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第751章 战略误判
马重英从论莽热那里得知唐军中出现一千陌刀士兵,他便意识到不对了,能用陌刀军的都是唐军精锐,自己极可能出现了重大误判,对方绝不是秦州唐军,人数也绝不止几千人上万人。
他立刻下令所有吐蕃军停止行动,立刻撤回湟州,但已经来不及了,兰州一万军队只退回来金城县的三千人,攻打长城堡的两千人和狄道县的五千人失去了联系,
渭州和岷州的各五千驻军也没有了消息。
五天后,一名商人被带到了湟水县的河陇都督府,他是一名羌商,从长安携带大量茶饼返回鄯州,被吐蕃士兵盘查到,因为他去过长安,吐蕃士兵便带他来见都督马重英。
马重英听完商人的叙述,脸上露出震惊之色,“是真的还是传闻,李邺调任河陇节度使?”
“应该是真的,小人在长安酒楼吃饭时,都听他们这样说,岐王李邺从襄阳改封河陇,后来小人路过秦州时,城头帅旗也是岐字,就看到很多唐军,不是几千人,而是几万人,还看到了庞大的骆驼队,几万头骆驼满载粮食物资走过。”
马重英眼中露出痛心之色,前任尚结息对情报的漠视导致了他根本不知道这么重大的事件,李邺来河陇了,必然还带来大量军队,如果早一点知道,他早就不会分散军队驻扎了。
情报的缺失,让他至少损失了两万军队,那可是两万正统的吐蕃军啊!
马重英把商人打发走了,负手在大堂上来回踱步,痛定思痛,他现在必须要加强情报,不光是巡哨的情报,还有城内的情报,他必须要知道李邺到底带来多少军队?
马重英亡羊补牢,他随即下令,陇右所有吐蕃军都暂时撤退到鄯州,等探查清楚唐军情报后再重新进行部署。
随即又派出数十支探子,赶赴陇右各地打听情报。
又找了几名羌商,带着大量盐前往秦州做生意,盐是秦州的紧俏物资,一般都会获得通过。
随着朝廷按照协议送来的第一批粮食抵达秦州,刘晏开始将大部分难民遣送回乡,主要是家乡在洮河以东的百姓,按照户均人口,每人补贴三斗米和五百文钱。
官道上开始有大量百姓扶老携幼陆陆续续回家了,事实上,在秦州的难民也很难再维持下去,不光官府的救济能力到了崩溃边缘,百姓自身的忍耐力也到了极点。
绝大部分人都受不了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开始思念家乡,要不然家乡还在吐蕃人占领下,他们早就回去了。
现在洮水以东已被岐王率领军队收复,岐王又给每人补贴三斗米和五百文钱,很多人家甚至领到了一石米甚至一石五斗米,更重要是,这个时候回家还能种点粮食、瓜豆什么的,再赶上一季秋粮,就能熬过去了。
所以补贴粮食的办法颁布后,百姓纷纷热烈响应,基本上洮水以东的百姓都开始回家了,难民人数开始迅速减少。
这个方案当然是刘晏的建议,他在进行了大量调研后,反复计算,全盘考虑,提出这个可行性极高的方案。
这里面最重要是粮食和钱补贴数量,如果按照朝廷的做法,一般只补贴一斗米,两百文钱,可现在还是四月份,要等到秋天收获还要半年时间,一斗米太少了,很不现实。
所以刘晏的方案就增加三倍,只要节约一点,吃四五个月没有问题,剩下两个月不够,可以去购买一点粮食,所以每人再补贴五百文钱,基本上就够了。
这样一来,难民能减少七成,剩下三成可以分散安置在其他地方,不用集中在一起,如果人数不多,军队还能提供帐篷,这样就避免了疫病爆发。
“当初我们在邓州难民营积累不少经验,现在正好都用上了。”
上邽县难民大营,刘晏正和崔光远一起巡视难民的疏散情况,原本密密麻麻分布在渭河两岸的窝棚已经消失了大半,能用的都拆除带走了,包括木头树枝也可以用来烧火做饭,不能用的基本上都是泥土和石块,都被军队推平,整个窝棚就消失了。
刘晏又道:“现在天气越来越暖和,我看难民吃喝拉撒都在渭河里,真让人担心疫病爆发。”
崔光远也叹口气道:“去年冬天的时候,有很多人都腹泻了,当时真的焦头烂额,又没办法分散,谁也不肯搬走,也没有地方搬,只能听天由命,好在只是普通的腹泻。”
刘晏点点头道:“问题就在这里,必须疏散,大量减少人口集中,才能解决问题,那么往哪里疏散?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回家,可是回家得让他们能活下去,那么人均三斗米必须要拿出来,好在我们在汉中的粮食储备还算丰富,储备一百万多石粮食,再加上朝廷给了粮食,就能解决问题了。”
崔光远笑道:“关键还是财大气粗,有钱有粮就好办事!”
刘晏呵呵一笑,“一点没错!”
这时,一名骑兵飞奔而来,抱拳道:“启禀刘使君、崔刺史,殿下来了,请你们二人回去!”
岐王殿下从金城县回来了,两人连忙调转马头,带着随从向上邽县奔去。
河陇军的军营在城外,中军大帐内,李邺站在沙盘前听取辛云京的汇报。
“目前吐蕃军已经撤退回鄯州,洮州已经没有吐蕃军,但我们认为吐蕃军很可能还会重返,张冰泉将军率领五千军队进驻洮州临潭县,另外还有一千军队驻扎在黑羊峡渡口处,这里是吐蕃军进入渡过洮州东进的必经之路,我们动员被解救的战俘们一起努力,在黑羊峡修建一座军城,扼守住渡口。”
李邺点点头问道:“那些人不是身体虚弱吗?他们能参与修建军城?”
辛云京点点头,“修养了十天,大部分人都恢复了,修军城没有问题,只有一些女子还没有完全恢复,让她们继续修养,军城建好后,便可以前往金城县安置。”
“粮食够吗?”李邺又问道。
“基本上够了,我们从洮州临潭县缴获了大量粮食,岷州的溢乐县也得到不少。”
李邺看着地图道:“直接占领洮州这一步做得很好,我们下一步就是要收复河州,河州北面的积石山脉是天然屏障,正好把鄯州隔开,等三万多青壮回来,能从军就直接编入军队。”
辛云京吓了一跳,刚刚招募了五万军队,又要再招募两三万军队,军队人数一下子到十五六万了,这需要耗费大量钱粮,能支撑得住吗?
李邺看出他的担心,微微笑道:“我们是从富庶的荆襄和江南过来,有足够的钱粮支撑,辛将军不用担心!”
这时,一名士兵快步从帐外走进,单膝跪下禀报,“启禀殿下,刘使君和崔刺史回来了。”
李邺点点头,“请他们进来!”
第752章 定基金城
刘晏向李邺汇报了难民的情况,“现在难民已经开始返回家乡,按照卑职事先的统计,大概会走七成以上的民众,最后将剩下三十万人不到,六万户左右,主要是洮州、河州和鄯州三州的民众,卑职打算把他们尽快安置到各州县,把他们分散化,分摊压力。”
李邺点点头,“这就是我要说的问题,要尽快恢复各州县官府,崔刺史,这些官员都还在陇右吗?”
崔光远微微笑道:“回禀殿下,他们都在陇右,事实上,光靠一个秦州根本无法照顾百万难民,关键还是各州官府起作用,这一点,刘使君体会很深。”
刘晏连忙道:“卑职也准备向殿下汇报这一点,深入调研后卑职才发现,窝棚搭建都是每个县集中一起,县里官员带着县吏负责管理各自县民,最后分发钱粮都是他们来安排,要不然不会这么顺畅。”
李邺问道:“狄道县的县令和县尉在吗?”
“都在!”
李邺当即道:“狄道县我已经任命了新的县令和县尉,原来的县令升任兰州司马,县尉升任临潭县县令,尽快通知他们!”
“卑职立刻去办!”
“稍等一等,我还要宣布一件事。”
不多时,所有鹰扬郎将以上将领都纷纷进了中军大帐,文官也都来了,大帐内济济一堂,李邺缓缓道:“我现在给大家宣布一件大事,我已经正式决定,将河陇节度府放在金城县,即日起,大军将北移金城。”
大帐内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鼓掌声。
选择金城县当然是李邺再三考虑作出的决定,金城县不仅可以同时顾及河西和陇右,同时可以和吐蕃军长期对抗。
金城县的三大豪门李氏、辛氏和杨氏都支持自己,这一点很重要,不像襄阳四大世家都不支持自己,暗中使绊子。
金城县从前是陇右第二人口大县,仅次于鄯州湟水县,城内有人口近二十万,城外都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有农业和商业支撑。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交通,金城县紧靠黄河,利用皮筏子在黄河上航行,一艘大型皮筏子甚至可运输几万斤的货物,甚至可以利用皮筏子把货物运到蒲津关,这是办得到的。
根基之地既然已经确定,接下来就是迁徙,当然不是从汉中迁去金城县,时机还不成熟,现在他们还处于一种防御阶段,要等他们和吐蕃军进入相持阶段后,才能把汉中的根基迁徙到金城县。
现在是从上邽迁徙到金城县,军队、物资、粮草都要迁徙过去。
接下来,李邺还要和辛云京以及崔光远谈一谈,他们是否愿意跟随自己去金城。
军营内已经开始行动了,五千辆大车和四万头骆驼运载着帐篷和粮食作为第一批队伍出发了,南霁云率领五万新兵也跟着出发,这也是新兵训练的一部分。
望着一队队骆驼起步,李邺笑着问辛云京道:“辛云京是想去金城,还是继续驻守秦州?”
李邺问得很含蓄,他言外之意就是问辛云京是愿意跟随自己,还是效忠朝廷?
辛云京叹息一声道:“殿下来陇右才一个月,就化解了陇右灭亡的危机,朝廷却束手无策,殿下心系陇右百姓,拯救了百万苍生,天子故意绕过秦州,对秦州百万难民视而不见,孰轻孰重,孰厚孰薄,辛云京看得清楚,想得通透。”
说到这,辛云京单膝跪下,抱拳行礼道:“我们辛家兄弟一致决定,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尽管辛云京的态度在李邺的意料之中,但辛云京表态这一刻,还是让李邺十分欣慰,他连忙扶起辛云京道:“让我们一起同心协力,驱逐吐蕃势力,恢复我汉家江山!”
相对于辛云京的果断,崔光远却很犹豫,虽然他也想跟随李邺,但他是秦州刺史,不可能像辛云京那样丢掉秦州兵马使的职务,直接加入河陇军。
文官和武将不一样,哪怕是刘晏,也被朝廷任命为河陇都转运使,李泌出任河陇节度府长史,王昌龄也被朝廷任命为河陇监察御史,他们都有朝廷官职,那自己辞去秦州刺史,加入河陇节度府,又算什么呢?只能当岐王的幕僚官。
要知道崔光远之前可是从三品的京兆尹,虽然被贬黜为秦州刺史,但资历还在,官阶还在,一旦转为岐王的幕僚官,自己的前半生奋斗都没了。
对于崔光远的犹豫,李邺完全理解,他笑着安慰崔光远道:“崔使君暂时不用考虑太多,继续出任秦州刺史,毕竟还有大量难民需要崔刺史照管,我只是想说,一旦朝廷要把崔刺史调离陇右,那么只要崔刺史愿意,我有办法让崔刺史继续留在陇右!”
崔光远叹口气道:“和殿下共守长安那段时间,是卑职这辈子最顺心,最有成就感的经历,卑职当然愿意为殿下效力,只是长安有些人憎恨卑职,恐怕他们不会让卑职如意!”
“谁?”
“一个是鱼朝恩,一个是程元振,还有一个是越王李系?”
李邺不解笑道:“你得罪鱼朝恩我知道,但你怎么会得罪程元振和越王?”
崔光远冷笑道:“天子恢复长安,第一件事就是清算,下旨让程元振协助越王清算,他们为了捞取钱财,肆意污蔑无辜,卑职身为京兆尹,多次揭穿他们污蔑良善,坏了他们捞钱大计,他们当然对我恨之入骨。
还有一次,越王家仆在平康坊喝酒伤人,被卑职下令抓捕,越王求情也没有用,被卑职下令重打五十棍,流放剑南,越王恨我不给他面子,多次扬言要收拾我,我被贬到秦州,也和他在天子面前进谗言有关。”
李邺点点头笑道:“崔使君放心,李辅国、鱼朝恩和程元振三人都收了我的重贿,他们还等着我每年送钱,相信我提出把使君留在陇右,他们不会反对!”
有李邺这句话,崔光远放心了,他连忙躬身道:“崔光远愿听殿下安排!”
辛云京是第二批率军前往金城,李邺在上邽还做了另外一件重要之事,那就是建立鹰信联络点,从襄阳到汉中南郑的鹰信线路已经建立,然后建立从南郑到上邽的鹰信线路,另外还要建立长安到上邽的鹰信线路,最后以上邽为两条线路的中转,将鹰信发去金城。
如果没有鹰信,消息往来一趟至少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会误了大事。
这天上午,一只信鹰从汉中方向飞来,缓缓落在鹰塔上,这是一只已经飞了三年的信鹰,稍微训练就能适应新的路线。
它这是第二次往返上邽和南郑了,这就是意味着,这条鹰信线路已经完成。
鹰奴见信鹰腿上绑着一只红色信筒,吓了一跳,居然有第一等重要消息,他连忙取了信筒,飞奔而去。
李邺在收拾了,准备返回金城,这时,亲兵在帐门口道:“启禀殿下,南郑送来紧急消息!”
“呈给我看!”
亲兵把红色信筒递给了李邺,李邺看了看信筒,上面刻有一个‘襄’字,不是南郑的消息,而是襄阳转送过来的。
他取出纸卷展开细看,是季广琛写给他的急信,朝廷调集九大节度使围攻相州,天子下旨要求季广琛出兵,季广琛当然要请示李邺。
李邺冷笑一声,历史上九大节度使围攻相州,鱼朝恩的高光时刻。
他当即写了一封回信,‘可安排杜宽率五千新军前往相州!’
杜宽被任命为邓州刺史,同时出任襄阳节度府副使,李邺心里明白,必然是杜家在背后捅了自己一刀,杜宽才会得到这个位子。
既然他是节度副使,那就让他去相州风光露面,相信他也很愿意前往。
第753章 降唐反唐
范阳城内,三万幽州军将士队列整齐,史思明披甲戴盔,手按宝剑,目光充满了不信任,尽管他心中还是有疑惑,但他还是决定接受朝廷招安,投降朝廷,成为大唐新一任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继续替大唐镇守范阳和辽东。
事情还得从一个月前说起。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