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600章

作者:高月

  浑瑊点点头,“我从长安过来,人有点多,我稍等等。”

  中年官员看了一眼外面的牛车,“外面牛车内是您家人?”

  “正是!”

  “这样吧!你把家人先带进来,那边有坐位可以休息,我找人帮您搬行李。”

  官员很客气,也很热情,着实让浑瑊心中舒服,连忙出去结帐了车钱,把妻儿扶出牛车,又把行李拎出来。

  这时,出来几名下人,替浑瑊拿行李和箱子,浑瑊带着妻儿去等候区坐下休息,有下人给他们送来茶。

  中年官员走过来笑道:“在下刘晏,在节度府做事,请问阁下尊姓大名。”

  浑瑊吓一跳,“原来是刘尚书,失礼了,在下浑瑊,原朔方将领!”

  刘晏大吃一惊,“原来您就是浑将军,齐王殿下前两天还提到您,我们都以为您还在路上,怠慢了。”

  刘晏连忙把官员叫过来,安排住处。

  浑瑊心中感动,不好意思问道:“齐王殿下还记得我?”

  刘晏点点头,“他说当年围剿阿布思军队,您和他在战场上并肩作战,他一直对您念念不忘。”

  这时,于敖在不远处喊道:“浑大哥,轮到我了,你带着家人,你先办吧!”

  浑瑊笑道:“不用了,你先吧!”

  他对刘晏介绍道:“那是工部于侍郎的孙子,我们结伴一起来的,他可是进士出身。”

  刘晏笑道:“我知道的,于敖,长安那边发鹰信过来了,我带你们先去住下,手续回头再办。”

  刘晏吩咐几名手下帮忙提行李,他带着浑瑊向后院走去,妻子牵着两个儿子跟在后面。

  “请问刘尚书,现在唐军还在和吐蕃军作战吗?”

  刘晏点点头,“之前我们已把吐蕃军赶到大非川以南,收复了西海了,吐谷浑投降,但今年吐蕃又卷土重来,占领了九曲,我们要保西海,就没有迎战。”

  浑瑊眉头微微一皱,“占领九曲的话,廓州和河州得加强防御,吐蕃军会沿着黄河杀过来的。”

  “确实,这两天我们就在讨论这个问题,齐王殿下认为对方的意图是想调虎离山,他们真正的目标是西海。”

  很快他们来到了一座小院前,刘晏笑道:“这座小院是专门留给浑将军一家的,先暂时住几天,然后会安排宅子。”

  “刘尚书去忙吧!不用管我们了。”

  这时,一名管事跑来行礼,刘晏嘱咐管事几句,让他安排好一家的食宿,这才告辞走了。

  浑瑊妻子见小院非常雅致,心中着实喜欢,对丈夫道:“夫君,这里环境还不错!”

  管事笑道:“夫人有所不知,整个迎宾馆就只有两座小院,之前只接待过韦相国、长孙大将军,你们是第三家,属于齐王殿下的贵客。”

  浑瑊妻子也只是着实感动,点点头对丈夫道:“夫君早就该来陇右的。”

  浑瑊苦笑一声,不就是碍不过郭大帅的面子吗?

  两名侍女上前行礼,带着夫人和孩子先进去了。

  浑瑊又问管家,“我什么时候能去见齐王殿下?”

  管家挠挠头,“齐王殿下好像一早去黄河北岸的金锁关了,可能明天会安排,反正有刘尚书在,浑将军不用担心,您先安心住下来。”

  浑瑊也觉得自己太性急了,点点头道:“多谢管事了!”

  这时,于敖走了过来,笑眯眯道:“浑大哥待遇不错啊!居然是独院。”

  “贤弟也住下了?”

  “我在第三号院,里外两间屋,可没这么好的待遇。”

  “那贤弟就搬过来,这边空屋子很多,侧面这几间都是空的。”

  “这”

  于敖迟疑一下,“这不太合规矩吧!”

  浑瑊是个豪爽的汉子,他当即问管事,“这位是我兄弟,他可以搬过来住吗?”

  管事干笑两声,“如果夫人同意,那就没有问题。”

  于敖立刻明白了,人家两口子住小院,自己跑来掺合什么,他连忙笑道:“大哥的好意小弟心领了,我也是来求职的,得守规矩,否则给齐王殿下留個不守规矩的印象,那就得不偿失了。”

  浑瑊想了想也对,这毕竟不是自己的府宅,他便笑道:“那等会儿过来喝一杯。”

  “行!”

  “于敖连忙答应,“我先去把行李安置一下,回头来找大哥。”

  一名官员跑了过来,他看见于敖也在,连忙道:“于公子也在,太好了!”

  “找我们有事?”浑瑊笑问道。

  官员点点头,“刚刚接到通知,明天一早,齐王殿下将接见两位!”

  次日一早,浑瑊和于敖被记室参军韦应物领到齐王官房,韦应物进去禀报,不多时,出来笑道:“两位请进!”

  两人走进官房,只见齐王李邺已经在笑眯眯等待他们二人了,两人连忙躬身行礼,“参见殿下!”

  “非常欢迎两位来陇右!”

  李邺对于敖重视起来,是他得到了独孤明的消息,于家每年将支援河陇军三万石粮食,并拿出三十万贯钱加入河陇钱会。

  这样的话,就必须给予于家嫡长孙足够的尊重。

  李邺请二人坐下,又笑着对浑瑊道:“想当年,我们两个少年在战场上并肩作战,一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又在陇右再次见面。”

  浑瑊也微微笑道:“卑职是后来才知道殿下原来是李相国的孙子,深感当时失礼了,现在能为殿下效力,是我们的荣幸!”

  李邺笑着点点头,又回头对于敖道:“我看了独孤家主的推荐信,说于公子不怕吃苦,这一点很好,希望现实中也是一样。”

  于敖沉声道:“殿下可以考验卑职!”

  李邺起身道:“你们跟我来!”

  李邺带着两人来到隔壁的参谋室。这里是摆放着各种沙盘,今天摆放的是陇右沙盘。

  浑瑊是识货之人,看到沙盘,他眼睛顿时一亮,这玩意好啊!一切山川地形都在眼里,他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着沙盘。

  “我先给两位简单介绍一下吐蕃和唐军的现状。”

  李邺取过木杆指着大非川南面的一处盐湖道:“这座盐湖叫做冷泉湖,年初我们在这里和吐蕃军打了一仗,全歼三千余人,吐蕃军基本上都是天竺军,浑将军应该知道,这是吐蕃人的惯用伎俩.”

  浑瑊点点头,“吐蕃军确实喜欢玩这一招,先驱逐吐谷浑、羌人、吐蕃汉人或者其他民族的士兵在前面冲锋,他们在后面,卑职觉得这可能和吐蕃人人口不足有关系,他们很爱护本族士兵。”

第995章 家族之力

  “完全正确!”

  李邺微微笑道:“吐蕃军和唐军交战百年,唐军阵亡数十万人,吐蕃军士兵只会死得更多,但他们总人口也不过百万左右,几代青壮都死在战场上,天宝后期也是他们兵力枯竭之时,我在安西也能体会到,原本驻军数万大小勃律只剩下几千人,全部阵亡后也再也没有补充,尕斯草原也是一样,说明兵力枯竭。

  不过六七年过去了,新一代吐蕃青壮已渐渐成长,我的得到情报,数万吐蕃新兵去天竺实战训练,说明他们的新一轮攻势即将展开。”

  两人都默默点头,于敖也意识到,自己的任命恐怕会在陇右边疆。

  李邺用木杆一指西海,“目前河陇军在鄯州部署了五万人,其中两万人在鄯州,三万人驻军西海,由陇右节度副使鄯州都督辛云京率领,浑将军很熟悉吧!”

  浑瑊点点头,“我父亲和辛将军交情很深,他也曾经是我的上司,辛家三代人几十年一直在和吐蕃作战。”

  “有辛云京坐镇赤岭和西海一线,我不担心,现在我担心的是九曲和积石山一线,吐蕃军会沿着黄河杀进陇右目前廓州和河州只有五千军队,这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浑瑊叹口气道:“确实兵力太少,当年哥舒大帅在黄河沿岸修建了十几座军城,投入三万重军和吐蕃军对抗,反复拉锯战、破坏战,实际上陇右就这两个战场,一个赤岭,一个积石山。”

  李邺缓缓道:“我准备在河州和廓州投入三万军队,建立河州都督府,由浑将军出任河州都督。”

  浑瑊大惊,“可卑职刚来陇右!”

  “在吐蕃军眼中,可没有什么资历深浅,我已经决定,浑将军不要再推迟!”

  浑瑊心中着实感动,自己刚来就被委以重用,这份信任只有真正熟悉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才办得到,相反,朝廷却以自己参与仆固怀恩叛乱而罢官免职,相比之下,这份信任何等宝贵。

  浑瑊眼睛湿润了,他强忍内心的情绪,抱拳沉声道:“卑职一定竭心尽力,绝不让殿下失望!”

  李邺点点头,“我也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会错。”

  说到这,李邺又看了一眼于敖,微微笑道:“于主簿虽然资历和经验弱了一点,但我还是要给你一个机会,由你出任河中都督府长史,主管政务!”

  于敖半晌合不拢嘴,他只想做一個县丞或者县令,可齐王殿下居然让自己做都督府长史,他忽然感到肩头巨大的压力,但他没有推迟,而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李邺又对浑瑊道:“于长史经验不足,你作为都督,要多教教他,”

  “卑职遵令!”

  浑瑊和于敖告辞退下了,李邺回到官房,却见李泌坐在房间里等待自己。

  “殿下心情好像很不错!”

  李邺微微笑道:“解决了河州防御大问题,心情当然不错!”

  “我记得殿下不是任命侯莫陈载为河州宁塞军统领吗?”

  李邺摇摇头,“他希望去巴蜀防御吐蕃,他祖父曾任剑南节度副使,父亲也出任雅州防御使,他希望能继承父辈功业,我改任他为雅州防御使,河州那边就不去了。”

  “那于敖呢?”

  “于敖我让他出任河州都督府长史,好好锻炼他。”

  李泌意味深长道:“殿下是在拉拢于家吗?”

  “一方面吧!”

  李邺笑了笑道:“我当然知道他去年才考中进士,才做了一年主薄就出任都督长史,确实拔得太高了一点,但我相信于休烈一定会帮助自己的嫡长孙抓住这个机会,于家会全力支持于敖,拿出更多资源,也会派出高水平的幕僚来帮助他。”

  李泌恍然笑道:“殿下不是任命于敖为河州长史,而是任命于家为河州长史,想必侯莫陈载为雅州防御使,也是在召唤侯莫陈家族出人出力!”

  李邺点点头,“就是这个意思!”

  李泌竖起大拇指,“殿下这一招很高明,把整个关陇贵族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这也是从独孤汉阳出任渭州刺史中得到的启示,我岳父把他最得力的两名幕僚都派来帮助独孤汉阳,还投资近万贯,兴办了不少产业,光织机就有三千台,使渭州成为陇右最大的棉布产地。”

  李泌转回话题,把一份报告递给李邺,“这是李白从巴蜀发来的报告,有件有趣的事情。”

  “什么?

  “前两年我看到一首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殿下读过这首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