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776章

作者:高月

第1308章 登州查案

  天刚蒙蒙亮,一队身穿黑黄盔甲的骑兵疾速奔进了登州蓬莱县城。

  登州百姓都没有见过这种盔甲的骑兵,都好奇地打量他们,这队骑兵飞奔至州衙门口,翻身下马,一名士兵奔上台阶,举起一块黑黄铜牌,厉声对守门士兵道:“内卫,从京城赶来办案!”

  士兵吓一跳,结结巴巴道:“请稍候,我这就去通报!”

  内卫相当于美国的联邦调查局和国家安全局一体,专查大案,权力很大,尤其是私盐和铸钱,一旦被他们查到,基本上都是满门皆斩,杀得尸山血海,他们虽然没有权力停职地方官员,可他们一旦发现官府和盐贩勾结,或者官宦子弟干违法大案,也会毫不留情抓捕非官人员,上报御史台,监察御史就立刻来了。

  所以地方官府没有不怕内卫的,当然也是一些地方官自己不干净,若清廉刚正,也并没有什么好怕的。

  州衙还没有到政务时间,只有司马王增正当值早到,他听说内卫来了,也吓一跳,连忙迎了出去。

  “在下登州司马王增正,欢迎内卫来登州办案!”

  为首内卫将领正是刘武通,他长期护卫李岱夫妇,现在转为内卫,封中郎将,他第一次被任命为调查使,带领五十名手下远赴莱州和登州办案。

  他们一路住驿站休息换马,一路急奔半个月才抵达山东半岛,又兵分两路,副将张温率二十人去莱州,刘武通亲自率三十人前来登州。

  刘武通年纪也比较大了,没有了年轻将领那样凌厉,说话做事都比较圆滑客气。

  刘武通取出银牌展示,很客气对王增正道:“我是内卫中郎将刘武通,奉命来登州调查细作案,烦请王司马先把我们安顿下来,回头我们再细谈!”

  王增正听说是查细作案,心中稍稍松口气,连忙道:“那是!那是!各位一路鞍马劳顿,我这就安排你们去驿馆休息!”

  他连忙叫来一名手下,取出贵宾牌,安排手下带内卫一行去不远处的贵宾驿站住宿休息。

  王增正见内卫们都走了,又连忙派士兵去通知刺史和长史。

  不多时,登州刺史孙元和长史李朝阳匆匆赶到了州衙,三人先在官衙内协商。

  “对方首领是内卫中郎将,带银牌,地位可不低,说是来办细作案,应该是来查海路奸细。”

  刺史孙元点点头,登州地方特殊,东北方向各国的海路使者都在这里登陆,像日本遣唐使,新罗遣唐使等等,都在登州上岸,然后前往或者长安。

  所以内卫来这里查奸细,一点都不奇怪,应该和他们没有关系,三人都松了口气,毕竟是心狠手辣的内卫,他们压力都很大。

  长史李朝阳沉思片刻道:“再过一个月便是摄政王的登基大典,我估计是为这件事而来,他们可能也没有目标,只是一种例行调查!”

  刺史孙元摇摇头,“没有目标就不会跑这么远了,肯定有目标,十有八九和辽东有关,说不定还和日本新罗有关。”

  王增正连忙道:“上次登陆的渤海国使,会不会和他们有关?”

  孙元还是摇头,“应该不会,既然是公开来大唐,内卫就没必要来登州了,他们是为潜伏者而来。”

  这时,士兵在门口禀报:“内卫统领来了!”

  三人吓一跳,这么雷厉风行,刚住下就来了。

  孙元连忙对王增正道:“王司马,由你全权负责接待,有什么需求,直接告诉我。”

  王增正虽然不太愿意,但也没有办法,这就是他的职责,他只得答应,起身迎出去了。

  王增正把刘武通和两名手下领到后堂,两人分宾主落座,王增正又让茶童上茶。

  刘武通沉吟一下道:“正月初一是摄政王登基大典,因为大唐正处于和辽东交战前夕,内卫担心会有敌国派刺客来破坏大典,刺杀摄政王,由于陆路被封锁,刺客过不来,那么只有海路,登州首当其冲,我就是来查有没有疑犯登陆。”

  王增正点点头,“摄政王登基确实很重要,关系到大唐社稷的安定,我们登州州县官府都会全力配合,另外,我还要提醒刘将军,海外登陆,并不完全来登州,莱州也有,一般是三七开,登州七成,莱州三成,我觉得内卫盯住登州,对方也明白,说不定偷偷去莱州了。”

  刘武通微微一笑,“王司马不用担心,我的副手率二十名手下在莱州办案,我负责登州。”

  “那我就放心了!”

  王增正想了想道:“来登州的外国人主要有四类,一是官方使者,如新罗和日本的遣唐使,还有之前的渤海国使者;

  第二类便是商人,这类人数最多,基本上每天都有,他们会在市舶司缴税登记,拿到通行证路引前往内地;

  第三类就是外国渔民,这部分是最难控制的,他们不和官府打交道,把船停在某个隐蔽处,偷偷摸摸上岸,去集市把海货卖了,再买些货物回去,一般都是夜里来夜里走,行踪不定,人数也多,官府管不过来,只要不闹事,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第四类就是偷渡者,他们和第三类一样,但他们的目标基本上都是前往洛阳和长安,一般都有登州本地人接应。”

  刘武通听得头大,光是商人很难查了,他看过之前的刺杀档案,基本上都假扮商人,尤其长安的外国人太多,一旦伪装起来,都是合法入境,根本就没法查。

  现在又有了那么多的走私渔民和偷渡者,行踪不定,这怎么查?

  刘武通沉思片刻道:“我带了三十名手下来登州,我打算分成两个组,一個组查商人,一个组查外国渔民和偷渡者,查商人我们会直接去找市舶司,查外国渔民和偷渡者就得烦请王司马帮忙了。”

  王增正点点头,“我带将军去找县衙吧!县官不如县管,州衙还是不了解具体细节,但县衙应该比我们清楚,他们直接打交道。”

  “那就麻烦王司马了!”

  王增正随即带着刘武通来到了蓬莱县衙,此时已是上午,县衙也开始一天的忙碌。

  蓬莱县令叫做周季,至德二年明经科出身,三十岁左右,看起来颇为精明能干。

  他已经知道内卫来蓬莱县,他心中正不安,忽然听说州司马陪着内卫来了,吓得他连忙出门迎接。

  三人来到内堂,王增正给周县令介绍了情况,便把烫手之事甩给他了,坐在一旁喝茶,虽然他不能走开,但颇为神闲气定。

  周县令想了想,对刘武通道:“办法还是有的,虽然官府不清楚外国渔民和偷渡者,但有人清楚,本地渔民就很了解他们,因为涉及利益。”

  “哪方面的利益?”刘武通问道。

  周县令苦笑道:“他们不是来卖鱼那么简单,卖鱼卖海菜只是掩护,他们其实是走私货物,比如新罗的纸比较有名,出新罗要征两成的税,进大唐也要征一成的税,如果是走私,三成的税就逃掉了。

  不仅是税,私人作坊比官营作坊要便宜一半,当然还有别的货物,这些外国渔民不敢上岸,就低价卖给本地渔民,本地渔民又卖给坐地商人,因为价格便宜,商人有利可图,也都明知是走私也收了,以前市舶司还查一查,但实在太多,蚂蚁一样,市舶司就那么几艘船,一二十个人,遇到强横的还会丢了性命,现在也基本上不查了。”

  刘武通不是来查税,他对走私没兴趣,只关心可疑人犯。

  他问周县令道:“如果我要调查刺客,从何入手?”

  周县令点点头道:“我刚才说有办法,就是指调查渔民,只要明确不是查走私和偷渡,是查刺客,相信渔民都会帮忙。”

  “那怎么调查呢?”

  “我现在带将军去码头,召集船头训话!”

  刘武通对王增正笑道:“有周县令陪我,就不麻烦王司马了。”

  王增正求之不得,连忙起身道:“如果有需要州衙的地方,尽管开口,需要州兵,我们也会立刻出动。”

  “我知道了,多谢王司马!”

  王增正走了,周县令叫了县尉和捕快头子以及十几名捕快,一群人领着内卫向码头而去。

第1309章 初见线索

  走到一半,县里出了点紧急事件,周县令只得返回,他让杨县尉全程陪同内卫办案。

  刘武通倒不在意,他发现杨县尉才是真正的熟悉低层情况。

  蓬莱县的港区很大,占地上千顷,只有一条平坦官道进入港区,四周都是乱石泥坑以及杂草丛生,还修了一条长长的围墙,把港区包围起来,但围墙年代久远,已经破烂不堪,肉眼可见大段大段的坍塌。

  杨县尉对刘武通介绍道:“围墙还是武则天时代修建的,但毫无意义,正经商人运货必须走官道,别的地方牲畜大车都走不了,而走私偷渡的渔船根本不会在港区卸货,在外面随便找个水湾就上岸了。”

  刘武通点点头问道:“有多少渔船?”

  “至少上千艘了!”

  刘武通吓一跳,“这怎么查?”

  杨县尉笑着解释道:“其实这里面还有船头,这些渔船基本上都是一个村一个帮,选一个船头,遇到什么事情都是船头出面,争夺渔场打架,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将军只要询问船头便可,他们心里都有数的。”

  “有多少船头呢?”

  “大概三十几個吧!”

  刘武通有点担心道:“就怕他们牵涉利益,不肯说实话啊!”

  县尉眯眼笑道:“将军放心,我们有办法!”

  “县尉不妨说一说,什么好办法?”

  县尉低声道:“这些船头之间争夺渔场,经常打架,矛盾很深,而且都互相知根知底,给点蝇头小利,他们就一定会来告对方黑状!”

  刘武通暗暗佩服,还是这些底层官员有办法。

  县尉召集了三十几名船头一通训话,要把他们说清楚最近一两个月的可疑外国人,还有偷渡进大唐的外国人,不得隐瞒,违者一律严惩。

  训完话,县尉又安排捕头去传播消息,揭发有奖,最高能奖赏一个固定鱼位,鱼位就是市场上卖鱼的摊位,这对渔民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自己固定的鱼位,每次都要去租借别人的摊位,价格很贵,着实让他们肉疼。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他们不用去谈话,就等着船头们互相来揭发,一方面是报复对方,另一方面就看能不能混到一点奖励。

  县尉的手段果然有效,跑来互相揭发告状的人一个接着一个,说什么的都有,但唯独就没有内卫关注的目标,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年轻强健的人潜入大唐。

  次日上午,刘武通正在听取莱州那边的汇报,汇报之人是他儿子刘小石。

  当年的少年已经长大,刘小石二十余岁了,长得高大威猛,身手矫健,他也加入了内卫,跟随调查副使去莱州调查,奉命赶来登州向父亲汇报。

  “莱州那边查到一点线索,一个月前,一艘契丹的渔船倾翻,莱州的渔船救起了十几个契丹渔民,带回莱州,准备第二天报官,结果第二天救人的渔民被人杀了,那十几个契丹渔民消失无踪,彭将军开棺验尸,发现被杀的渔民是被人一剑穿心,非常狠辣精准,彭将军判断那十几个契丹渔民是专业杀手。”

  刘武通点点头问道:“发鹰信给长安了吗?”

  “已经发了!”

  就在这时,院子里传来询问声,“请问,内卫刘将军住这里吗?”

  刘武通走出大堂,原来是县尉杨辽,后面还跟着两个人。

  “杨县尉是有线索给我吗?”

  杨辽点点头,“今天有刘将军感兴趣的线索!”

  他回头招招手,两名渔民走上前,一起躬身行礼,杨辽笑道:“他们能提供线索!”

  刘武通立刻道:“快进来说话!”

  几个人走进大堂,围着一张桌子坐下,刘武通对一名年纪稍大的人笑道:“我昨天见过你,你姓关,是个船头!”

  船头点点头,“昨天提供给将军的消息没有什么用,昨晚我回去,我堂弟关五郎跑来告诉我一个消息,我觉得有用,便一早来找杨县尉。”

  旁边一个稍微腼腆的年轻男子就是关五郎,刘武通对他笑道:“你说!”

  关五郎小心翼翼道:“我姐夫是另一个村的渔民,大概一个月前他陪我姐回娘家,我们一起喝酒,他给我说了一件事,他们船头接一笔大生意,帮几十个日本武士偷渡进了登州,赚了几百两银子。”

  刘武通精神一振道:“确定是日本武士?”

  “他说确定是日本人,我们都见得多了,能分辨出来,这几十名日本人都带着刀,他就认为是日本武士。”

  “你姐夫的船头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