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456章

作者:高月

  李邺点点头,肃然道:“吐蕃已经吞并了陇右、河西和朔方,大唐的江山社稷落入异族之手,作为大唐宗室,我有责任,也有义务率军前往陇右和河西,击溃吐蕃,收复我汉家江山。”

第734章 明码标价

  高力士竖起大拇指,“李林甫有你这样的孙子,他九泉之下也该瞑目了,就冲这一点,我也会劝太上皇全力助你!”

  李邺微微笑道:“多谢高翁的心意,我暂时不需要太上的帮助,他也帮不了我,另外,有一个人,高翁把他带走吧!”

  李邺命人把冯延环带进来,冯延环虽然不是合格的监军,但他从不干涉荆襄的军政,也不向朝廷打小报告。

  李邺欠了他很大的人情,李邺也知道他回去必然会被严惩,打板子都是小事了,搞不好会丢了性命。

  所以李邺派人从贵宾馆把被关押的冯延环强行带出来,交给高力士带走。

  冯延环看见了高力士,顿时匍匐在地上,抱住他的腿放声大哭。

  冯延环从小伺候高力士二十年,高力士也视他为子,特地给他改姓为冯,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了。

  高力士双眼湿润了,他拍拍他的头,哽咽道:“痴儿,我们既然有缘再见,你就跟我走吧!”

  高力士很快就走了,李邺派一队骑兵送高力士和冯延环坐大车南下,前往江陵搭船。

  时间又过去三天,谈判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深水区的核心问题有三个,一个汉中问题,李邺要借梁州、凤州和兴州三州,一借就是三年,虽然说是要报请天子和朝廷决定,但程元振却自作主张,只肯给兴州,梁州和凤州不给,而且兴州驻军不得超过三千人,这就没法谈了。

  第二个问题是节度使的权限问题,自从安禄山造反后,朝廷已经全面收缩各地节度使的权力,节度使首先不得不干政,其次要派监军。

  但李邺要从前的节度使权力,而且地方州官中的刺史和长史可以由朝廷任命,但必须由他推荐,县级官员都由节度府直接任命,各都督州的都督也由他任命,另外他不接受监军。

  第三个核心问题,就是李邺的任期的问题,李邺提出至少两个任期,也就是十年,而天子李亨只肯给他五年任期,其实就是让他出力收复河西陇右,然后再以任期届满为理由把他调走。

  除了这三个核心问题外,还有就是朝廷对李邺支持,朝廷同时支持李邺一百万石粮食,分三年支付,也就是说,每年最多给他三十三万石粮食。

  算下来就只支持了他三成的粮食,而且还只有三年,另外七成粮食和军俸他得自筹。

  这倒不是朝廷小气,安禄山造反之前,朝廷就已经无法承受边军的俸禄和粮食,给他们财政自主权,让他们自行筹措,现在安禄山造反后,朝廷连直属军队的粮食和军俸都难以保证,哪里还有余力支撑李邺的军队。

  所以财政权朝廷直接下放给了李邺,一点都不含糊,天子李亨很清楚,李邺的军队是从吐蕃嘴里夺食,陇右和河西的财政权对朝廷毫无意义。

  但财政方面,还是有了一个的问题,李邺希望得到粟特商队的征税权,当年这个征税权是给了安西和北庭,现在安西和北庭还留了少量的军队,李邺希望能征税权转移给河西。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大,安禄山造反后,丝绸之路其实已经被吐蕃切断了,海上丝绸之路才因此兴起。

  当然,这个要求李瑀也无法答复,只能一并报请朝廷,李瑀和程元振各自派了一人赶往长安汇报。

  谈判暂时停止!

  下午时分,李邺来到了迎宾驿,独孤明正在收拾东西,他也要连夜赶回长安。

  独孤明在内堂请李邺坐下,笑眯眯问道:“这次谈判感觉如何?”

  李邺苦笑一声,“需要我让步的地方,倒是很快达成共识,但需要朝廷让步的地方,推进就很难。”

  独孤明微微一笑,“那是当然,荆襄是伱做主,李瑀又做不了主,必须禀报朝廷。所以需要朝廷让步的地方就很难。”

  “其实我觉得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宦官干政,程元振非常可恶,在汉中问题上绝不松口,我估计他会说服李辅国,在汉中问题上不让步。”

  独孤明忍不住呵呵笑了起来,李邺不由一怔,“三叔笑什么?”

  “我笑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有宦官来谈判是你的机会,你却视他们为恶人?

  我告诉你,真正难搞定的是朝廷,他们不会出卖大唐利益,而出卖大唐利益恰恰是宦官,程元振为什么去游山玩水,他是在向你暗示,你居然没有任何表态,他不针对你才怪,任何大唐的利益在宦官眼中都是有明码标价的。”

  李邺沉默片刻道:“就怕他们狮子大开口,难以满足!”

  “所以你来找我是对的,偏偏我知道他们的价格,程元振和鱼朝恩的价格都是十万贯,李辅国的价格是二十万贯,这是淮王李环收买他们的价格,三人都要给,你稍微多给一点,哪里还需要什么谈判?你想要的,都能得到。”

  “但谈判正使是李瑀,别看他和我私交不错,我连请他吃顿饭,为他接风,他都拒绝了,他很难搞定!”

  独孤明淡淡道:“这件事独孤家族可以帮你的忙。”

  李邺想了想又道:“还有一件事我要告诉三叔,太上皇派高力士找我了,我答应了太上皇要求,放永王入蜀。”

  “我知道这件事,成都青羊宫那边也有我的人,你岳父也知道,你和太上皇达成协议是应该的,毕竟他待你祖父不薄,待你也不错,那你担心什么?”

  “我担心天子一旦知道这件事,会怀疑我和天子勾结,会影响我在汉中的诉求。”

  独孤明摇摇头,“任何事情是黑是白都是人的嘴说出来的,永王入蜀,反而会促使天子下决心让你尽快离开荆襄,和汉中比起来,荆襄对巴蜀更重要,你觉得太上皇会选择北伐,还是东扩?”

  停一下,独孤明又道:“在汉中问题上有一个关键点,你不要考虑对政务权的控制,只要拿到驻军权和土地,其他都不重要,只要朝廷还保持着对汉中的官员任免权,你的钱再送到位,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

  李邺又道:“江南送来的第一批税钱很快要到荆襄了,大概有两百万贯,我要不要扣住给朝廷施压?”

  “千万不要!”

  独孤明连忙摆手道:“你扣住税钱得罪的不是天子,而是百官和军队,朝廷已经欠俸两个月了,大家都在眼巴巴等着江南税钱到来,你若扣钱,就失去大义了,朝廷所有官员都会恨你入骨,应该像去年冬天的粮食一样大度放行,大家都夸你顾全大局。”

  李邺点点头,“我明白了,我会立刻派战船去护航,以免被李璘掠走,另外,烦请三叔替我垫钱给李辅国和鱼朝恩,李辅国给八万两银子,鱼朝恩给三万两,程振元这边我自己搞定,回头我再还给独孤家。”

  “放心吧!小事一桩。”

  下午,独孤明带着十几名手下乘坐马车离开了襄阳,连夜赶回长安。

  当天晚上,程振元收到了李邺派人给他送来的襄州特产,当然,谈判官员每个人都有,只不过别人收到的是真特产,襄州清酒和醉鱼、醉虾、醉蟹。

  但程振元收到的,却是三万枚粟特金币,按照现在的兑换价格,价值十二万贯。

  同时,送礼人也暗示了程振元,李辅国和鱼朝恩也收到了同样的襄州特产。

  果然,程振元次日便来拜访李邺,信誓旦旦保证自己会全力推动谈判尽快完成,一定会让李邺满意离开荆襄。

第735章 深夜来访

  半夜里,李邺被杨玉环推醒了,李邺抱着她的娇躯笑道:“怎么,又想要了?”

  “什么呀!外面好像有人找你?”

  “啊!”

  李邺这才清醒过来,连忙问道:“现在什么时候了?”

  杨玉环支起身问道:“行香,现在什么时候了?”

  行香在外屋道:“夫人,现在刚到五更!”

  五更也是半夜啊!这是谁来找自己,李邺只得穿衣起身,杨玉环连忙低声问道:“夫君待会儿还回来吗?”

  李邺伸手摸弄她一把笑道:“清晨的仪式还没有举行,当然要回来!”

  杨玉环娇笑着推开他的手,“真是个吃不饱的色中饿鬼,快去吧!”

  两名侍女在前面打着灯笼,李邺快步来到中庭,原来是李泌连夜求见自己。

  ‘难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李邺连忙走到贵客堂,贵客堂上灯火通明,只见李泌在负手来回踱步。

  “军师,发生了什么事?”

  李泌连忙道:“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但有一件事,卑职想了一夜,我发现我们疏忽了一件重要之事,所以连夜赶来和殿下商量,打扰殿下休息了。”

  “不妨,快请坐!”

  两人坐下,侍女进来上了热茶。

  李泌顾不上喝茶,急忙道:“卑职一直在想,难道我们就这样放弃荆襄和江南西道吗?似乎也没有选择,直到卑职晚上用火折子点蜡烛时,才猛然想起,为什么我们不能学习火折子,不用的时候也不必熄灭,而是保留火种,需要的时候,我们只要一吹,它又迅猛燃烧起来。”

  李邺有点听懂李泌的意思了,“军师是指留一部分人和军队在荆襄?”

  李泌点点头,“像季广琛、刘巨鳞、王孝汝就可以留在荆襄,给他们一部分军队,让他们继续坐镇荆襄和江夏、岳州等地。”

  李邺皱眉道:“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考虑过,但朝廷肯定会把他们剥夺军权后调走,我们留下的军队不就白白便宜朝廷了吗?”

  李泌微微笑道:“殿下考虑的时候,肯定还没有送重金贿赂程元振和李辅国他们。”

  李邺一拍脑门,自己把这个最关键的要素忘记了,军权是掌握在李辅国和鱼朝恩手中,就是他们一句话而已。

  李邺当即道:“把大部分水军和战船留给王孝汝,以汉阳为水师重地,推荐季广琛为襄阳节度使,率两万军队和一部分战船水军坐镇襄阳,刘巨鳞为鄂州刺史,率一万军坐镇江夏,我明天就把这个要求作为追加条件让李瑀发鹰信给朝廷。”

  “殿下要好好笼络他们!”

  李邺点点头,“我会单独接见他们三人,他们就在我留在荆襄的火种。

  季广琛此时就在襄阳,他听说了李邺要西去的消息,便立刻以述职为借口赶来襄阳。

  季广琛很担心自己的命运,他背叛了永王,永王和太上皇那边绝不会放过自己,而朝廷那边他又没有一点把握,毕竟他曾是永王和李邺的人,朝廷会用他吗?

  或许暂时会假惺惺用自己,很快就会一脚踢到哪个山旮旯里去了。

  可让他跟李邺去陇西和河西,他稍稍又有点犹豫,如果一定要他去,他当然也会跟随前往,他估计李邺会封自己做某个都督州的都督,比如凉州都督,或者金州都督等等。

  上午,季广琛接到消息,岐王殿下要接见自己,他立刻匆匆赶到了节度史府。

  “卑职参见殿下!”

  “季使君不必多礼,请坐!”

  李邺笑眯眯请季广琛坐下,又让随从上茶。

  季广琛有些坐立不安,他低声问道:“听说殿下已被封为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

  李邺点点头,“现在正在和朝廷谈判,看我能带走多少家当,当然,去肯定要是去了,怎么样?季使君愿意跟我一去抗击吐蕃,收复大唐江山吗?”

  季广琛稍微迟疑一下,但还是肯定地表态了,“卑职既然效忠殿下,当然愿意跟随殿下西去。”

  李邺看出了他眼中的稍稍犹豫,李邺也理解,季广琛从来都是在江南出生、长大、当官的人,他们当然对西北会有一种畏惧,很符合情理,但有些话他得告诉季广琛。

  “说实话,让你们重新投效朝廷,我很不放心,你看看崔光远,就临时做了我不到一个月的下属,跟随我一起保卫长安,就被天子忌惮,罢免了京兆尹之职,撵去秦州当刺史了,更何况像伱既跟随过永王,又跟随过我的人,天子那种豆粒大的心胸,又怎么能容忍你?”

  季广琛默默点头,叹口气道:“卑职就是想到了这一点,才愿意死心塌地跟随殿下!”

  李邺点点头道:“我现在正在和朝廷谈判,还没有结果,我对你的安排有两个考虑,如果能和朝廷谈得下来,可能会让你出任襄州刺史兼襄阳节度使,我留两万军队给你,如果谈不下来,你就出任梁兴兵马使,替我守汉中的梁州和兴州。”

  “卑职服从殿下的一切安排,另外卑职长子季寿春学业有成,天宝十三年考中明经科,目前在我身边做事,希望殿下带去陇右,多多栽培他。”

  李邺暗夸季广琛是个聪明人,看得透彻,主动把儿子交给自己,李邺欣然道:“令郎我见过,确实精明能干,文采出众,我会让他做节度府记室参军。”

  “多谢殿下提携!”

  记室参军就是秘书的职位,属于心腹,一般做几年记室参军后,就会外放做长史或者刺史,岐王如此重用自己儿子,让季广琛大为感动,单膝跪下行礼,“卑职一定尽心竭力,替殿下守住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