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455章

作者:高月

  两天后,独孤启明在一队女骑兵的护卫下,带着两名侍女乘坐马车走了,走的时候只风轻云淡地和李邺打个招呼,便决然离去了。

  真正的世家女子在选择自己婚姻时,很少会考虑感情,她们从来都是把地位和利益放在第一位,门当户对是她们的最低要求,所以世家女嫁给一个穷小子,只有两种情况会出现,一个在童话故事中,一个在科举发榜后。

  又过了几天,独孤明却来了,有趣的是,他在内乡县遇到了独孤启明,他不放心侄女,便让自己的公主妻子和她一起回长安了,他妻子本来就不想来襄阳,一路抱怨,正好遇到侄女,便跟着回去了,皆大欢喜。

  李邺让手下安排独孤明一行在西迎宾驿住下,襄阳有两座档次比较高的驿馆,一座是城西的迎宾驿,这里距离李邺府宅比较近,另一座是城东的贵宾驿,这一座驿站准备用来安置朝廷谈判代表李瑀一行,他们还在路上,很快将抵达襄阳。

  迎宾驿内堂上,独孤明和李邺进行了一次秘密谈话,独孤明是代表独孤家族而来,李邺既然是独孤家族的嫡女婿,那么也代表了独孤家族的利益,所以独孤家族才会一次次地拿出核心资源支持李邺。

  “我们几个家族都商讨过了,我们都希望你能返回陇右,有什么困难,大家一起出力,想办法帮你解决?你有什么顾虑,尽管说出来。”

  李邺问道:“三叔能告诉我,是哪几个家族吗?”

  “独孤家族、窦氏家族、长孙家族和贺兰家族,为独孤家为首,四大家族世代联姻,结成了非常牢固的同盟关系。”

  “元家不是吗?”

  独孤明摇摇头,“元家是与豆卢家族、侯莫陈家族、达奚家族和尉迟家族结盟,另外还有李、赵、于、宇文四家结盟,但实力比较弱,整个关陇贵族就分成这三大派系。”

  李邺还是第一次听到关陇贵族的内部势力分布,李邺沉吟一下道:“我们高层内部也商议多次,都决定以大义为重,去陇右和河西抗击吐蕃军,为此,我也筹措了大量钱财,但唯一担心的就是粮食供给,我们希望朝廷能够适当在粮食方面支持我们?但又担心朝廷靠不住!”

  独孤明点点头,“粮食确实是大问题,朝廷也顶多支持你们一次,不过没关系,只要你维持住强大的运输队伍,我们也可以在粮食方面尽全力支持你。”

  李邺也知道关陇贵族占据了大量良田,但自己有十几万大军,粮食消耗也惊人,关陇贵族最多给点补充,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好在陇右有河湟谷地,河西又靠近朔方的灵夏平原,这是两大产量地。

  “另外,我还想知道目前陇右和河西的情况,三叔知道一点吗?”

第732章 谈判开始

  独孤明沉吟一下道:“西部局势你岳父是最清楚的,他建议你先取河西,站稳脚跟后再攻陇右,或者朔方,你要有计划,要有策略,关键是要走出第一步,伱有考虑过吗?”

  李邺点点头,“我打算先借用汉中一年,以汉中为后勤根基,沿着西连云栈道去陇西。”

  独孤明也点点头,“借用汉中倒是可以,我们在汉中呆过,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确实是养精蓄锐之地,当然比不了荆襄,但要比西北苦寒之地要好得多,目前秦州还在朝廷手中,那边集结了大量难民,崔光远目前就是秦州刺史,你可以在那边得到兵源补充,立足于秦州,打通渭州和金州,距离凉州就只有一步之遥,所以接下来的谈判很重要了。”

  李邺微微笑道:“我们很多人都想先夺取陇右,主要从汉中出去,就是陇右了,去河西太远了一点。”

  独孤明冷笑一声道:“那是你们不了解情况,吐蕃军的上军、中军和下军你们知道吗?陇右是吐蕃防范的重中之重,最精锐的十余万吐蕃本土军就部署在陇右,中军以吐谷浑人为主,部署在河西放牧,下军则以少量吐蕃将领和大量河洮汉人整编而成,部署在朔方种小麦。

  当然,你可以攻打朔方,但朔方军是唐军的主力,你攻下朔方也是给朝廷做嫁衣,因为你不是朔方节度使,我们做事讲究名正言顺,你是陇右、河西节度使,那么你在和朝廷的谈判中,可以提一切有关河西和陇右要求,朝廷都可能答应。但如果你提朔方的要求,朝廷上下都会认为你贪得无厌,所以我们劝你取河西,河西确实要比陇右容易得多。”

  下午,李邺又再次召集高层将领和文官商议大计。

  去西北抗击吐蕃已经成为共识,但有几个细节问题必须梳理清楚,偏偏这几个问题又是最关键的。

  第一个便是军队家眷问题,数万家眷生活在襄州和邓州,已经安定下来,再让他们迁去西北,他们是否愿意?

  李邺沉吟良久道:“我考虑了很久,还是让家眷们自己选择,愿意跟我们走,土地我们会给予三倍的补偿,终身免其赋税,士兵想退伍留下来,我们不勉强,如果士兵愿意跟我们走,家眷留下,也完全可以,如果将来家眷再来投奔,我们还是同样给予三倍的土地补偿。

  其次,我想用汉中作为我们的缓冲之地,家眷都暂时留在汉中,一旦我们在河西站稳脚跟,我们再把家眷接过去,这一点是重中之重,必须和朝廷争取,最少一年,最多三年。”

  这时,裴琇举手道:“殿下,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荆襄籍士兵,有多少荆襄籍士兵愿意跟我们去陇右河西?”

  目前江汉有十五万大军,其中超过一半是荆襄籍士兵,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如果把军队强行带过去,会不会造成大量逃兵事件,严重动摇军心?这一点大家都没有底。

  李邺摇摇头道:“军队本来就是以服从为天职,只愿在自己家乡从军,那就不是合格军人,在这个方面,我觉得不用瞻前顾后,当然,我们也要进行宣传,要告诉士兵们,我们去陇右河西,是去抗击吐蕃,收复汉家江山,事实也是这样。”

  “如果实在不愿意去,爆发了大规模抗议逃亡呢?”裴琇又追问道。

  李泌微微笑道:“这就是极端情况了,一般在此之前就会有很多征兆,不满、流言、怠训、逃亡等等,如果突然出现大规模抗议,而事先一点征兆都没有,这里面一定有预谋、策划、串联,出现这种情况,相信殿下一定不会手软。”

  李邺也道:“各位要明白一点,我们西迁不是一两天就解决,而是会延长很长一段时间,逐步西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所以我们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现在我们只是敲定原则和方向,至于细节,暂时不要考虑那么多。”

  众人便把讨论的方向转移到原则问题上,众人一致决定,先派出斥候探子去了解陇右和河西的情况,只有掌握切实的情报,才能决定他们到底选择河西还是陇右?

  同时决定了第二个原则,尽量带十五万大军前往陇右河西,如果实在不愿去,那么也不勉强,允许士兵退伍返乡。

  两天后,太常卿李瑀率领由二十名官员组成的谈判团队以及三百名士兵抵达了襄阳。

  李泌代表节度使李邺迎接谈判团队的到来,并将他们安排住进了贵宾馆。

  但让李泌始料不及的是,谈判副使之一竟然是内侍监令程元振,这显然是天子李亨不太相信李瑀,派程元振来监视整个团队。

  程元振是宦官集团的第三号人物,前面是李辅国和鱼朝恩,程元振是李辅国的副手,对李辅国忠心耿耿,当然也深得天子李亨的信任。

  程元振来襄阳的第一件事,就是撤销了不称职的监军冯延环,将他狠狠臭骂一顿,拖下去打三十棍,带回去再严惩。

  处置了冯延环,程元振便带着几名宦官游山玩水去了,看似漫不经心,但这正是程元振的狡猾之处。

  程元振还带了十几名天玑楼武士,天玑楼是李辅国创立的秘密团体,专门执行天子李亨交代的各种监视任务,里面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由李辅国心腹手下俱文珍统领。

  目前监视李岱的护卫和侍女,就属于天玑楼管辖。

  程元振游山玩水去了,表面上放松了对谈判团队的监控,但实际上,十几名天玑武士监视着所有人的一举一动,当然,大家并不知道护卫士兵中混有天玑武士。

  次日上午,就在贵宾馆,李泌也带着十几名官员和李瑀进行了第一次谈判,李邺也参加了谈判开启。

  由李瑀宣读天子旨意,改封李邺为岐王,岐王地位在唐朝可不低,属于二等亲王,前任岐王是李隆基的兄弟李范,他儿子改封陕王后,岐王这个爵位就空出来了。

  李邺的鲁王属于三等亲王,和吴王、卫王、淮王、虢王、汴王、郑王、陇王、宋王、永王等等同为一级。

  升为二等亲王算是进一步,岐王和越王、吴王、韩王、陕王、薛王、代王、宁王等等一样。

  但岐王还不是核心亲王,核心亲王又叫一等亲王,是唐、秦、雍、晋、齐、魏、赵、楚、蜀、汉等十大亲王组成。

  同时封李邺为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节制河西、陇右诸州,统领陇右、河西十五万大军,并敦促李邺尽快辞去江汉节度使和山南东道观察使之职。

  这也是朝廷的无奈之处,不敢强行罢免李邺的职务,所以才要谈判,要是别人,就直接免去了,哪里还需要什么督促?

  另外,十五万大军只是一个空壳,名额而已,允许李邺组建不超过十五万人的军队。

  让李瑀松一口气的是,李邺欣然接受了任命和新的王爵,剩下的事情就是怎么辞去江汉节度使和山南东道观察使之职。

  宣读完旨意后,李邺领旨离去了,双方随即开始了第一轮谈判。

第733章 谈判僵局

  第一天的谈判还算是顺利,朝廷承认了目前江汉军所有将士武职和军职的合法性,同时也认可了山南东道由李邺任命的所有州县官员皆为朝廷正式官员,另外也承认了江汉军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合法,这主要是指土地和房产宅。

  作为回报,李邺也正式将江南西道交给了朝廷,同时承诺尽快从江南西道撤军。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可谓皆大欢喜,李邺既然决定去陇右和河西,那么江南西道就没有必要保留了,作为顺水人情交给朝廷,换取朝廷对他所任命襄阳官员的承认。

  但很快,在第二回合谈判,双方就出现了分歧,是关于荆襄过渡期的安排,朝廷只给李邺三个月时间,但李邺希望用一年的时间过渡,也就是说,一年后李邺才会把所有军队撤完,但朝廷三个月后就想接手防务。

  官房内,李泌向李邺汇报道:“其实朝廷是害怕殿下卡住江南漕运的脖子,所以才希望我们赶紧走人。”

  李邺负手来回踱步,他停住脚步对李泌道:“之前我是想用荆襄来换取汉中的长期控制,我后来想了想,汉中一年的时间还是太短了一点,我希望至少控制汉中三年,当然,汉中的地方政权我不要,我是要汉中的一块土地,作为我们后勤重地,如果朝廷在汉中让步,那我也可以在荆襄让步。”

  李泌点点头,“那卑职明天就开始第三个回合的谈判,开始谈汉中,争取汉中,逐步在荆襄让步,可以把邓州的防务先还给朝廷,其次可以把襄州以外的州县交给朝廷,还有战船可以交给朝廷!”

  “战船等一等,那是在最后才考虑的事情,政务权可以先交,如果朝廷同意把汉中的梁州和兴州交给我,我可以立刻辞去山南东道观察使之职,不过有一个原则军师要把握住,不是我们先让步,而是对方先让步后,我们再给予一定的让步。”

  “请殿下放心,卑职完全明白,能把握住谈判节奏。”

  李邺又问道:“程元振还在游山玩水吗?”

  “他今天回来了,估计在一起商议下一步的谈判,今天谈判中,卑职稍稍露了一点口风,军队将以汉中为后勤,进攻陇右,他们应该听懂了!”

  贵宾馆内堂上,十几名朝廷官员也坐在一起,探讨今天的谈判,宦官程元振显得有些疲惫,用手撑着头,眯眼打盹。

  李瑀缓缓对众人道:“对方提出缓冲期为一年,绝对不可以,我临行时天子说得很清楚,荆襄最多延迟三个月,但对方坚持要一年,大家都说说,接下来我们怎么谈?”

  李瑀回头看了一眼程元振,笑道:“我们想听听程知监的意见!”

  程元振摆摆手道:“既然天子都定下期限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就三个月,他们不走也得走!”

  这话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如果没有什么商量余地,那还来谈判做什么?

  李瑀叹口气道:“如果我们坚持三个月要对方离去,那么我们就得在别的方面做出重大让步才行。”

  “使君说得没错,卑职也认为江汉军军另有所图。”

  一名官员站起身,他叫元载,官任度支郎中,这次作为谈判助理前来襄阳。

  他走上前行礼道:“其实最后李泌已经暗示了我们,他们要以汉中为后勤根基,这就说明一点,他们或许会在汉中呆很长时间。”

  李瑀点点头,“元使君说得对,对方一定是想在汉中滞留,明天我们就会遇到这个问题了。”

  次日一早继续谈判,这次,程元振也加入了谈判队伍,他作为副代表坐在李瑀身边,一言不发。

  李泌不慌不忙道:“我们十五万大军西迁,如果加上家眷。不下三十万人,但问题是陇右和河西已经被吐蕃占领,军队首先要和吐蕃军队作战,争夺地盘。

  我们不可能拖着家眷以及粮食物资和吐蕃军作战,那么我们肯定需要一个后勤之地,现在看来,后勤之地放在汉中是最合适的,如果朝廷同意把汉中借给我们两三年,那么我们三个月内离开荆襄也完全可能了。”

  “两三年?”

  李瑀吃了一惊,“汉中这么大,不能全部交给你们,而且还要那么长的时间。”

  李泌脸一沉,冷冷道:“那么还是昨天的方案,一年后,我们把荆襄移交给朝廷。”

  “不!不!不!”

  李瑀连忙摆手道:“我的意思是,当然可以.”

  在一旁眯眼的程元振忽然打断了李瑀的话,“李太常,能不能把汉中借给岐王,可不是由我们决定的事情!”

  李瑀叹口气道:“不如这样吧!关于借汉中之事,让我请示一下天子和朝廷,我确实没有权限答应或者不答应。”

  李泌又问道:“李使君是打算用鹰信请示朝廷,还是派人去送信?”

  “事关重大,鹰信说不清,我肯定是要派人去送信!”

  李泌微微笑道:“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继续谈一谈陇右、河西节度使的权限问题,还有朝廷对我们的支持,朝廷能给我们什么?”

  就在双方的谈判如火如荼进行之时,高力士又再一次低调地来到了襄阳。

  李邺在内卫官衙秘密接见了高力士。

  高力士将一卷黄缎子包裹的诏书递给了李邺,“这就是殿下想要的诏书,太上皇很痛快地给了,也希望殿下遵守承诺,放永王军队入蜀。”

  李邺淡淡笑道:“事实上,我已经把一百五十艘五千石战船给了永王,如果高翁愿意,可以在江陵等到永王的船队,然后一同入蜀!”

  高力士大喜,“我还能赶得上吗?”

  “应该赶得上,我可以安排军队送高翁前往江陵,然后派人通知永王,高翁在江陵江面上直接上船。”

  “多谢了,我等会儿就出发,听说殿下要去陇右和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