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三人顿时大喜,简直太好了。
军船的主将叫做张晓,是一名中郎将,面对这四名皇亲国戚,又是军队高官,他们当然要竭心尽力巴结。
三艘军船护卫船队去巨港,虽然商人们付了钱,但两艘军船就够了,张晓当然要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巴结几名京城来的权贵。
一艘军船在半路和船队分道扬镳了,折道前往吕宋岛。
军船是一艘万石海船,有轮桨,不需要风帆也可以。
船上有上百名士兵。
张晓指着远处一条黑线大喊道:“大将军请看,远处海岸线就是吕公岛!”
他随即把一具千里眼递给元策,千里眼基本上在斥候内普及了,水军也都配备,其他军队中郎将以上都有。
元策也有一架千里眼,但他忘记带来了。
他接过看了半晌,又递给独孤晋阳。
“好像都是森林?”
张晓点点头,“那肯定的,这边雨水充足,从来没有人开发,自然就长满了原始森林,我觉得开发海岛,首先就要砍树,但这里毒虫猛兽很多,得招募大量人力来砍树,我给你们提个建议!”
“请说!”
“不管是哪里,刚开始一定要沿着河开发,一是淡水充足,其次交通方便,第三就是土地平坦肥沃,对于劳工干活则容易很多。”
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不止海岛,在哪里都一样,大唐腹地也一样,要沿河开辟农田。
但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土地,而是劳工。
独孤晋阳问道:“听说开发流求大岛就是招募新罗和日本的劳力?”
“他们不行!”
张晓摆摆手笑道:“我就是负责监工的,我还不知道?日本人和新罗人根本不适应这里的热带气候,一个月就死了上千人,没办法,只好把他们送回去了。”
四人面面相觑,元策急问道:“那是哪里的人?”
“最后招募了一万多林邑国的人,他们个个像猴子一样,完全没有问题,他们擅长伐木和种甘蔗,他们砍了树往河里一扔,树木漂到码头附近,用铁网拦截,大象用鼻子把树木卷起来,堆放在码头空地,最后这些树木用来造城和造房子。”
“还有大象?”四人很惊讶。
“对!林邑国的人带来的,那边盛产大象,都训练大象替人做事,我觉得很不错。”
张晓想了想又笑道:“其实你们还可以用吕公岛的土人来替你们干活。”
四人一惊,异口同声问道:“吕公岛还有土人?”
“有一点,但不多,估计整个群岛也就几万人吧!基本上都在吕公岛,你们要去的小岛都没有。”
众人这才松了口气,不过眼中还是有点担忧,万一这些土人乘坐木筏子来偷袭他们怎么办?
张晓看出他们的担忧,便笑着安慰道:“不用担心,这里的土人都很温良、很胆小,他们经常拿着猎物和我们交换日常用品和粮食,不是那种吃人的野蛮人。”
“他们可以干活?”
“当然可以,他们也是伐木的好手,学会用锯子后,一会儿功夫,一棵参天大树就被锯倒了,但他们不会种植,林邑国人会种甘蔗,好像水稻也会种植!”
“林邑国人的工钱多少?”窦颖问道。
张晓伸出两根指头,“十文钱一天,和日本人、新罗人一样,我发现唐朝的人工价格最贵,请个最便宜的粗使丫鬟都要五十文一天,象伐木这种体力活,至少百文一天,有技术的工匠更贵。”
元策呵呵一笑,“天朝上国嘛!肯定要比这些化外小国要贵些。”
次日上午,大船抵达了他们目标的第一座海岛,这里是后世的班乃岛,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有一片长达三百多里的富饶平原,仅次于吕宋平原,可以说是整个群岛中最膏腴之地,李邺把它留给了独孤家族。
独孤晋阳看看地图,兴奋道:“就是这座岛!”
张晓回头问一名熟悉地形的向导:“这座岛有天然海港吗?”
向导向东面指了指,再过去一段路,大概几十里,能看见一处停船的海湾。
张晓大喊道:“向东航行!”
船只缓缓掉头,沿着海岸线向东而去。
第1291章 秋冬突袭
十月下旬的大非川已经渺无人烟,牧民们开始向日月山以北的西海方向迁徙,他们赶着羊群,带着大车,浩浩荡荡向北而行。
大非川西面紧靠茶卡盐湖的高岗上,有一座唐军的戍堡,驻扎着五十名唐军士兵。
这里也是正好位于唐蕃交界处,向南五十里外,地势陡然变高,就像突兀地矗立一座高高的台阶一样。
吐谷从高原下来,杀向唐朝,这里是必经之路。
不过已经好几年吐蕃没有再派军队杀来,具说吐蕃内斗得厉害,而且他们训练天竺人的计划也失败了,他训练了二十万天竺士兵,企图用他们打前哨,结果三年后,天竺士兵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从二十万人锐减到七万人。
原因也很简单,天竺人无法适应寒冷缺氧的气候,陆陆续续死掉了一半,没有了冲在前面的炮灰,吐蕃都不会打仗了。
过了十月,盐湖一带就彻底安静了,冬天要来临,吐蕃人不会再来,要到明年三四月以后,他们才会出现。
戍堡的士兵也要撤离到西海过冬,明天二月再来,这里到冬天后,会被深达四五尺的大雪覆盖,天气会极度寒冷,在这里生活太艰难,也没有必要,所以每年都要在十月底开始撤离。
五十名士兵由一名旅帅统领,旅帅叫做许武,渭州人。
他们东西差不多收拾好了,但还在等两名巡哨士兵,两名士兵在南面草原尽头巡逻,早出晚归,但昨晚没有回来,让许武颇为担心,担心两人是不是遇到了狼群?
天一亮,他又派了几名士兵去寻找接应。
快到中午时,有士兵忽然大喊:“旅帅,他们回来了!”
许武连忙催马下山岗迎接,他心中忽然一凉,早上去了五人寻找,怎么回来还是五个人,不对,马上怎么还驮有一人。
“他怎么了?”许武上前急问道。
为首火长上前行礼道:“他阵亡了,还有个弟兄可能也死了,但尸体没找到。”
“阵亡?”
许武一怔,“为什么是阵亡?”
“旅帅请看!”
火长拉开马背上的布,只见士兵后背密密麻麻钉满了箭矢,足有二三十支。
他拔出一支细看,不是唐军的箭矢,是吐蕃军队的箭矢。
许武大吃一惊,这个时候出现吐蕃军队,从未有过啊!
他急忙大喊,“把烽火放回去,快放回去!”
他们已经把烽火用具都打包准备带走了,留在这里容易被牧民捡走。
士兵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连忙把烽火大包卸下,又抬上戍堡顶上。
“回去观察!”
许武飞马向高处奔去,站在高处向远处眺望,但没有发现异常。
“旅帅,是不是吐蕃人的巡哨,过来查看一下,又回去了?”
确实有这个可能。
但职业本能告诉许武,这种巡哨没有什么必要,如果出现吐蕃军队,大军的可能性更大,等他们戍堡撤退后,没有警报,然后大军偷袭西海,只要偷袭得手,他们就完全可以在西海过冬了。
许武沉思片刻道:“大家按照计划撤退,小安和我留下!”
许武心里明白,如果他们不撤走,对方是不会露面的。
四十几名士兵撤走了,许武带着一名手下,背着烽火用具,向山岗侧面躲去。
距离戍堡约三里,他和士兵小安躲在一個隐蔽处,注视着戍堡的情况。
果然,一个时辰后,十几名骑兵出现在戍堡外,他们翻身下马,进戍堡去查看了。
不多时,留了几人在戍堡内,其他哨兵骑马向南面奔去。
“旅帅,他们什么意思?”士兵小安低声问道。
许武冷笑一声道:“他们在等我们离开,我们离开后就没有了烽燧,他们就可以偷袭西海大营!”
“那我们怎么办?”
“等他们大军过去,我们点燃烽燧!”
黄昏时分,黑压压的大军出现了,俨如一支黑色的长龙,一眼望不见尽头。
许武也吃惊了,这个至少也有五万大军以上,吐蕃人是全军压上了吗?
很快又来了五千骑兵,但骑兵的装束和步兵不一样。
许武忽然明白了,骑兵是吐蕃人,而步兵是天竺小黑人。
“我们到山顶上去!”
两人背着烽火用具向山顶上爬去。
这支吐蕃军是由名将达扎路恭统领,统领七万天竺士兵和五千吐蕃骑兵。
这是吐蕃赞普和贵族们作出的决定,二十万天竺士兵三年死了大半,基本上都死在冬天,估计今天冬天这七万人也熬不过去,与其冻病而死,还不如趁冬天还没有到来,把他们全部投放到战场上去,如果奇袭成功,还能发挥出巨大作用,三年训练也不至于白白浪费了。
于是就有了这次秋冬行动,由名将达扎路恭执行这次计划。
达扎路恭也很狡猾,他知道唐军戍堡会在十月底撤离回西海过冬,等他们一走,烽火就等于废了,为他的奇袭创造了条件。
只是没有想到对方两名巡哨发现他们,被他们探哨追赶,乱箭射杀,一人的尸体被他们得到,但另一人的尸体不知所踪。
更让吐蕃人没想到的是,次日五名士兵来寻找,半路上发现了另一人的尸体,这就导致他们的计划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纰漏。
达扎路恭也知道他们出了漏洞,但没有办法,箭已上弦,他们不得不发,这一战他们有进无退,就算偷袭不成,他们也要和唐军大战一场。
“元帅快看!”一名士兵忽然指着山顶大喊。
达扎路恭一回头,心立刻坠入了深渊,只见山顶上燃起了熊熊烽火,在黑暗的夜色中格外亮眼。
“大帅,前面也点燃了!”
达扎路恭向北望去,只见北方约三十里外也燃起了烽火,一个明亮的火点。
“真是该死!”
达扎路恭气急败坏大骂,一个小小的漏洞竟然把他的计划全部破坏了,这下子唐军肯定知道他们到来。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