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580章

作者:高月

  可李璘就未必喜欢了,白孝德嘴角露出一丝残酷的笑意,战刀在月光下划出一道弧线,直劈向前方。

  “杀!”

  号角呜咽吹响,低沉的号角声响彻原野,三万骑兵发动了,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声,俨如山洪暴发,宣泄出巨大的力量。

  万马奔腾,铺天盖地,如海啸掀起巨浪,沉重的马蹄声俨如平地上打响的闷雷,使大地颤抖,呼啸着向李璘的军队席卷而去。

  李璘的军队在号角声响起时就发现了伏兵,队伍顿时一阵大乱,他们现在是行军队伍,拉长有四五里,要迅速组成作战阵型并不容易。

  李璘惊得头皮都炸开了,对方竟然有埋伏。

  他懊恼地一拍脑门,痛恨自己竟然听信谋士的劝说夜间行军,他们懂个屁的战争。

  但现在恨也已经来不及了,李璘必须要立刻组织阵型对战,好在他的主力军队之间相距很近,主要是和一万后军拖了七八里的距离。

  李璘对大将李飞羽大喊:“李将军,你速带五千骑兵拖住敌军,给本王争取时间!”

  “遵命!”

  大将李飞羽吹响了连续号角声,这是骑兵出击的号令,五千骑兵立刻跟着他向两里外的河陇军迎战而去。

  李璘的军队在迅速收缩,集中排阵,可惜五千弓兵在数里外的后军押车,想调来排阵已经来不及了,李璘只得将一万长矛步兵大阵部署在前方,他现在只能靠长矛军抵挡河陇军的冲击,给他争取时间恢复步兵作战阵型。

  三万河陇军骑兵越奔越近,终于和李璘的五千骑兵轰然相撞,五千骑兵就仿佛河流中的一块大石,他们无法挡住六倍于己的河陇军冲击,片刻便被声势浩大的河陇军骑兵吞没。

  两万河陇军骑兵绕过敌军两侧继续向前奔杀,再一次和拦截他们一万长矛步兵混战在一处。

  席万里率五千骑兵迂回向西面五里外的一支敌军冲杀而去,那边是李璘行军队伍的后军,由大将倪文忠统兵一万人,押解着数千辆满载粮食物资的大车。

  倪文忠的一万后军相隔李璘的中军足有四五里远,同样也无法得到得到中军主力大军支持,倪文忠只得下令仓促列阵,五千弓兵张弓搭箭向呼啸冲来的河陇军骑兵射去。

  大片箭矢腾空而起,箭如密雨,百步外,河陇军骑兵举盾相迎,在密集的箭雨中,还是有数百人被射倒,战马扑倒,骑兵翻滚坠地,惨叫声不断。

第956章 实力为王

  李邺兵分三路,北面是白孝德埋伏在五里外的树林背后,卫伯玉打着他的旗号,率领两万军在东北方向缓缓而行,迷惑敌军,正好遇到企图偷袭梓潼县的五千敌军,并将他们包围。

  后军的箭雨只射出一轮,河陇骑兵便奔杀而至,五千弓兵转身仓惶后撤,但骑兵速度更快,河陇军骑兵如狂风暴雨般地冲进弓兵群中。

  席万里大吼一声,挥舞大刀劈杀了拦路的一名敌将,人头飞出一丈远,战马拖着无头尸体惊恐而逃。

  “跟我杀!”

  席万里率领数千人杀进了弓兵群中,他的大刀左右翻飞,死尸在他刀锋上翻滚,河陇军骑兵在弓兵群中展开了血腥的杀戮。

  这是一场毫不对称的单边杀戮,弓兵没有了步兵和骑兵的保护,就俨如羊群没有了牧人和猎犬的护卫,只能任由狼群肆意撕咬,骑兵包围杀戮,不管弓兵的哀嚎求饶,也绝不留情,杀得弓兵失魂丧胆,哭喊着四散奔逃,

  后军主将倪文忠见弓军无法撤出,他也不管大车了,急得连声大吼,“刀盾兵接应上去!”

  一万后军也都是新兵,五千弓兵已经崩溃,五千刀盾兵也同样士气低迷,他们虽然进行过夜间作战训练,可从没有和骑兵实战训练过,河陇骑兵的战马狂奔使他们头脑一阵阵眩晕,身形反应速度和力量都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对抗。

  尤其弓军的惨遭杀戮使他们早已胆战心惊,但在将领们的催促下,迫使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迎战,迎接他们的,将是近四千余骑兵的无情杀戮。

  惨烈的战斗在中军尤甚,李璘勉强将大军聚集完成。

  从南面杀来的李邺五万主力已经杀上来了,两万骑兵一左一右,直扑敌军两翼。

  大军混战中,猛将荔非元礼挥动大铁枪,勇猛无比,他战马神骏,两臂有千斤之力,一根大铁枪舞得神出鬼没,挡他者死,拦他者亡,所向披靡,杀得敌军横尸遍野,鲜血染红了原野。

  这时,李璘军中的号角声再次响起,一万长矛步兵从侧面迎击而来,李璘集结的这几万军队是他的精锐主力,虽然遭遇河陇军伏击而一片混乱,但他们并没有弃甲而逃,而是迅速集结,以最快的速度列阵。

  李璘之所以敢夜间偷袭河陇军,也是因为他的军队经历了长期的夜战训练,经验比较丰富。

  北面,李璘的五千骑兵和一万长矛步兵的两次阻拦终于发挥了作用,骑兵和一万长矛步兵拼死抵挡,他们给李璘的步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减轻了李璘军队遭遇腹背受敌的巨大压力。

  南面,河陇军四万主力分为四军,前军一万人由段秀实率领,中军一万人由李邺本人率领,还有右翼一万骑兵由荔非元礼率领,左翼一万骑兵由余长阳率领。

  从军队人数对比,两支军队处于均势,都是七万余人。

  但从军队实力上对比,李邺的军队却远远占上风,他是五万骑兵,而对方只有五千骑兵,其余全部都是步兵。

  但河陇军也有很大的弱点,那就是这次李邺带来的并不是精锐主力,精锐主力都留守陇右,防止朝廷趁机攻打陇右。

  他带来的军队绝大部分都是去年招募的新兵,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参加实战,战斗力要远远逊于河陇老兵,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如果李邺带来的是精锐之军,早就将李璘军队杀得七零八落了。

  好在主帅李邺部署有方,河陇军以逸待劳,有充足准备,而李璘军则是仓促应战,阵型部署混乱,发挥不出最佳的战斗力,尽管李璘主力军顽强应战,但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李邺本人并没有投入战斗,他是主帅,他要从全局指挥,他若参战,整个河陇军将失去灵魂,只能各自为阵,而无法配合联系,他由三千骑兵护卫,在东面指挥大军作战。

  这时,李邺得到外围斥候禀报,发现敌军主帅东北侧的护卫军队很薄弱,这是李璘军后背出现的一个漏洞。

  李邺当即令道:“命令余长阳的左翼骑兵从东北方向攻击敌军主帅!”

  命令传达给了余长阳,月光下,余长阳率领五千骑兵迂回绕过了敌军步兵的阻碍,杀向李璘亲卫军的东北侧,这里应该有五千军队护卫,但荔非元礼的右翼骑兵和段秀实的前军冲击太狠,李璘军队全部压上去了,后背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防御漏洞。

  突然杀来的河陇军骑兵使李璘的亲卫队一阵大乱,他们难以抵挡河陇军骑兵的猛烈冲击,亲兵郎将急得大喊:“王爷,快向西撤退!”

  李璘心中一阵哀鸣,他知道只要自己一撤,他的士兵就崩溃了,可是不撤又不行,河陇军骑兵已经杀到了七十步外,箭如密雨向他们射来。

  这时,他的首席谋士薛镠一声惨叫,一支流矢射中了他的左胸,薛镠落马惨死,李璘惊得眼睛都瞪圆了,大吼令道:“保护好其他军师。”

  河陇军骑兵已经杀到五十步外,万分危急,李台卿惊恐大喊道:“王爷,保住性命要紧,快撤!”

  李璘心中痛苦万分,他看了看东方天际,已经翻起了鱼肚白,天色已微明,他的军队已经坚持到快天亮了,可最终还是敌不过河陇军。

  李璘咬牙大喊一声,“撤!”

  李璘的军队迅速向西南方败退了,经过半夜的鏖战,李邺的军队终于取得了这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他当即下令军队追击。

  河陇军一路追杀,杀得李璘军死尸遍地,跪地投降者不计其数,李璘率领数千残兵逃回成都。

  李邺并没有立刻南下追杀李璘,而是派出大量斥候监视李璘军队的动作,李璘的主力被歼灭,实际上已经宣告李璘的灭亡,他现在不过在苟延残喘。

  这一战光战俘就俘获了五万七千余人,一万余人被斩杀,河陇军也阵亡了四千余人。

  第三天,李邺得到了消息,李璘带着残军放弃成都,乘坐三百艘大船沿着岷江南下了。

  李邺当即命令白孝德率领两万骑兵继续沿途追赶,他把降军留给卫伯玉处理,自己则率五万大军向成都挺进,三天后,李邺率领大军抵达了成都。

  益州刺史崔圆带着数十名官员在城外迎接李邺到来。

  崔圆并不认为自己的投降,他是太上皇任命的益州刺史,他本人也是太上皇的人,不属于李璘的剑南节度府。

  而且天子的圣旨也只是认定李璘有罪,并没有罪及其他人,更重要是,巴蜀各州一直都是大唐的疆域,从未独立,就像河陇也属于大唐的疆域一样。

  不过崔圆和巴蜀各地的官员都面对一个严峻的选择,到底是效忠齐王李邺,还是效忠朝廷?

  这关系到他们能否继续留任,还是被李邺直接罢免,毕竟他们对面的是李邺的军队,而不是朝廷的军队。

第957章 肺腑之言

  李璘乘船南撤带走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以及铜钱等大量财物,但粮食却带得很少,其他物资更是基本上没有携带。

  李邺在青羊宫老君堂拜祭了太上皇李隆基的灵柩,也见到了在这里出家为道士的高力士。

  高力士苦笑道:“李璘原本是想把太上皇灵柩带走,但所有人都劝他放弃,我也告诉他,惊扰了太上皇的灵柩,会让上皇在九泉下不安,他才放弃了。”

  李邺点点头,“但我还是想把太上皇的灵柩送去长安。”

  高力士笑了笑,“这是两码事,送灵柩回故土,太上皇在九泉下只会更加安宁。”

  李邺沉吟一下又道:“金城县有道观,高翁也去陇右吧!家人也在陇右呢。”

  高力士摇了摇头,“我要给太上皇守灵,了此残生,这是我最后也是唯一的心愿,殿下就不要再劝我了。”

  李邺点点头,不再多言。

  高力士起身笑道:“殿下请这边坐!”

  两人来到侧堂屋檐下坐下,高力士给李邺倒了一杯茶,缓缓道:“殿下刚刚说到太上皇灵柩,倒让我想到一件事,殿下占据了巴蜀,想过给朝廷怎么交代吗?或者是直接和朝廷翻脸。”

  李邺摇摇头,“如果我想攻打长安,一个月内,我能完全拿下关中,但这不是我想要的,高翁应该知道我想要什么?”

  高力士微微笑道:“既然如此,殿下可以用太上皇的灵柩和玉玺和天子做一笔交易。”

  “但朝臣和政事堂肯定会强烈反对。”

  “殿下要的就是这个离心离德啊!”

  高力士微微笑道:“如果殿下再把一部分财物暂时存放在李辅国的私人库房中,这件事基本上就成了,不光是殿下拿到了巴蜀,同时也加深了朝廷的分化。”

  李邺点点头,“玉玺只是表面上的合法,但大唐的土地疆域才是深层次的合法,所有士人内心认可的合法。”

  “一点没错,殿下要被天下士人认同,那就要有天高之功,朝廷让天下士人失望乃至痛恨的弊端是什么,李辅国等人的奸阉专权,军阀的河北三镇割据,李正己的山东割据,梁崇义的荆襄割据,据说淮西节度副使李希烈也开始坐大,殿下如果扫灭奸党,剿灭天下的割据势力,重新统一大唐,使大唐重新走上中兴的轨道,那么除了殿下之外,还有谁能坐那个至尊九五的位置?”

  李邺默默点头,高力士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他的心坎上了。

  高力士又微微笑道:“临别之际,老夫再给你说几句肺腑之言吧!”

  “高翁请说!”

  高力士沉吟一下道:“隋炀帝失天下在于他迁都洛阳和科举两大政治举措,使他同时得罪了掌控军权的关陇贵族和掌握文权的北方士族,而唐得天下则是平衡了各方面的利益,所有光面堂皇的理由都是假的,利益才是真实的,如果各方面的利益都被殿下平衡,谁还想拥立一个平庸无能的李亨子孙呢?殿下,李亨不是长寿相,他在位的时间不会太长了,我相信我们一定还会在长安再会。”

  岷江,一支由三百艘大船组成的船队正浩浩荡荡顺流而下,李璘负手站在船头,望着两岸肥沃的土地,他的眼中充满了焦虑,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主力大军竟然被一战击溃,七八万大军几乎丧失殆尽,现在只剩下九千余人。

  李璘几乎是逃离了成都,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

  这时,幕僚李台卿在一旁劝道:“卑职是湖州人,王爷可以去杭越一带,包括苏州、湖州,这些都是江南富庶之地,王爷占据江南,朝廷也鞭长莫及,既然河北三镇可以割据,荆襄可以割据,那江南一样可以,只要王爷在江南励精图治,积攒力量,将来必有机会!”

  李璘苦笑一声,“还会有机会吗?”

  “王爷,现在朝中奸宦当道,将来必生大乱,那时王爷向天下振臂一呼,率大军勤王,恢复朝纲,这就是王爷的机会。”

  李璘叹口气,“有这样的机会,恐怕也会被李邺所得!”

  李台卿撇撇嘴,不以为然道:“李邺算什么?他不过是李叔良的后人,旁枝的旁枝,怎么能和王爷的正统嫡系相提并论,皇帝之位轮不到他。”

  李璘不想多说了,回头问道:“现在到哪里了?”

  侍卫在身后道:“回禀王爷,已经过了眉州,刚进入嘉州境内,前面就是龙游县。”

  李璘点点头,“有点凉,我先回舱去了。”

  在距离岷江十几里外的官道上,一支两万人的骑兵正和船队平行南下,白孝德兵分两路,一路已经赶到前面,准备在船队进长江前,在江面狭窄处拦截敌军船队。

  当然,白孝德也并不是很担心,就算他拦截失败,王孝汝的荆州水军也会在夷陵县的江面上拦截敌军,李璘注定插翅难逃。

  就在这时,一队斥候骑兵迎面奔来,奔到白孝德面前低语几句,白孝德眼睛一亮,急问道:“他们到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