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310章

作者:高月

  独孤明把李邺请进贵客堂,笑道:“今天是你的人生大事,我要先恭贺贤婿和我们新月喜结良缘!”

  “多谢二叔这段时间的提携!”

  独孤明呵呵一笑,“可不是我提携你,是你帮了我的大忙,升道坊要不是你出手,光凭隐翅还真不行,那帮家伙不是一般武士,都是身经百战的士兵,从战场上杀出来的,光是那种悍不畏死的气势我们就不行。”

  李邺点点头,“但现在安庆绪回了幽州,剩下的武士听说死得死、撤的撤,基本上没有了,威胁不到独孤家的利益。”

  独孤明轻轻叹道:“这段时间我一直安排隐翅严阵以待,准备迎战安家可能发动的报复,不料冥冥中自有天意,安家和杨家杠上了,独孤家的风险由此解除。”

  李邺笑而不语,这件事情不好多说,他沉吟一下道:“安禄山已经事实上拥兵自立,一旦他和朝廷矛盾激化,必然会造反,独孤家族有准备了吗?”

  独孤明一时沉默不语,这件事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也开始讨论,但家族内部意见不一,很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这时,李崤在堂下喊道:“吉时快到了!”

  独孤明点点头笑道:“这个问题比较大,我们以后再谈,准备起身吧!”

  独孤新月是从后门码头上船,八名专门从皇宫过来的执扇宫女和两名喜娘跟随新月,喜娘一个是独孤启明,另一个是李小荷,她们会一直陪伴在新娘身边,直到进洞房。

  独孤新月身穿一条极为华丽的金红色凤尾裙,头发梳成云鬓,头戴缀满宝石的凤冠,身着虹裳霞帔,用金线绣成百鸟,在阳光下极为灿烂华美。

  她这一身凤冠霞帔是杨贵妃专门赐给她,是公主出嫁的标准,但比大唐公主更加华贵,尤其她脖子上戴的一串宝石项链,璀璨夺目,世间罕有。

  独孤启明和李小荷也同样穿着华贵喜庆的百褶裙,头上也戴满精美的首饰,置办一套也要数千贯,这是独孤家送给她们的福利,就送给她们了。

  李邺站在船头,接过独孤新月的手,把她慢慢接上船,两个喜娘扶着她,在八名执扇宫女的簇拥下,进了画舫内。

  两名傧相和司仪只能去坐第七艘的傧相船了,新娘一旦上船,也只有新郎能进船舱,可以坐在新娘身边,两人一同走完十分重要的迎亲之路。

  这也是迎亲用画舫越来越受豪门大户欢迎的缘故,不光是空间大,舒适,重要是新郎也能坐在船上,能给新娘心理上一个极大情感安慰。

  唐朝包容开放,远没有明清那样保守,新娘也没有盖头,新郎新娘之间都比较熟悉,彼此情意相通,当然,如果新娘害羞,新郎也可以坐在外间。

  “开船喽!”

  船夫喊了一声,画舫晃了一下,便缓缓出发了。

第477章 终成良缘(下)

  婚宴已经按时开始了,数千宾客分成三个区域,唐朝等级森严,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三品官勉强可以和有实权的四品官同桌,比如光禄寺卿令是从三品官,但它的实权和地位就比不上正四品的吏部侍郎和户部侍郎,他们可以坐在一起。

  但光禄寺卿就绝不会和从五品的吏部郎中或者户部郎中同桌了。

  再比如很多社会名流,诸如名门家主,可能不是官员,但他社会地位很高,你就不能把它和商人分在一起。

  这里面有很多讲究,安排座位一向是个大学问,安排不好容易得罪人,大家都绞尽了脑汁,一再确认才排定位子。

  园宅内觥筹交错,人声喧嚣,裴三娘带着几个李氏族人的妻子在小宅背后的码头上引颈向水面上张望,喜船是从曲江过来的,所以进门要绕一圈走到前门,地上都着红毡毯。

  裴三娘着实有些焦虑,迎新船队该到了,怎么还没有来?

  “夫人,他们来了!”

  一名眼尖的侍女忽然指着水面大喊起来。

  裴三娘也看见了,一队小黑点出现在水面上,她长长松一口气笑道:“终于来了!”

  她连忙对旁边负责放爆竹的刘武通道:“把火点起来,准备放爆竹!”

  刘武通连忙带着几名武士点燃了火,一节节竹筒也准备好了。

  船只越来越近,鼓乐声响起,敲锣打鼓也越来越响,这时,‘嘭呯!’的爆竹声接连不断响起,在爆竹声中,船只靠岸上,先是八名宫女上来,她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执扇宫女,今天她们只有一个任务,就是遮蔽新娘。

  因为唐朝新娘是没有盖头的,新娘在举行婚礼仪式前是不容宾客们随意评头论足,尤其是权贵豪门的女儿出嫁,这一点更在意。

  两名喜娘搀扶着新娘上了岸,独孤新月主动给站在旁边的裴三娘施了万福礼,欢喜得裴三娘嘴都合不拢。

  “好孩子,快进门吧!”

  八名宫女举扇在厚厚的地毯上缓缓而行,新娘独孤新月就走在她们中间,完全被扇子遮蔽得严严实实,上千名宾客都跑出来了,站满了地毯两边,但他们只能看到八名持扇宫女和两名喜娘,看不见新娘的一点身影。

  不过,八名持扇少女是来自皇宫的宫女,让大家也很好奇,都在打量,一个个评头论足,皇宫的宫女倒底长什么样子?

  一行人沿着红地毯进了小宅的大门,进了夫家的门,独孤新月正式成为李家的媳妇了,大门缓缓关上,宾客们又纷纷回去。

  这时,忽然有人大喊:“太子殿下送贺礼到!”

  一队宦官挑着礼担进了园宅大门,广平王李俶代表父亲前来出席婚礼,这是太子李亨给李邺送来的贺礼,太子李亨很低调,他的消息一般都不会在婚礼和祝寿等场合出现,这是他三年来第一次给大臣成婚送贺礼,引起宾客们议论纷纷。

  李岱和独孤烈连忙把李俶迎到贵宾席就坐,广平王笑问道:“吉时是什么时候?”

  李岱笑道:“新郎新娘都到了,再休息一会儿。”

  婚礼同时也是指昏礼,在黄昏时行礼,行礼的地方在大堂上,已经在大堂上搭起了青庐,这是北方汉族人的习俗,必须要在青庐中举行婚礼。

  为什么在青庐中举行婚礼,说法很多,颜真卿认为这是胡人的习俗,汉人学之。

  但也有说法是因为数百年的混乱局势中,北方汉族人颠沛流离,四处逃难,但子孙延绵还得继续下去,他们会在路上临时搭起一座帐篷,为新人举行婚礼,这个仪式就被保留下来了。

  婚礼上有很多互动活动,各地都不一样,各个阶层也不尽相同,底层百姓喜欢下婿和弄新妇,这些活动虽然热闹但都比较粗俗,有伤风化,甚至还会把女婿弄残弄死。

  比如有让女婿坐监狱的游戏,就是把女婿装在箱子里或者大瓮中,密封住,很多女婿都会因此窒息而死。

  还有对新郎的礼仪不满,棍棒相加,把女婿打成残疾。

  弄新妇则让很多登徒子趁机大占新娘便宜,这些陋习自古就有,倒不是现在人发明的。

  但越是豪门权贵的婚礼,这种活动就越少,甚至没有,这也是为了维护夫家和女方家的尊严。

  实际上,唐朝的婚礼是指六礼,流程早就开始了,亲迎是六礼中的最后一环,新郎在踏进夫家门那一瞬间,六礼就结束了,新娘独孤新月就正式成为李家媳妇。

  就相当于在民政局领了结婚证一样,两人已经是合法夫妻。

  至于后面的一些婚礼仪式,那更多是一种明媒正娶的象征,其中最重要的四个环节,并拜、结发、合卺和撒帐,其他可做不可做,但这四个环节不能少。

  这时,乐声响起,吉时已到,婚礼开始了。

  嗣宁王李琳是媒人,同时也是主婚人。

  在一片欢笑声中,新郎、新娘被请出来了,两人牵着红绸绣球,因为青庐不大,所以婚礼也不复杂,但仪式感很强,拜堂成亲虽然是宋朝时才开始,但它也是从唐朝的夫妻并拜中演变而来。

  主要是夫妻要并拜双方父母,这是必须的,拜完后是夫妻结发,夫妻各剪一络头发,由最年长的独孤老夫人给它们打结,这也是结发夫妻的由来,表示夫妻一体。

  接着是喝合卺酒,把一个瓠瓜一切为二,两人各拿一半当酒盏,注满酒一饮而尽,这是夫妻二人要相濡以沫,同甘共苦。

  并拜、结发、合卺,还有最后一礼,撒帐。

  就在这时,忽然有司仪大喊:“天子贺礼到、贵妃娘娘贺礼到!”

  宾客们纷纷起身,李岱和独孤烈连忙迎上前,只见高力士笑呵呵走进来,后来宦官抬着一百多只大箱子进来,贺礼之厚,前所未有。

  高力士笑眯眯道:“圣上和贵妃娘娘不能亲自前来,只能让咱家代为祝贺,李邺是郡王身份,圣上特批,以亲王之礼贺之,另外一半是贵妃娘娘的私人贺礼。”

  “感谢圣上和贵妃娘娘的厚爱!”

  两人请高力士入席,高力士笑问道:“现在是哪个环节了?”

  “下面是撒帐!”

  高力士微微笑道:“看来我赶到了最后一个祝福。”

  撒帐就是祝福之礼,新婚夫妇坐在榻上,再罩一个小帐篷,里面有灯烛,所以能看见两人的身影。

  撒帐就是祝福,由亲朋好友将金钱和果子撒在帐上,祝福二人白头偕老,夫妻恩爱。

  洞房内布置得喜庆富丽,格外安静,一对大喜烛燃烧正旺,新婚小两口紧紧拥抱在一起,忘情地亲吻着。

  桌上还给他们准备的酒菜,但两人视而不见。

  李邺摘下新娘的凤冠,拔去簪子,一头乌黑的秀发如瀑布的坠下。

  慢慢解开她的衣裙,羊脂般的肌肤呈现在他的眼前,新月有些害羞,一挥手,两支红烛‘噗!’地熄灭了。

  洞房内一片漆黑,李邺索性将她横抱起来,快步向芙蓉帐中走去。

  此时,两人不需要说一句话,两人的心已经彼此水乳交融,他们的身体也慢慢融为一体。

第478章 突闻警讯

  接下来的两天,小两口在园宅内过得如胶如漆,形影不离,第三天是回门,他们一早坐马车出发,返回了独孤府。

  独孤烈特地请了半天假,在家陪同女婿,独孤明也带着几个儿女来了。

  女儿、女婿回门,女儿新月回了后宅,在祖母面前撒娇,还有一大家子女眷陪同,独孤新月还特地给姑姑独孤蕙带了一块小的青金石,这是独孤蕙念念不忘的宝贝。

  女婿李邺则由娘家的男性陪同,大家坐在一起喝茶,闲聊天下大事。

  独孤明笑道:“最近长安地价长得厉害,上涨了一倍,三亩宅和五亩宅更是涨疯了,朝廷卖了不少土地和官宅,大赚了一笔。”

  独孤烈点点头,“天子下旨,放松了对住宅的限制,士庶若有勋官在身,可置宅三到五亩,以前平民只准一亩宅,现在最高放宽到五亩了,所有很多有钱的大商人,纷纷抓住机会换宅,土地市场开始火爆起来了,邺儿,据说这是你父亲提出的方案,增加财政收入。”

  李邺笑道:“这其实是我给父亲的建议,朝廷财政只剩下十几万贯可用钱,窘迫到了极点,所以我就建议朝廷卖地、卖不动产,但这只能是短期有效,最多两三年,不过我没有提到勋官。”

  独孤明摆摆手,“勋官也是敛财的手段,比较容易拿到,有明码标价的,名义上是助学,实际上就是卖勋官,作为一个买大宅的附加条件,也能大大收一笔钱。

  按理说,朝廷早就该放开了,不过现在放宽也不错,正好可以开拓财源,正如邺儿所言,朝廷财政太窘迫了,十几万贯能做什么?难怪连俸禄都发不出了,杨国忠这个相国当得还真是可以!”

  “现在俸禄应该发得出了。”

  李邺笑道:“我捐给朝廷百万贯钱的各种物资,我听说朝廷变卖得钱八十万贯,把欠俸都补发了,后来我又捐了一批金银器,大概五十万贯左右。”

  “原来那批金银器是阿邺捐的!”

  老五独孤平阳笑道:“宝记柜坊那边收了一批户部送来的抵押品,都是金器银器,一看就是西域之物,折合五十万贯钱,我还说户部把老底都卖了。”

  李邺点点头,“户部的老底早就被杨国忠卖光了,这批金银器是我的战利品,我捐给户部作为专项钱款,用来疏通天宝渠,在三门峡修缮中转仓库,朝廷的存粮只剩下三十万,一半还是军粮,再不从江淮运粮过来,冬天整个关中都要发生饥荒了。”

  众人听说朝廷粮食只剩下三十万石了,顿时议论纷纷,确实有点可怕,今年干旱,秋粮注定减产,关中三百万人口啊!

  这时,独孤烈沉吟一下道:“上次贤婿和二叔说起安禄山会造反的事情,这两天我也在考虑这件事,贤婿能不能多说一点?“

  李邺微微笑道:“首先我说安禄山已经事实上的拥兵自立,岳父是否同意?”

  独孤烈点点头,“这一点大家都同意,我们兵部体会尤其深刻,兵部基本上管不到安禄山的军队了,前几年他任命将领还向兵部备案,从去年开始,便再也没有来备案,但目前他只是拥兵自立,但如果走到造反哪一步,贤婿觉得还有多久?”

  “看他的准备程度吧!一般而言,战争准备最多两到三年,他从去年开始准备,那么最迟两年后,他就会举兵造反,所以我才劝二叔,独孤家族要考虑退路了,尤其像宝记柜坊,存放了那么多权贵的财富,一旦被叛军抢光,独孤家族赔不起啊!”

  独孤明叹息道:“阿邺说得对,宝记必须要缩减了,虽然它赚钱多,但风险太大,其实我们前年就关闭了幽州的柜坊,去年关闭了河北的柜坊,今年关闭了河东的柜坊,准备明年再把河南路的柜坊关闭,然后迁徙到巴蜀和江南去,这才是明智之举。”

  众人都在议论安禄山造反之事,这时,长子独孤晋阳回来了,他坐下便问道:“父亲,听说河西发生了战事,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