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李邺缓缓点头,“军师的劝说,我完全理解了!”
第789章 街头偶遇
李邺一方面开始调兵遣将,另一方面上书天子,阐述自己攻打河西的机遇和策略,同时在上书中说清楚,为什么由自己亲自兼任凉州刺史,是为了鼓舞士气,控制军队。
李泌说得对,谦虚低调是必须的,并不是怕得罪天子,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朝廷百官刚刚经历过安禄山之乱,过于专横霸道只会让朝野反感自己。
按照当初谈判的原则来办事,在掌握原则的基础上,身段放低一点,对自己只会有好处。
同时,节度府长史李泌又给朝廷吏部写了一份关于招募文吏从事的备案说明,里面有一些判司的官职也是见习试用,试用期间不任命官职,试用一年合格后,才正式转正,那时会向吏部备案。
另外,李邺又命令刘晏作为自己的特使,准备在四月时代表自己进京述职。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李邺彻底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了。
二月下旬,河西冰雪融化,道路终于也通了,李邺亲自率领五万大军北上,带着三万头骆驼,浩浩荡荡前往凉州。
也是在李邺大军北上的同一时刻,鄯州,马重英将兵权交给了尚结赞,黯然返回吐蕃述职。
尚结赞同样也是吐蕃名将,相比马重英的收敛,他的扩张力更强,他当即开始整顿四万军队,调回了肃州、瓜州和沙州的三万吐蕃,以增加陇右吐蕃军的实力。
尚结赞的思路是对的,与其分兵各地,被唐军各个击破,不如集兵一处,捏成拳头和唐军对抗。
当然也是形势使然,去年连吃败仗,导致吐蕃损兵折将,尤其冬天一战,损失数万大军,陇右的十万吐蕃只剩下四万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和唐军抗衡了,所以增加陇右的兵力,减缓扩张才是明智之举。
尚结赞又从朔方调回三万军队,命令他们轻装简行,火速赶回朔方。
也是很巧,李邺率领五万大军北上,已抵达广武县,而这时,兰州的黄河北岸正好没有驻军,三万吐蕃汉人军抓住了这个空档,在夜间,借助夜幕掩护,从黄河北岸奔跑而过,前往鄯州。
尚结赞是思路便是抓大放小,屯十万重兵于鄯州,保住河湟地区。
河西主要是控制大斗拔谷,吐蕃军也知道自己控制不住城池,河西百姓并不臣服于他们,一旦唐军攻城,当地民众就会主动打开城池,这个时候尚结赞就决定放弃河西。
但保住大斗拔谷,一方面阻止唐军从大斗拔谷杀向鄯州,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随时卷土重来,占领河西。
灵州平原是吐蕃百年的梦想,完全放弃不现实,但重兵守卫也不太现实,尚结赞考虑再三,决定留两万军队继续在灵州屯田,他在赌李邺不会踏入河陇节度府管辖范围以外的地方,唐军又无暇顾及朔方,说不定几年后,朔方还在自己手中。
在一连串的兵力调动后,河陇吐蕃军进入了尚结赞时代,这个时候,河陇吐蕃军还有十三万人,和河陇十五唐军差不了多少。
三月初,李邺的五万大军抵达了凉州姑臧县,裴琇和李渝率领文武官员出来迎接李邺的到来。
“这个冬天有吐蕃军杀来吗?”李邺一边骑马缓行一边问道。
“回禀殿下,没有发现吐蕃军出现凉州的迹象,卑职也问过周围的羌人,他们也没有发现,倒是有一个传闻,说张掖城内已经没有吐蕃军,不知道是真是假?”
“传闻是从哪里来的?”
“前两天一个来买盐的羌人说的,杂货铺掌柜跑来告诉官府,我们就得知了。”
“有没有派斥候去探查?”李邺又问道。
“有人!卑职派了三队斥候,一队去甘州,一队去肃州,还有一队去瓜州和沙州。”
李邺点点头,裴琇的敏感让他赞赏,一旦张掖无兵了,那很可能肃州、瓜州和沙州也一样没有吐蕃军队。
“那支镇守居延海的唐军,等会儿让他们首领来见我,我有话问他。”
“卑职这就安排!”
这时,李邺又问旁边的李渝道:“凉州其他县都去过了吗?”
李渝点点头,“卑职都去过了,还拜访凉州各个部落的首领。”
“凉州汉人有多少?”
“一万八千余人,姑臧县占了一半,其他都分散在各个县中,基本以务农为业。”
“凉州自产的粮食可以养多少军队,有算过吗?”
“回禀殿下,卑职和裴将军一起测算过,大概能养一万军队,但如果加上牛羊,那就远远不止了。”
李邺又询问了部分政务,李渝对答如流,这让李邺很满意,嫡长子的颓败一直是李林甫内心的伤疤,他临终前交代李邺的一件事,就是恳求他把长兄带上正途。
现在嫡长孙李渝终有出息,九泉下的祖父也能瞑目了。
大军抵达了事先准备好的军营,五万大军进了军营休息,李邺则进了凉州城。
此时的凉州城还没有完全冰雪融化,屋顶和角落里还有白雪,但整个城内充满了生机,到处人来人往,此时正值中午,酒楼生意都不错。
李邺忽然愣了一下,用马鞭一指问道:“那支商队你们见过吗?”
众人也看见了李邺所指的商队,都有点愣住了,一支粟特商队竟然出现在街头,已经很久没有看见了。
这是一支规模中等的粟特商队,大概有百余头骆驼,满载着货物,几名粟特伙计坐在边上休息,旁边有一家补给店,领队应该进店去购买补给了。
“去把他们领队找来!”李渝吩咐一声,两名官员进店去寻找了。
还是裴琇有经验,他看了片刻笑道:“可能是张掖的粟特人,前往长安,吐蕃一旦撤军,他们就开始活跃了。”
片刻,商队的领队被领了上来,是一名中年粟特人,他向李邺行一礼,用粟特语道:“愿阿胡拉马兹赐福殿下!”
李邺手放在胸前向他回一礼,也用粟特语问他道:“商队是从哪里过来?”
“我们是从碎叶过来!”
李邺大喜,笑道:“你可知道我是谁?”
领队仔细看了李邺,忽然大惊,“原来是李都督,小人失敬了!”
他连忙跪下给李邺磕头。”
众人都一头雾水,李邺笑着给众人解释道:“他是从碎叶过来,我问他还认识我吗?他认出了我,是碎叶都督,所以他向我行大礼。”
裴琇惊讶道:“从碎叶过来,怎么会没有遇到吐蕃军?”
这也是李邺想知道的答案,就算不去沙州,但也要经过瓜州和肃州,怎么会没有吐蕃军队?他当即让李渝把领队带去官衙询问。
第790章 夺取甘州
李邺在官衙内坐下,片刻,领队被带进来,李邺请他坐下笑问道:“请问领队贵姓?”
领队汉语不太好,岐王殿下能说一口流利的粟特语,让他定心不少。
“在下安沙姆,是安国商人,不过在拔汗那和碎叶的时间长一点。”
“你们商队是从北庭过来吧!”
“正是!我们在庭州过了冬,二月初我们就出发了,走了整整一个月,来到凉州。”
“在瓜州和肃州没有遇到吐蕃军?”
安沙姆摇摇头,“我们不敢进城,城内有没有吐蕃军不知道,但城外没有遇到吐蕃军,也没有遇到吐蕃军哨卡。”
“甘州呢?甘州的祁连城哨卡难道也没有吐蕃军?”
肃州和瓜州李邺不太了解,但甘州他很清楚,祁连城哨卡是南下官道必经之路,一直就有三百吐蕃军把守,这个哨卡是山谷,绕不过去。
安沙姆还是摇摇头,“我们经过了祁连城哨卡,但是一座空城,一个人都没有。”
李邺终于意识到,吐蕃一定是撤军了,他负手来回踱步,吐蕃军应该是换帅,这是新主帅的风格,把军队都撤回鄯州,如果甘州军队撤了,那么肃州、瓜州和沙州呢?李邺心中充满了期待。
他平静一下内心,又笑问道:“碎叶怎么样?”
“碎叶城还是和从前一样,县城由谢都督掌管,其他热海、碎叶河谷和伊丽河谷都是由独孤将军的军队驻守,据说两人关系不好,独孤将军一般都呆在贺猎城。”
独孤将军就是独孤应,以前的副都督,独孤府的家将,曾任骁骑营中郎将,他留守碎叶就是在替自己看守碎叶根基。
“咸海城呢?现在归谁?”
“现在归康国,是康国最北面的土地。”
李邺心中微微叹息,在他意料之中,城内大部分都是康国百姓,康国当然对它虎视眈眈,自己在时,他们不敢妄动,唐军放弃了,康国肯定毫不犹豫占领它。
“大食呢?大食对河中各国还有影响吗?”李邺又问道。
“回禀殿下,大食现在是曼苏尔哈里发在位,河中各国又重新效忠了大食,曼苏尔哈里法在各国都派了税吏,大食教寺院也在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修建起来。”
李邺心中长长叹息一声,大唐自己放弃了,大食当然要填补这个空档,自己的心血都付之东流。
也不知道将来还有没有机会再重新收回来。
这时,李邺忽然想到了一人。
“现在圣女会是谁当家?金圣女是谁?”
“回禀殿下,娜娜女神的大祭司是金山灵。”
圣女会只是一个宗教机构,而大祭司则是最高宗教职务,也就相当于元老会头子,也就是说,阿灵最终成为了圣女会的最高首领。
一个跳舞的女子渐行渐远,李邺脑海不再记忆这个女人,将她从记忆深处彻底抹去。
他起身将领队送出了官衙。
裴琇带着一名校尉等候多时了。
校尉叫沈业武,是居延守捉的主将,吐蕃军虽然占领了河西,但他一直率领三百唐军士兵孤守居延守捉,直到裴琇派军队把他替换回来。
沈业武单膝跪下行礼,“卑职参见殿下!”
李邺连忙扶起校尉,“沈将军请起,你们请坐!”
李邺让裴琇和沈业武坐下,安慰了对方几句,又问道:“吐蕃军队去过居延海吗?”
“回禀殿下,有一支吐蕃游哨骑兵去年夏天来过居延海,但他们没有深入,只是看了一圈南岸废弃的旧守捉城,没有来北岸,便没有发现新守捉城。”
应该是这样,吐蕃军把废弃的守捉城当做唐军驻扎地了,发现没有驻军,就以为没有唐军了,便再也没有去居延海。
“那北方的游牧军队呢?”
“一支思结军队也是去年来过,驻扎了两个月又回去了,后来又来了一支思结部落,人数不多,来居延海北面放牧,和我们相处不错,还给了我们几千只羊,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卑职一直对他们心怀感激。”
李邺点点头,沈业武所说的思结部落,应该就是从前的薛部落,被葛逻禄和思结两大部落瓜分了,薛部落彻底消亡。
李邺当即提升沈业武为鹰击郎将,赏钱一千贯,以表彰他的坚守,其他坚守士兵每人赏十贯钱,提升一级为一等士兵。
河陇军的士兵有三等,刚从军为三等士兵,从军两年后升为二等士兵,从军五年后升为一等士兵。
升为一等兵,意味着军俸上升,还会得到一块二十亩的上田,以后从军年限每增加一年,土地增加一亩。
沈业武退下了,李邺当即对裴琇道:“从目前看来,张掖的吐蕃军确实撤退了,明天一早,你可率领本部一万五千军西进甘州,小心不要中敌军的埋伏。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