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651章

作者:高月

  “有!”

  李邺点点头道:“正好开春后,长安要送一批寡妇去安西,大概有四千五百人,你带着妻子一起去吧!伱负责押队,到了安西后,你出任于阗镇兵马使,愿意吗?”

  郭昕有些愕然,半晌道:“卑职很愿意为殿下效力,出任于阗兵马使更是卑职所愿,但送寡妇是怎么回事?”

  韦平和韦皋在一旁捂嘴偷笑。

  李邺也微微笑道:“你去安西后就知道了,安西最珍贵的资源就是汉人女子,将士们娶不了妻,军心不稳,所以我承诺送妇女去安西,但又不能强行抓人,所以我派人去各地征集愿意戍边的女子,但报名之人基本上都是寡妇,丈夫战死,父母也死了,有的孤苦伶仃一人,有人拖着孩子艰难度日,所以嫁给戍边将士,她们也愿意,会分两批前往,第一批四千五百人,第二大概有六千多人。”

  郭昕这才恍然,连忙道:“卑职愿护送她们去安西!”

  李邺又道:“当然不是你一人护送,会有六千军队和两万头骆驼一起前往,我还打造了四百多辆新式大车,所以你最好带着妻儿去长安,然后开春后就出发。”

  “卑职的妻子其实就在华州老家,我儿子十二岁,妻儿都愿意跟我去西域,只是卑职很向往碎叶!”

  李邺哈哈大笑,欣然道:“难道有人主动想去碎叶,好!我任命你为河中副都督兼碎叶屯田使。”

  郭昕大喜,起身抱拳道:“谢殿下成全卑职多年夙愿!”

  李邺点点头,又对韦皋道:“你目前在朝中任何职?”

第1088章 视察流求(上)

  韦皋脸一红,连忙欠身道:“小人只做过泰陵挽郞,这次我是陪兄长去长安谋职,小人准备参加明年三月的科举!”

  原来是挽郞出身,挽郞是朝廷为了笼络名门世家而给的一种特殊待遇,就像功勋世家进宫当侍卫,然后就有机会入仕一样。

  挽郞就是皇帝或者太后驾崩,朝廷会组织一批名门世家子弟唱挽歌、抬灵柩、组织祭祀等等,这就是挽郎。

  等皇帝或者太后下葬后,这批挽郞就有了做官资格,成为候补官员,历史上的韦皋就是这样入仕的。

  当然,李邺并不是歧视,韦皋能成为历史名臣,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相反,他堂兄韦平虽然是进士出身,历史上却没有什么作为。

  李邺点点头,“你们是京兆韦氏?”

  “我们是东眷鹛城公房。”

  京兆韦氏内部分支很多,外人分不清楚,一般都统城京兆韦氏。

  李邺忽然明白了,这三人都是京兆名门,家人都在长安,难怪他们要回长安谋职。

  当然,更重要是对自己的认可,如果是同样占领京兆朱温,他们恐怕就不会去投效了。

  李邺欣然道:“欢迎你们兄弟二人去长安,相信一定会有你们的用武之地。”

  天不亮,一辆辆马车离开了万安寺,其中一辆大型马车运载着独孤老太太的铜棺,下葬时,外面还会再套一只石椁,石椁已经在长安定制了。

  十几匹挽马拉拽着大型马车缓缓而行,两边是独孤家族子弟扶灵,还有一百多独孤武士骑马护卫。

  独孤家族成员则用了三百多辆马车,包括族人、家仆以及大量钱财物品。

  其实独孤家族的财富都在长安,并没有运来洛阳,运到洛阳的也只是极少一部分,可就这极少的一部分,也要动用一百多辆马车来运载。

  出了城,李邺率领的三千骑兵已经在西城外等候,两支队伍混合在一起,沿着官道缓缓向西而行,后面还跟着一万头骆驼运载粮草物资。

  到了新安县后,又有一支三万人军队加入了队伍,由南霁云统领,整个队伍浩浩荡荡,延绵十几里,在冰天雪地中向长安方向而去。

  张平来泉州赴任已经有几个月了,整个泉州港的气象因为他的到来,而变得生机勃勃,张平大量修建仓库,使仓库数量比他刚到来时增加一倍。

  官方仓库只留一小部分,其他全部对外出租,又取消了对海外贸易的种种歧视,同时派出军船护航,大大降低了远洋商船被海盗袭击的可能性,海外贸易开始变得火爆。

  但张平今年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调查琉球大岛的情况,他直到年末才找到一点空闲时间,坐船出海了。

  三艘五千石海船在起伏的海浪中航行,此时是冬天,北风强劲,海面的风浪比较大,不过有经验的海员却没把这点风浪放在眼中。

  他们害怕夏天的热带风暴,一個个龙卷风从东面和海面袭来,带着暴风骤雨,也掀起滔天巨浪,遇到这种风暴,船只基本上就完蛋了,大家都会命丧海底。

  但现在不会,冬天的风力虽然强劲,掀起波涛汹涌,但也只是颠簸不平。

  “李将军经历这样的风浪吗?”

  张平抓住船舱内的扶手高声问道。

  张平是泉州刺史,同时也是泉州兵马使,又兼任市舶监,权力很大。

  他问的李将军,就是兵马副使李岳琮。

  李岳琮微微笑道:“卑职在明州呆了八年,每年冬天都要出海训练,风浪比这个还大,这个已经属于家常便饭,使君不用担心,不会有事。”

  张平点点头笑道:“既然你们都这样说,我就放心了!”

  这时,士兵大喊:“前面有海岛!”

  张平连忙走上甲板去查看,远处出现了一条陆地黑线,应该是岛屿。

  向导是一名出海三十多年的渔民,已经五十余岁,姓林,皮肤黝黑,身体强壮,大家叫他林老汉。

  林老汉笑道:“那是龟龙屿,上面有好几座渔村,可以去补充一点淡水。”

  龟龙屿就是今天的澎湖列岛,三艘大船缓缓靠岸,只见不少小孩子跑来。

  很快几名年长的渔民也来了,他们都认识林老汉,很熟悉,林老汉给他们介绍了张平。

  听说是刺史大人到了,吓得几名老者连忙跪下,行大礼参拜,“小民拜见刺史大人!”

  “各位老丈请起,我是特地来看望大家。”

  张平在众人簇拥下,前往不远处的渔村,李岳琮则抓紧时间,带领士兵补充淡水。

  渔村不大,也就五六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晒满了鱼干。

  张平不想进屋,就在院子找了一只装鱼干的木箱子坐下,几名老者也因陋就简坐在木箱子上。

  “村子里有村正吗?”张平笑问道。

  一名老者用蹩脚的官话道:“回禀大人,没有村正,大家推选我们几个长者做主,有矛盾纠纷也是我们调解。”

  “村子里一共有多少人?”张平又问道。

  “一共有六十七户,两百七十人左右,都是靠捕鱼为生。”

  “那有没有种田的村子?”张平又问道。

  “有!”

  为首老者道:“向南十几里的虾湾村,都是种田为生,其实我们也种田,只是数量比较少。”

  “整个岛上有多少村子?”

  “一共八个村子,我们是中等,最大的村子是陈刘庄,有一百多户人家,都是客家族人,也是种田为生。”

  张平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汉人的村庄了,以陈姓和刘姓为主,肯定是从北方逃来的汉人百姓。

  张平连忙问道:“陈刘村离这里有多远?”

  “比较远,有十几里呢!”

  确实有点远,张平犹豫了一下,林老汉笑道:“陈刘庄的人我认识,过几天他们会来晋江县,到时我带他们来拜见使君。”

  这样也好,张平又问道:“住在这里有什么困难?”

  “困难.”

  几名老者对望一眼,苦笑道:“其实困难比较多,买东西困难,孩子没地方读书,我们还害怕海盗来袭击,又害怕官府过来征税。”

  张平笑眯眯道:“放心吧!很快都会解决的,我既然来了,就要帮大家解决困难,现在就可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你们不用征税,齐王承诺,住在龟龙屿和流求大岛的百姓,一百年免税!”

第1089章 视察流求(下

  休息了一个时辰,船队又要起航了,渔村的百姓感谢刺史宣布免税,纷纷驾船给他们当向导。

  十几艘渔船带着三艘大船向流求岛驶去。

  根据渔民们的介绍,流求大岛一直就有人居住,除了本岛土人外,还有不少渔民和客家人,一般土人住在东面的山上,以狩猎和采摘为生,而渔民和客家人住在西面沿海以打渔和种田为生,有二十几个村子,分布比较宽泛,加起来有五六千人了。

  之所以岛上的人不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逃税,安史之乱后,朝廷的税赋十分沉重,尤其从中原逃来的百姓,都是租种本地人土地,本地人自然就把沉重的税赋转嫁在这些中原百姓身上。

  很多中原百姓不堪税赋压迫,纷纷逃往流求岛,流求岛的居民也欢迎新人到来,替他们造房,帮他们开辟耕地。

  这些百姓男耕女织,取土为陶,伐木为房,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甚至有些识字的汉民,还能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这是一个流求岛发展的小高潮,但不代表一直会这样延续下去,当这一代人去世后,生活不方便,导致他们的后世子孙又渐渐放弃流求岛返回沿海各州。

  所以,关键是要利用这次移民避税小高潮,尽快将流求大岛上的县城和官府建立起来。

  在渔村百姓的向导下,第二天他们便抵达了流求大岛,渔翁们带他们来到一条入海河流的河口,船只直接从河口驶入,约行了七八里,大船便缓缓停下,他们看到了一座很大的村庄前。

  渔民和村子里的很熟,有人跑去报信,确定不是海盗,也不是来征税,而是父母官来探望大家,百姓们扶老携幼出来了,足有六七百人。

  这是流求岛上最大的村庄之一,叫做仁义村,都是客家汉人,沿着浊水溪安家落户,慢慢形成了这個村庄。

  士兵们给他们送来很多生活用品,农具、厨具、布匹、兵器、绳子等等,还有笔墨纸砚,让百姓欢呼雀跃。

  村庄里当即搭起灶头,杀了二十多头野猪和山羊,招待贵客到来。

  一名姓葛的村长给张平介绍情况,“启禀使君,这些野猪和山羊是山里的土人拿来和我们交换粮食和盐。”

  “这些土人不觉得你们威胁他们的地盘吗?”

  葛村长摇摇头,“这些土人很淳朴,他们的地盘在山里面,他们也知道我们不会进山,大家相处比较融洽,经常用猎物来和我们换粮食、盐、陶器、生铁之类。”

  “你们的生铁哪来的?”

  “去晋江县买的,溪水中能淘到一点金砂,但不多,我们就用金砂交换生铁。”

  张平听他的口音像是关中人,便笑问道:“村长祖籍哪里?”

  葛村长笑道:“回禀使君,小民是京兆府咸阳县人,是一名铁匠,天宝五年我失手打死一名欺凌勒索我的地痞无赖。

  为了活命,我就带着全家人逃来泉州谋生,我是铁匠,村民都来求我上岛,天宝七年我带着全家上了流求岛,老村长三年前去世后,大家就选举我继任村长。”

  “难怪口音耳熟,原来我们是同乡,我是长安县永和坊人。”

  葛村长大喜,连忙行礼道:“原来使君是同乡,我也去过永和坊,我认识那边一个铁匠,是我师兄。”

  张平一怔,微微笑道:“不是会蒋铁匠吧!”

  “对!对!就是他,他们父子二人开了个铁匠铺。”

  有了共同的熟人,关系一下子拉近了,葛村长原来还有点防备张平,现在知道他也是个实在人,不是名门世家子弟,当了刺史也不摆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