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黄羽!”
旁边杨县尉点点头,“我知道这个黄羽,绰号大黄鱼,昨天还见到他,有传闻说此人是偷渡掮客!”
刘武通不解问道:“登州明明没有水军,偷渡者完全可以自己上岸,为什么还要找掮客?”
杨县尉苦笑一声道:“回禀将军,不是官府不管偷渡,而是海岸线太长,官府人手不足,管不过来,所以就实行举报奖励制度,偷渡人如果没有掮客,偷偷自己上岸,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很容易被村民抓住,送县衙领赏。
要想成功偷渡,必须找掮客,这个大黄鱼就是一个偷渡掮客,只是没有证据,黄家又是蓬莱豪门大族,官府很难处理!”
刘武通当机立断道:“立刻去找到这个黄羽!”
叫黄羽还真不如叫大黄鱼,这个船头长的鱼头鱼脑,年约四十岁,看起来就是一个狡诈之人。
但再狡诈也不敢和内卫对抗,当内卫士兵将他架进大院,他就吓得尿了裤子,他以为是自己当偷渡掮客之事。
他不敢有半点隐瞒,老老实实把一个月前发生的事情交代了。
这个大黄鱼表面上是个渔民,实际上是一个偷渡掮客,专门帮新罗人和日本人偷渡进大唐。
“那天有人给我介绍一桩生意,带二十几个日本人进来,我以为和往常一样,那天晚上我带着几个手下趁着夜色掩护去了三山岛,果然有一艘大船,我们接了二十五人,都是日本人,身材不高,但个个都很精壮,还带着刀,有人还带两把刀,我带他们从鲨鱼湾上岸,一直带他们上了官道,给他们准备十天的干粮和水,以及十几头毛驴,然后他们沿着官道走了,后来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
“谁给你介绍的生意?”刘武通追问道。
“我的一个族兄,东莱酒楼的黄掌柜!”
“这批日本人就是他介绍的生意吗?”
“是!”
刘武通当即回头对儿子刘小石道:“带两个兄弟去把黄掌柜秘密控制住,不要打草惊蛇!”
“遵令!”
刘小石带着两名士兵匆匆赶去县城。
刘武通又问道:“那群日本人可会说汉语?”
“有两人会说,说得很好,我还以为他俩是大唐人,但他们又同时和其他人说日本语。”
“你能听懂日本语?”
黄羽低下头道:“接触多了,也能听懂几句。”
“你还听懂了什么?”
“好像.好像他们是从渤海国过来的。”
“什么!”
刘武通大吃一惊,“你确定是渤海国过来的日本人?”
黄羽吓得连忙摆手,“小人不敢肯定,只是听他们提到一次渤海国!”
“那酒楼的黄掌柜会知道吗?”
“我不清楚,他什么都不会告诉我,只是有生意时来找我,给我时间地点,然后给我钱,别的我也不问。”
刘武通意识到这个情报非常重要,如果是渤海国过来的日本人,那绝对和辽东形势密切相关。
黄羽走私偷渡被内卫抓捕,口供确切,证据确凿,杨县尉便命令手下把黄羽带回县衙问罪,他则带着刘武通和大群内卫赶往县城东莱大酒楼。
刘武通率领大队内卫赶到东莱大酒楼,此时,黄掌柜已经被刘小石软禁在掌柜房内。
听说是内卫来调查自己,黄掌柜也吓得浑身发软,站不起来了。
刘小石将一个本子递给父亲,这是他们在掌柜房内搜到的,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偷渡记录。
最早的偷渡记录甚至要追溯到十五年前,当然更早偷渡肯定还有,只不过不是黄掌柜了。
根据黄掌柜交代,早在开元初年,东莱大酒楼就是登州的偷渡大本营,主要就是新罗人和日本人偷渡来大唐。
偷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偷渡船到外海,然后由黄羽这样的船头去接驳,另一种是随商船一起来,这种比较麻烦,黄帐篷要安排人送偷渡者到指定的县城,一般都是去洛阳或者长安,而偷渡者大部分都是年轻少女,被人贩子带来大唐。
“那批日本人是一个叫苏契的渤海国商人和我联系的,二十两银子一个人,二十五人,他一共付了五百两银子,然后我就把剩下的事情交给黄羽去做了,那二十五个日本人我也不知道长什么样子,他们上岸后就直接走了,去哪里我也不知道。”
“那个叫苏契的商人呢?”
“我不认识他,我是第一次和他接触,他一次性把银子付清了,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伱怎么知道他叫苏契?”刘武通又问道。
“他的真名叫什么我不知道,他给我的名帖就叫苏契!”
黄掌柜从抽屉里找出一份名帖,递给刘武通。
刘武通看了一眼,‘渤海国龙泉府龙河商行东主,苏契。’
当天下午,一只雄鹰带着鹰信冉冉飞起,在空中盘旋几圈,向长安方向飞去。
第1310章 大典前夕
时间已经到十二月下旬了,距离登基大典已不到十天,各项筹备都已经结束,开始进行预演。
李邺站在丹凤门上,眺望着军队预演,这是他登基后向长安百姓致意的一个环节,很短暂,远处应该有数十万百姓向他欢呼叩拜。
但现在没有百姓,只有上万内卫士兵在预演怎么维护秩序,两千仪仗骑兵手执长兵器站在丹凤门两侧,城门两侧还有数百名号手和鼓手。
韦见素在一旁道:“殿下,我们做了两个方案,如果正月初一那天天气很恶劣,这个环节就取消,直接在含元殿举行登基大典。”
李邺点点头,又回头问李成华,“刺客隐患查到了吗?”
李成华脸一红,“还没有,但卑职正在全力以赴,已经有点眉目了。”
李邺没有多问,又对裴遵庆道:“登基当天时间比较紧迫,接见外国使者可以缓两天,另外通知各地,不得以庆贺登基搞游行庆典活动,铺张浪费不说,还扰民。”
“微臣明白,早就派人通知各地了。”
李邺又笑道:“今天是休日,就到此为止,大家都回去休息吧!”
众人都纷纷散去,李成华留了下来,她要向摄政王汇报情况。
李邺回到自己朝房,李成华跟进来,躬身行礼道:“卑职已经找到了契丹人的踪迹,他们曾经躲在汉长安城,但现在已经转移,卑职估计还是在周围县城内,他们会在登基前一天来长安城,卑职正在逐一排查,这两天就会有消息。”
“那日本人呢?”
李邺更关注二十五名日本刺客,他们如果是从渤海国过来,说明日本军队已经控制了渤海国,接下来就是吞并渤海国,为了阻止唐军的辽东军事行动,刺杀自己就成了他们孤注一掷的冒险。
李邺发现自己对渤海国用兵,很可能引发大唐和日本国之间的第二次战争,第一次是百济国之战,第二次就是渤海国之战了。
“回禀殿下,日本人目前还没有排查到,已经有了方向。”
“什么方向?”
“对方很可能已经买了房子,但还没有过户,所以内卫就没有记录。”
李邺笑了笑道:“我给你提个醒,如果要刺杀我,唯一的机会就是我刚才在丹凤门露面。”
“殿下,距离太远了,百姓距离您超过了四百步,弩箭射不到!”
“大黄弩的射程可达一千步!”
“可是大黄弩太大了,在人群中我们一眼就能发现。”
李邺冷冷道:“谁说他们会在人群中射箭?”
李成华忽然醒悟,连忙躬身道:“卑职明白了!”
“去吧!顺便告诉刘武通,他写的报告很好,很详实,我很满意,这次他立下功劳,我已决定提升他为虎贲中郎将!”
“感谢殿下对内卫的认可,卑职先告退!”李成华行一礼走了。
李邺从桌上取过刘武通的奏折,奏折写的是登州走私和偷渡情况,非常触目惊心,以登州豪门黄家为首,数十年来明目张胆进行走私偷渡,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渔民普遍参与走私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地方官府也不敢招惹黄家,只得睁只眼闭只眼。
李邺负手来到沙盘前,细看沙盘上的登州,看地形就知道很难防范。
李邺现在知道了,长安的妓院内有大量的日本和新罗女人,原来就是以偷渡方式从登州过来的。
李邺并不反对日本和新罗的女人对大唐进行劳务输出,但必须从正常的渠道过来,不能以偷渡的方式,让一批人贩子发了大财,还有走私也是,严重影响了经济秩序。
李邺决定在内卫中成立海路稽查署,专门打击各地的走私和偷渡,刘武通倒是很适合。
实际上,李成华长期出任内卫都统也不太妥,李邺准备过两年让她去对付祆教圣女会,刘武通接任内卫都统制。
李成华回到内卫官衙,立刻派人把刘武通找来。
不多时,刘武通匆匆赶来,他是前两天刚回来,又继续投入到查找刺客的行动中。
这個案子,李成华亲自负责,刘武通是副手之一。
李成华也看出摄政王很器重刘武通,当然,这里面的原因她也知道,这么多年,刘武通一直在默默保护摄政王父母的安全,属于摄政王的心腹了。
“卑职刘武通参见都统!”
李成华微微笑道:“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在登州表现出色,殿下已决定提升你为虎贲中郎将。”
“啊!卑职惭愧,还没有找到刺客!”
李成华点点头,“所以我们要努力,尽快把两支刺客找到!”
刘武通躬身道:“卑职已得到确切消息,契丹杀手又重新潜伏进了汉长安城。”
“我明白了,契丹杀手我亲自来对付,关键是日本杀手,你负责查二十五名日本刺客!”
“卑职遵令!”
李成华微微笑道:“今天摄政王给了我一个提示,我们有点忽略了,那就是光宅坊和翊善坊,他们可是正对丹凤门。”
“但是光宅坊距离丹凤门距离可是五百步,弩箭射不到。”
“大黄弩可以射到。”
刘武通一惊,连忙道:“卑职明白了,我们确实把大黄弩疏忽了!”
李成华负手走了两步又道:“事实上我也查过光宅坊和翊善坊,在最近一个月内,这两个坊并没有可疑的买房租房交易,但有一种可能,对方很可能交易了,但还没有过户,或者还没有登记。”
“都统说得很对,卑职这就去查!”
这时,李成华笑道:“还有一件事呢!上次我和大嫂谈的事情,你觉得如何?”
李成华的女儿李嫣已经十七岁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李成华就想给自己女儿找个好的郎君,结果她看中刘武通的儿子刘小石了,那孩子为人正直,有担当,又精明能干,长得又高又大,李成华就找了刘武通的妻子谈过,刘武通的妻子一口答应,就看刘武通的态度了。
刘武通笑道:“只要两个孩子愿意,我没有意见!”
大唐并不完全是包办婚姻,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双方父母答应后,会安排两个孩子见一面,如果都看中对方,那么这门亲事就算成了。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