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裴遵庆忧心忡忡,来回踱步,他不知道这个机会自己能不能抓住?
李邺是晚上回到兴庆宫,再过三天,十二月初一,他们就要搬家大明宫了,提前一个月搬进去。
搬进大明宫,首先是宫女会增加很多,女侍卫也会增加很多,然后有宦官为内宫总管,当然不会像唐玄宗那样夸张,但肯定人数要比现在多。
至于会不会增加后妃人数,李邺还没有怎么考虑,或许会或许不会。
但他们肯定也不会像其他皇帝那样分开很远居住,还是会集中在一个比较集中的区域内。
李邺回到自己书房坐下,妻子独孤新月端着茶盏走了进来。
“今天我们去大明宫了!”独孤新月放下茶盏笑道。
“怎么样,有选择了吗?”
独孤新月点点头,“我对大明宫比较熟悉,毕竟在宫里住了十年,肯定是选择太液池南面的龙首原上,我以前也是住在那里。”
李邺欣然点点头,他也是这个意思,一家人都住在龙首原上。
“玉环情绪低沉吗?”李邺又问道。
独孤新月笑了起来,“那夫君就小看她了,她早就走出来了,她今天很开心,还一路给清羽做向导,给她讲皇宫的种种布局,她选了浴堂殿,我选蓬莱殿。”
李邺沉吟一下又问道:“宫里有认识她的人吗?”
独孤新月摇摇头,“现在的宫女和宦官都是从洛阳过来,以前长安的宫女宦官在安禄山杀来时都跑光了,而且我们身边的人都是现在用的,包括吴管家婆也带过去,出任内宫副总管,公孙大娘和她的徒弟们住明德寺,我想让阿姑住三清殿,在说服她。”
李邺点点头,“不用勉强她,来去自由,她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这时,独孤新月迟疑一下道:“下午,我后母王氏来找我。”
“是你父亲让她来的吗?”
独孤新月俏脸微微一红,“夫君怎么知道?”
李邺笑了笑道:“今天政事堂讨论了废奴,我估计你父亲压力很大。”
“她没有说到废奴的事情,只是说父亲对未来独孤家的发展方向很迷茫。”
“那你怎么说?”
独孤新月不置可否道:“我就告诉她,这不是她该考虑的事情,我知道她是来带话,但我不想睬这件事。”
李邺了解妻子,她还是很在意独孤家的未来,如果她真不想睬这件事,就不会告诉自己了。
这其实倒也无所谓,关心自己父母和家族是人之天性。
李邺沉吟片刻问道:“太微的母亲还在府内吗?”
“还在,大概明天就走。”
李邺微微笑道:”“你让太微告诉她母亲,后天中午,我在武德酒楼请她父亲喝茶!”
李邺不想和独孤烈谈,但他愿意和独孤明聊一聊。
第1298章 指点迷津
转眼到了第三天中午,数百骑兵护卫着一辆宽大的马车浩浩荡荡前往武德酒楼,这辆马车是防刺马车,基本上都是生铁打造,四壁装有铁板,底盘也是铁板,加上高大的铁轮子,车窗装有很厚的玻璃,普通箭矢射不穿,就算用六石弩能射穿玻璃,但周围都是骑兵拿着盾牌,根本就没有机会。
马车内坐着李邺和独孤太微,独孤太微抱着几个月大的儿子李榉,今天中午,李邺和独孤明喝茶,他索性让太微抱儿子去看看外祖父。
“夫君为什么不和大伯谈,而是和我爹爹谈呢?”独孤太微身上盖着毛毯,紧靠着丈夫,她容貌大气秀美,身材高挑而丰满,肌肤白如截脂,性格乖巧懂事,很受李邺宠爱。
李邺搂着娇妻笑道:“你大伯是辅相,兵部尚书,谈公事可以,谈私事就有点不方便了,你父亲和我关系不错,而且他也能理解我的意思,和他谈话很愉快,而且我也好久没有见到他了,也想和他聊聊。”
“可惜我父亲不愿出来做官”
李邺笑道:“他身体不太好,做官要操劳,他身体顶不住的,再说他现在也是国公,地位崇高,做不做官也无所谓,我觉得在家休养更好,毕竟年纪也大了。”
独孤明生独孤太微的时候已经四十余岁了,他的大女儿被封为静乐公主去契丹和亲,才十六岁就被契丹人斩首,独孤明由此大病一场,身材再也没有好过。
独孤太微点点头,“夫君说得对,父亲身体不好,不适合做官!”
很快,马车进了平康坊,向武德酒楼驶去
武德酒楼今天中午停止营业,三百内卫士兵进驻,把里里外外都检查得仔仔细细,四周站满了岗哨,任何人不得靠近。
而且酒楼内掌柜、厨师和酒保都暂时去别处休息,兴庆宫的厨师和侍女接手了酒楼。
马车缓缓靠近后门,独孤明和妻子在门口等候,李邺和独孤太微在大群女护卫簇拥下,从马车里出来,众人见了礼,便从后门进了酒楼。
他们没有上酒楼,而是去了后面的独院,武德酒楼除了酒楼三层楼体外,后面还有八座小院,档次很高,他们进了梅花院,这是李邺经常来的小院。
独孤明抱着外孙,笑得合不拢嘴,小家伙睡得香甜,大家不敢把他惊醒,独孤明便把孩子给了妻子,妻子抱着孩子和女儿去隔壁闲聊了。
李邺和独孤明坐下,两人是翁婿,平时关系很好,倒也轻松。
侍女上了几样小菜和一壶茶,独孤明还在服丧期,不能喝酒,只能以茶代酒。
他给李邺倒了一盏茶,独孤明笑道:“从昨天开始,独孤家的奴隶全部都开始转为平民,一共有一万八千余人,到年底全部转为平民。”
李邺点点头,“这样很好,虽然我也知道奴隶不可能完全禁绝,会有各种变通的手段,比如罪犯没为官奴、变相长期雇佣等等,还有国外贩卖来的奴隶,但在律法上要明文禁止,至少严禁良民不准卖作奴隶,还有一人获罪,那就一人承担,不允许全家没为官奴。”
独孤明笑道:“独孤家既然放了,就不会搞什么变通,肯定是彻底转为平民,其实是我劝兄长,与其等朝廷废奴法令下来,还不如主动去奴,还得个人情,如果主人平时有恩德,别人自然会跟着一起去海岛,如果主人无德,哪怕别人是奴隶也不会跟你去。”
“这话说得好,让人生死跟随,关键还是看恩德,和是不是奴隶没关系,田横五百壮士也不是什么奴隶嘛!”
独孤明又给李邺满上一盏茶,“我大哥最近两年就一直在思考独孤家以后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其实不仅是独孤家族,其他关陇世家都在考虑,有时候隐隐看到了什么,但有时候又糊涂,不知该怎么办?殿下高瞻远瞩,能否给指一个方向?”
李邺笑了笑道:“其实不管哪个方向走,只要不是醉生梦死、骄奢享乐或者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我觉得哪個方向都可以。
当然,朝廷也不支持世家权贵们再走兼并土地的老路,确实要审时度势,向长久兴盛方向而行。”
独孤明苦笑道:“关键就是希望殿下能指一个长久兴盛的方向。”
李邺笑了笑,“技术!”
“技术?”
独孤明一脸迷茫,“我不太明白,殿下能否明示?”
李邺淡淡道:“简单说就是走得更快,走得更远,产量更大、效率更高,具体可以举例,比如从长安到北庭一般要走三个月,如果我要压缩到一个月呢?也可以,首先是筑路,这是官府的事情,一旦唐直道建成,那怎么充分利用唐直道?
这样第一个产业来了,可以在沿途修建大量驿馆,每隔百里换一次马,这样就需要大量马匹,那第二个产业也来了,畜牧养马业。
如果是运输货物呢?这里涉及到的产业就多了,我们首先需要非常结实耐用的大型马车,那么制车业就出来了,坚固耐用的马车就必须大量用到生铁,这里面就涉及采矿和冶炼。
其实我更希望独孤家能投资到采矿业和冶炼中去,军器监有炸药,这是采矿的利器,能使采矿业得到大发展,有了足够多的生铁,我们就要从木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了,现在种田用的犁,铁犁只占了三成,其他七成依旧是木犁,如果都换成铁犁,是不是种田的效率会更高?”
独孤明点点头,“我明白了,殿下是希望独孤家投身到产业中去,挖更多的矿,炼更多的铁,织更多的布。”
“一点没错!”
李邺欣然点头,又道:“还有一个战略行业,就是造船业,我建议你们去工学看看,工学正在试验蒸汽机,已经快要成功了,一旦成功,它便可以驱动船只航行数万里,不再需要风力和人力,也不用管季节,将来你们从天竺招募劳工开发海岛,就要靠这种蒸汽大船运送,还有,我希望将来海船都建造成铁壳大船,”
独孤明眼前原本迷雾笼罩,李邺的一番话就像一阵狂风,把眼前的迷雾扫荡得干干净净,他眼前出现一条条康庄大道,他知道独孤家族该怎么走了。”
独孤明缓缓点头,“殿下一席话让我彻底顿悟了,我知道独孤家该往哪个方向走了。”
李邺微微笑道:“哪个方向,能否给我说说?”
“造船和采矿、冶炼!”
“很好!”
李邺赞许道:“这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这时,独孤明想到一事,便对李邺道:“我们家族经过讨论,决定把宝记柜坊七成的份子转给新月和太微。”
份子转给独孤新月和独孤太微,实际上就是转给李邺的两个儿子,或者说,就是给李邺的家族了。
李邺眯起眼睛,“独孤家族舍得吗?”
独孤明点点头,“剩下的三成份子,转卖给户部!”
整个朝廷百官和军队的俸禄发放,还朝廷的大额资金调转,都是是由宝记柜坊运作,实际上,宝记柜坊已经掌控了朝廷的钱路命脉,李邺之前就暗示过独孤烈,朝廷对宝记柜坊产生依赖了。
独孤烈果然听懂了,但这种几十万贯的资产,他们不可能直接给朝廷,家族商量,把其中的三成份子卖给朝廷,剩下的七成给两个皇妃,实际上就是给李邺的家族了。
至于李邺要不要全部交给朝廷,那就不关他们家族的事情了。
第1299章 乔迁新居
次日一早,李邺和家人坐上了二十几辆马车,还有数百名女护卫和侍女跟随,浩浩荡荡迁徙去大明宫,他们走城墙夹道,基本上不会扰民。
他们的行李和财物早在前几天就提前搬过去了。
以后兴庆宫也不会空关,李邺打算把它给父亲李岱和母亲裴三娘居住。
大明宫和太极宫共有宫女两千五百人,其中大明宫两千人,太极宫五百人,太极宫主要是无家可归的老宫妃们居住,一共有七十余人,老宫妃们也有例钱,很多人还有店铺,有五百名宫女服侍她们。
还有数千名年迈的白头宫女也住在太极宫,她们也是无家可去,李邺对她们不错,准许她们住在掖庭宫养老,每人每月有两斗米,一斤盐,还有五百文钱。
另外还有三百多名宦官,主要打杂做粗活。
大明宫的宫女和宦官全部上都是天宝十四年后进宫的新人,而且大部分都是洛阳人,这就保证了杨玉环不用再戴面具,也不用担心被谁认出,可以自由自在生活。
李邺在半年前对皇宫的宫女宦官进行了重大改革,说起来,宫女和宦官其实也是奴隶的一种,一进宫门深入海,想出来就不知何年何月了。
李邺对这些宫女实行了三项改革,第一,进宫有年限,二十岁之前必须离宫回家嫁人,不允许三四十岁的未嫁老宫女出现了,即使需要一些有经验的宫女管事,也是出嫁后再返聘回来。
第二是签约制,皇宫的宫女也和大户人家的侍女一样,进宫签约,每天有工钱,期满后回家。
第三是禁宦,良家子弟不准再阉割为宦,
这三条规定出来,争议很大,支持者有,反对者有,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反对者主要以皇族和权贵为住,认为这有损皇家威严。
但支持者大多却是朝廷职官,职官们比较务实,天宝年间,皇宫的开支仅次于军费,每年金额之巨,令朝廷不堪重负,但又没有人敢说。
唐明皇拥有四万多宫人,数百名后妃,吃穿住用,还有脂粉钱、出行钱、灯油钱、省亲钱、各地珍馐,四时蔬果,还有梨园供养、教坊供养、皇宫大修,平时的养护等等,还有每个月妃子和宫女的例钱。
更要命还有天子经常大手笔赏赐、各种酒宴挥霍等等等,每年的支出都在数百万贯,唐朝财政基本上就是被李隆基的骄奢挥霍给拖垮了。
所以李邺执政后,他就要吸取教训了,对宫女实行招聘制后,宫女就是请来的侍女丫鬟,每天百文工钱,一个月才三贯钱,两千五百名宫女,一个月七千五百贯钱,然后最多就是吃饭和衣服的福利,其他都没有了。
一年下来,皇宫每年的开支也就十几万贯,二十万贯不到,比起唐玄宗的每年数百万贯,简直一个天,一個地。
哪怕肃宗已经很节俭了,每年还要百万贯的开销,主要就是要养一大批人。
到了李邺这里,他不养了,大家拿工钱做事,顶层制度一变,从前皇宫开销的无底洞,就变成浅水池,朝廷怎么可能不欢迎,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