,到饭店侧边钻进车子,三人当场就把那三十万分了。
铜牛铜鼓本就是陈安手的东西,此时将换来的钱分给宏山和甄应全,两人却是死活不愿意再去分卖药材、水晶和金香玉的钱,统统留给了陈安。
随后,陈安开着车子,领着两人去了邮电所,将钱汇了回去。
在钟楼饭店里,那么多人看着,三十多万,太容易招人惦记了,还是汇款回去来得简单安全,拿着一张汇款单,简单轻松。
事情办完,甄应全坐驾驶室,宏山则是和猎狗呆在车厢里,两人都带着猎枪,帮忙提防着,陈安开着车子,踏上返程。
一路空跑,早已经熟练驾驶技巧的陈安将车子开得很快,临近傍晚的时候,就回到了盘龙湾。
而拿到东西的孟奎松,也返回了在西安的屋子。
院子弄得挺大,仿古的建筑,很是气派。
他下了车子,第一时间就钻进自己那间放了好几排架子的屋子,架子上面放的全是琳琅满目的文物,以瓷器居多。
他迫不及待将铜牛、铜鼓取出来放到桌上,然后开始用白布将铜鼓包裹、绷紧,又用一个布团染了印泥,开始进行拍打拓印。
渐渐地,一条条细小的纹路以空白状出现在被染红的布片上。
同样的操作,他将铜牛身上的纹路也拓印下来。
随后,他又拿出一个小小的铜龙,将两张图案拼接起来后,用铜龙的图案进行比对。
这铜龙跟铜牛、铜鼓和铜虎不一样,其它三个铜器都是身上布满铭刻的山水纹路,铜龙身上却没有,更像是一方盘龙为柄的印。
在这印的底部,有些断断续续的纹路,似乎有一部分能跟铜牛、铜鼓上的重叠。
如果是看过整个地图的陈安在这里,肯定能一眼认出,这铜龙,只起一个标记藏宝位置的作用,只要纹路对上,像盖印章一样盖上去,就能标记出来。
只是,孟奎松并没有拿出完整的地图,比对半天,却看不出端倪。
他靠坐在椅子上,闭着眼睛思考了好一会,有些恼火地嘀咕道:“早知道就该在知道铜虎在她手里的时候,就把铜虎给夺过来,现在,你让我上哪儿去找那铜虎?董秋玲啊董秋玲,你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
看来,还很有必要往锦城那边去找一找,希望不要落到那帮小龟子安插的人手里,不然,就即使找到了,也难办。
到底要怎么才能撇开这些人…头疼!”
第622章 板上钉钉
从汉中回来,陈安在家休息三天。
说是休息,其实也没怎么闲着,一天帮着冯丽荣处理各种作料,熬制火锅底料;一天去了养鸡场,查看养鸡场的情况;第三天则是去了畜牧场,了解下畜牧场的具体情况。
就在第三天下午,开着汽车从畜牧场返回盘龙湾的时候,赶上骑着自行车往石河子村送邮件的邮递员。
邮递员派送各种信件,路线比较固定,寒来暑往的。
在石河子村,陈安就算是信件比较多的人了,加之他是小镇的名人,和那邮递员早已经熟识,打招呼的时候,邮递员从邮包里翻出两封电报,递给陈安。
一封是在县城的骆祥文发来的,说是承包畜牧场的事情已经有眉目,让陈安往县城去一趟。
骆祥文这几年在派出所工作,立功不少,加之多少有些门道,升得挺快,已经成了所长,混得挺好。
另一封电报是从汉中过来的汇款单。
小镇太小,涉及的金额又大,这事儿得去县城才好办理。
陈安的汇款单到了,宏山和甄应全的应该也一样。
果然,晚上的时候,宏山和甄应全就找了过来。
稍作商量后,陈安去了一趟青沟,让陈平将需要送到县城出售的茶叶送来。
茶园的春茶留了些在陈安的盘龙湾,往巴食火锅店送了一些,其余的,早就已经销售一空。
现在送来的,已经是夏季茶。
春夏秋三季的大叶茶,春茶茶叶肥壮,条索紧而重实,滋味浓厚,香气较佳;夏茶生长迅速,叶质硬薄,条索粗松、轻抛,滋味淡薄,香气欠佳;秋茶气候介于春夏之间,品质也介于两季之间。
夏茶虽然品质不是太好,但确实最适合普通人的,一样很有销路。
事实上,单就春茶,虽然量不大,但陈平已经赚了不少,夏茶和秋茶,也会是不少的一笔。
要知道,哪怕是在现如今这年头,顶级好茶一样能达到几千块钱一斤,在前两年,更是为了有限保证出口,很多人想买茶都不容易买到。
为此,陈安特意让陈平,专门做了些茶饼、茶砖,放成老茶,说不定,过上些年,能卖上更好的价格。
陈安去找他的时候,他正在忙着招呼人手,按陈安的说法,将青沟那股地脉水给挖成水井,用河石嵌成井壁。
现如今,他对陈安的话非常信服,哪怕陈安告诉他,那股水以后也能变成钱,虽然心里觉得山里山外都不缺水,买水喝这种事情有些离谱,但依然照办。
别的不说,单是茶园的事情上,已经应验了。
他又哪里知道,过上几年,还有矿泉水这一说法。
陈安这趟去县城,连同一起送去的,还有熬制出的火锅底料,红苕制作的苕粉,养鸡场这些日子积攒的鸡蛋,都是用竹筐往里面垫了稻草防破碎。
零零总总,居然有不少东西。
陈安和甄应全帮忙装好车子后,就各自回家。
隔天早上,两人一大早赶来,跟陈安一起前往县城,中午的时候抵达巴食火锅店,此时正是中午用餐高峰,店里很是热闹。
这两年经营下来,巴食火锅店在县城里,也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客似云来,很是红火。
陈安领着宏山和甄应全直接去了后院,让冯学恩叫服务员在后院架起火锅,同冯祥中、冯学恩两人一起边吃边聊,更多的是在说火锅店的经营情况,得知陈安他们要去存钱,冯学恩干脆搬来账本,拨着算盘,将这几个月的账算了一下。
花了大半个小时算清楚,宏山和甄应全听得咂舌,居然只是半年的时间,除去一应开销,火锅店的盈利,刨除分给冯学恩的四成,陈安这里居然又有了差不多两万的进账。
三四块钱就能吃一顿很丰盛的火锅的念头,半年纯入两万,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了,话又说回来,来店里吃火锅的,大都是做生意的人,是赚到钱的主,很是舍得花销。
等到店里客流高峰过了,几人把车里的东西卸了,放进仓房,陈安用袋子装了分到的钱,又叫上宏山和甄应全把汇款给取出来,然后将钱存进银行。
到这個时候,陈安的存款额,已经达到五十万。
各种捆绑在商品上的如同枷锁一般的票证的作用,在不断弱化,事实上,除了一些特定的商品,其余很多东西,已经完全能通过钱币直接交易了。
事情办完,陈安去了一趟派出所,跟骆祥文打了招呼,晚上到火锅店里聚一下,说说畜牧场的事儿。
从派出所出来,三人在街上闲逛。
去汉中的时候,已经买了不少需要的东西回来,现在倒也没什么要购买的,只是陈安路过一个卖收音机、录音机、电子手表的商店时,挑选了一些磁带。
宏山和甄应全兴起,也一人买了一台录音机和一大堆磁带,花了四十多块钱。
然后,三人一起去了冯学恩的老宅,闲着没事,在那儿听了一下午的歌。
见录音机一响,放到《龙的传人》、《哪里不平哪里有我》等歌曲的时候,陈安居然随口就能哼唱,宏山和甄应全惊为天人,他们哪里知道,这些歌,上辈子陈安就已经听得很熟了。
卡着时间,估摸着骆祥文快下班了,陈安再次前往巴食火锅店,特意让冯学恩紧着好酒好菜上了一桌,还是安排在清净的后院。
等了没多长时间,骆祥文领着一个身着便服的中年到了店里。
陈安早早在门口等着,一碰面,骆祥文就冲着陈安小声介绍彼此:“这位是武装部部长,姓李,我叫他李叔。李叔,这就是我跟你说过的兄弟伙,叫陈安。”
陈安和骆祥文以兄弟伙相称,也自然而然地跟着叫了一声:“李叔!”
中年上下扫视着陈安,笑道:“在县城都没少听闻你的名字,也算是年轻有为。”
“李叔说笑了,我没得啥子见识,纯粹是瞎折腾…快快快,酒菜已经准备好了,快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