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新的县城就位于浊水溪的入海口处,张平为修建这座县城耗尽了心力,先后在泉州、福州和建州招募了两万劳工,平整土地,挖土烧砖,伐木建城,耗时整整一年半,才建城了这座周长十五里,城高两丈的县城。
另外,劳工们还修建了一座码头,距离县城只有一里。
泉州官府又将散居在流求岛各地的汉人百姓迁徙到新城来集中居住,目前县城内有一千三百户人家,约六千人。
船队缓缓靠岸,城内百姓纷纷出城,敲锣打鼓迎接监国殿下的到来。
十几名选出的老人向李邺献上当地的泥土,李邺让亲兵收下泥土,扶起老人们高声道:“从现在开始,我也是流求县一员,我的户籍也会迁到流求县,成为和大家一样的县民。”
这句话让百姓们欢呼声如雷,数千百姓载歌载舞,簇拥李邺进了县城。
县城虽然不大,但修建得很整齐,都是砖木结构,南北东西各一条主干大街,但又有很多小街,地上都铺着石板,这里多雨,还有排水沟渠直通城外。
整个县城一共分成十个区,八个区是居民区,第九区是驻军区,第十区是官署仓储区。
目前流求岛驻军一千人,他们的职责是防御海盗对流求县侵袭,海盗一直是流求县百姓的最大威胁,大家也因此愿意集中在一起居住,可以抵御海盗。
县城内商业不多,有酒馆、妓院和杂货铺,还有官方邮驿、接待营,目前是泉州司马赵韫暂代县令,然后他把县令之职交给张济,张济就将成为流求县第一任正式县令。
李邺带着沈珍珠和沈璃登上了县城城头,远处山峦起伏,覆盖着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而另一侧是茫茫大海。
“这里距离长安真的很遥远啊!”沈珍珠轻轻叹息道。
李邺淡淡一笑,“大唐疆域广袤,但这里远不是终点,这里也只是海疆起点,海外还有太多的无人之地等我们去占领!”
李邺此时心胸开阔,有了流求岛,就可以流求岛为跳板,占领南面的吕宋诸岛,再以吕宋岛南端为跳板,占领诸多无人的南洋大岛,最后抵达南半球的大陆。
“殿下,整个大岛就只有这一座县城吗?”沈璃笑问道。
李邺点点头,“目前只有这一座,但很快在南面还要再修建一座军城。”
这时,天空开始乌云密布,李邺看了一眼天色,笑道:“我们回去吧!要下雨了。”
他们刚回到县衙,一场暴雨便不期而至,雨势很大,很快就把县城冲刷得干干净净。
县衙大堂上,李邺正和刺史张平、司马赵韫、县令张济等人商议县城的发展。
司马赵韫最了解情况,他对李邺道:“目前居民手上钱太少,整個县城还找不到一个支撑产业,居民们没有赚钱的渠道,基本上都是靠种地打鱼为生,另外,物资也比较少,要隔好几个月才来一艘船,运送来各种日用品,而且大部分都是军队的给养。”
李邺看一眼张平,张平也无奈道:“主要是泉州本身也不富裕,泉州的很多日用品也是要从江南运来,目前,流求县都是靠泉州官府养活,我们压力也很大。”
李邺想了想问道:“这里盛产什么特产吗?”
“盛产木材,还有大量山果,当地百姓用果子酿酒,在泉州卖得很好。“
李邺微微笑道:“你看,我现在就替你们想到了四个产业,第一个渔业,第二个酿酒业,第三个制糖业,还有伐木业,这里面重点是制糖业,另外,我刚才在城头看见了一眼望不见头的木棉树,制绵业又是一个产业,这五个产业养十万人都不成问题。”
“但卖给谁呢?”张平跑出这个尖锐的问题。
“这几个产业除了酿酒外,其他都和对岸的泉州高度重合,在泉州和其他福建道各州也卖不掉。”
李邺点点头,“这个问题容易解决,朝廷很快会在晋江县开设商行,建设仓库,大量收购物资,首先会保证流求县的产出,像晒好的鱼干,用来补充军队干粮就非常不错,所以你们不要担心销路,朝廷会包销。”
张平苦笑一声道:“一旦销路解决,人口又是大问题了,这么多的大产业,几千人口哪里够用?”
李邺微微笑道:“招募人口要讲策略,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拖家带口来投奔,这不现实,这种重大决策,一般家庭不走到绝境,是不会考虑,要先去江南那边招募劳工,一个月挣五贯钱,包吃包住,最好招募北方无地流民,肯定会有大量劳工过来,十个人中只要有三个人觉得不错,他们愿意把家人带来,那就很不错了。”
“那也太麻烦了!”
“招募人口本来就是一件很麻烦之事,人不是羊,羊只要抓头羊就行了,人都有心思,一家人的心思都不齐,何况几百户、几千户人家,但关键你们这里要做好,要有足够的土地,生活要富足安宁,我下令免流求岛百年税赋就是这个缘故,朝廷会全力支持你们,有多少物资朝廷就收购多少,岛上需要多少物品,朝廷就输送多少,还有学校要保证,还有老人去世后,朝廷会保证在家乡给他安排一块墓地,总之,要不惜一切代价成功。”
几名官员都听得目瞪口呆,张平喃喃道:“殿下,卑职真不太理解?”
李邺淡淡道:“很简单,流求是我打造的样板,只有让大唐百姓亲眼看到了海外的幸福生活,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去更遥远的海外!”
从流求回来的第二天,李邺就要动身返回了,临行前,李邺对张平道:“接下来你要尽快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要尽快在流求岛南部找到一处天然良港,然后招募劳工再修建一座军城,大小和流求县差不多,这件事要快。
第二件事,要全力配合王展改造海船,他的轮桨非常实用,有了它,我们大唐水军就能去更遥远海外。”
张平挠挠头,“殿下,这两项的投入很大,光靠福建道负担不起!”
李邺微微笑道:“我知道,这次剿灭李希烈我们缴获了不少财富,我会专门拨付一百万贯来支持军城计划和海船改造计划。”
张平大喜,拍胸脯保证道:“只要有充足的钱粮,卑职保证两年内完成筑城!”
===
【今天身体不太好,只有两章,见谅!】
第1197章 紧急事态
就在李邺抵达泉州之时,四大藩镇终于完成了结盟,并组建了联盟军,起名为合纵军,但军队人数和最初建议的三万军有所变化了,增加到了五万人,其中田承嗣出兵两万,其他三家各出兵一万。
合纵军的主将正是田承嗣的堂弟田乾真,当年安禄山的手下猛将之一,洛阳失守后,他逃亡不知去向,实际上是投奔了堂兄田承嗣。
这几年他一直在帮助田承嗣在幕后训练军队,现在田承嗣终于把他推到了前台,而且也不改名。
合纵军组建十天后,田乾真便率领五万大军向相州发动了突袭。
相卫节度使薛嵩率三万军仓促应战,薛嵩实力不如合纵军,被五万合纵军击败,四弟薛岌在战争中阵亡,薛嵩率领不到两万人撤退到卫州。
但田乾真占领相州后,并没有率领南下卫州,而是大军继续北上,占领了洺州,与此同时,李宝臣的军队占领了赵州。
出乎意料的是,田乾真拿下相州,并没有继续攻打卫州,这就是田承嗣的狡猾之处,拿下相州,放过卫州不打,把卫州当做缓冲地,这样他的军队就不会威胁到怀州,也不会威胁到洛阳。
什么叫老谋深算,这就叫老谋深算,李正已父子以为,支持田承嗣攻打相卫节度使,田承嗣就会引火烧身,成为关陇军率先打击的目标。
哪里知道,田承嗣放过卫州不打,这次军事行动就威胁不到洛阳安全,它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大大降低了。
兵败至卫州,薛嵩当即写一份奏折,以八百里加急送到长安,向长安求援。
薛嵩的求援奏折送到了长安,由相卫节度府进奏院送进了白虎堂,白虎堂定为甲级,贴红色标签,直接送进了监国秘书院,韦应物又派人转送进了齐王宫内。
这份奏折落在了王妃独孤新月手上,独孤新月有点发愁了,居然是战争求援,这让她怎么办?她从未遇到这种紧急重大之事。
想请父亲来商议,总觉又不妥,想了想去,她找到了杨玉环。
“玉环看看这个!”
她把紧急求援奏折递给杨玉环,“你给我出个主意,我该怎么办?”
杨玉环也是一个单纯老实的女人,哪里遇到这种事,不过她稍微有点经验,她想想道:“夫君临走前有没有给过你什么纸条之类?”
杨玉环的话一下子提醒了独孤新月,虽然丈夫没给什么纸条,但给过她一本处理紧急事件的册子。
她急忙来到书房,找到了这本册子,一共有十五条紧急事项处理方案,其中就有河北发生兵变的紧急事项处理方案。
下面写的处理方案是,把奏折提交枢密院评价其紧迫性,并要求一天内回复,如果非常紧迫,可批复执行,给由政事堂商议出兵事宜,如果评价是一般紧迫,那么等自己回来再处理。
有了丈夫的对策方案,独孤新月长长松了口气,她立刻让女侍卫把奏折转给枢密使段秀实,并附言,‘请评价事件紧迫性,限时一天回复!’
枢密院实际上是君相分权发展的必然,任何朝廷都是三大权力,军权、吏权和财权,天子和相国争夺的也是这三大权力。
军权分为控制权和日常管理权,军队控制权从来都是在天子手中,用兵符或者节符控制并调动军队,之前设立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就是天子掌控军队的机构,只不过唐朝中后期被宦官掌握了。
而像地方州兵管理、地方剿匪、军校、武举、地图制作之类管理事务,则由兵部负责。
枢密院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府的进阶版本,由战争特殊管控阶段转为和平时期的管控阶段,天下兵马大元帅撤销,转而成立枢密院。
枢密院并不属于政事堂,它是直接向君主汇报,枢密院主官枢密使也要进政事堂,成为政事堂成员之一。
枢密使段秀实已经回长安了,他接到了王妃转来的甲级奏折,立刻交给手下进行评议。
一个时辰后,枢密知事李道诲走进官房,把评价报告交给了段秀实,段秀实看了看评价,事态严重性属于重大,紧迫性属于非紧迫事态,危害性属于中等危害。
枢密院的专门评价机构就是情报司,情报司根据各种情报来综合评价,一般是评价事情重要性、紧迫性和危害性。
按照事件重要性评价分为重大、中等和轻微三类。
按照紧迫性评价则分为紧急紧迫、一般紧迫,以及非紧迫。
按照危害性评价,分为高等、中等和低等。
王妃虽然只要求进行紧迫性评价,但既然是正式报告,三方面肯定都要评价。
段秀实淡淡问道:“为何是非紧迫事态?”
“回禀使君,如果藩镇军队攻打洛阳,那就是紧急紧迫事件,次一级则是攻进怀州,或者渡过了黄河,我们就会定为一般紧迫事件。
现在对方距离怀州还隔着卫州,也没有渡黄河的迹象,虽然薛嵩是以八百里加急求援,但事实上并不紧急,据我们掌握的情报,对方的目标并非洛阳,他们只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测试合纵军的战斗力。
当然,藩镇攻打朝廷的土地,那肯定是重大事件,所以事件严重性方面我们定为重大,至于危害性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烧杀奸淫,那么就属于中等危害。”
段秀实点点头,“关键就是卫州,有卫州为缓冲,我们也不用急着考虑出兵。”
段秀实随即将评价报告和奏折一起送回了齐王宫。
有了枢密院的报告,王妃独孤新月彻底放心了,她当即在奏折批示,‘等监国殿下回来后再讨论出兵事宜,其他事宜由政事堂商议。’
她将奏折和枢密院的报告一起转给了政事堂,很快送到了右相李岱的桌案上。
右相李岱当即派人通知各辅相,进行政事堂议事。
不多时,右相李岱、左相张立,以及七名辅相,吏部尚书李泌、户部尚书刘晏、礼部尚书韦见素、兵部尚书独孤烈、刑部尚书裴遵庆、工部尚书李岘、枢密使段秀实等人齐聚议事堂,紧急商议河北兵变的应对之策。
第1198章 丹灞水道
虽然关陇军没有出兵,但政事堂也开始做战争准备,包括加大军事物资生产,大量调拨钱粮到洛阳和滑州。
并奏请王妃同意,郭子仪由河南道采访使暂时改为河南道防御使,同时将马璘和来瑱的十万大军调到滑州,由郭子仪统一安排防御。
虽然李岱是监国摄政王李邺的爹,但他不是太上皇,只是右相国,右相国和政事堂只能调动地方州兵,调动不了正规唐军。
枢密院倒是可以紧急调动三千人的军队。
另外每道的采访使和防御使都是从三品官员,从三品官员任免权都在监国李邺手上,李岱也没有权力任命郭子仪。
但监国不在长安,王妃代行监国权,这是李邺临走时的安排,也是关陇军传统,怎么也轮不到张太后,她只是礼仪般的存在,实权和她没有关系。
所有兵符都在王妃手上,任命监国印也在王妃手上。
当然,这种特殊情况李邺也安排好了,必须有前提,那就是政事堂一致通过的提议,没有反对票,王妃才能用兵符调动军队,才能临时任命从三品防御使。
正是这种特殊情况,王妃独孤新月才动用兵符,调动在洛阳整备的马璘和来瑱十万大军赶赴滑州防御备战,同时临时任命郭子仪为防御使,指挥这十万大军。
两个月后,李邺一行抵达了丹灞水道。
丹灞水道顾名思义就是连接丹水和灞水间的水道,对长安而言,丹灞水道就意味着江南的船队可以直接从长江水道运到长安。
当然,江南物资虽然走中原漕运以及黄河一样问题不大,但丹灞水道开凿后,南方各地驶来的万石货船就可以走长江和汉江水道一直到襄阳,再从襄阳换三千石的货船运送到长安。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