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裴遵庆反对张立的方案,他起身道:“张相国的方案不妥,这样搞恐怕对地方上治理不利,就会出现县令叫不动技术官员情况,因为不是一個体制,甚至会出现两套班子,文官一套班子,技术官一套班子。”
张立连忙道:“裴尚书误会了,我只是说,技术要改任文官,因为他的散官名称不一样,吏部就很容易甄别,如果想走关系,需要涉及的各种环节太多,代价就太大了。”
李邺点点头,“张相国的思路是对的,给钻空子者增加难度,但具体方案要好好斟酌一样,不要搞得太大,毕竟这种钻空子只是小事,杀鸡用牛刀就没有必要了,最好出一个小招数,比如给所有技术官员打上一个烙印,其他什么都不变,带有这个烙印的官员要跨界为文官,就必须由吏部审核批准。”
韦见素笑道:“陛下说得对,简单一点,给每个技术官加一个工事郎的头衔,现在所有官员调动需要吏部批准,履历袋中有工事郎这个头衔,吏部就会谨慎了。”
姜还是老的辣,这招厉害。
这时,韦皋在堂下禀报,“启禀陛下,枢密使段使君有急事求见!”
李邺点点头,“宣他觐见!”
不多时,段秀实匆匆走上堂,躬身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李邺微微笑道:“枢密使请坐,我们坐下说话!”
旁边几名相国尚书都是坐着,让段秀实站着汇报也不好。
“谢陛下!”
段秀实坐下道:“微臣接到剑南都督府的紧急快报,嶲州探矿队遭遇南诏和吐蕃联军的袭击,三百名护卫士兵全部阵亡,十几名官员和矿匠都被对方俘虏。”
李邺脸色一沉,“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
“回禀陛下,就在半个月前,但微臣是接到剑南都督曲环的飞鸽传信,剑南都督府也是接到逃回来的两名士兵汇报。”
李邺当即对韦皋道:“把剑南的沙盘拿来!”
韦皋飞奔而去,李邺又对韦见素三人道:“事关重大,你们也一起参与!”
不多时,几名官员将剑南沙盘抬了进来,很快拼接起来。
嶲州就是今天的西昌,从两汉开始,嶲州就是盛产铜铁的重地,朝廷在那里设立了大型铸钱中心。
唐朝高宗时一度被南诏占领,后来又被唐军收复。
天宝年间,唐军两次大败给南诏,唐朝的势力不得不后撤,嶲州便被南诏再次占领,重新恢复了南诏的州名建昌府。
天宝年间两次大败唐军后,南诏也害怕唐朝报复,便臣服于吐蕃,加上安史之乱爆发,南诏就彻底和唐朝割裂了。
五年前,南诏因为难以忍受吐蕃的沉重税赋,当时李邺又强势兴起,南诏又有了借助唐朝来摆脱吐蕃的念头,为表示诚意,南诏便又把建昌府的北部汉人聚居地区,归还给了剑南都督府。
三个月前,工部派出了五名官员和十几名矿匠组成探矿队前往嶲州北部寻找铜铁矿。
没想到南诏竟然背信弃义,和吐蕃联合袭击探矿队,杀死唐军士兵,性质太恶劣,李邺绝不能容忍。
韦见素连忙道:“陛下息怒,听微臣一言!”
“韦相国请说!”
“陛下登基之时,南诏国王阁逻凤也派使者前来庆贺,我们也没有轻慢使者,不可能使者一回去南诏就翻脸,微臣以为,这里面必然和吐蕃有关,而且南诏丞相郑回也再三表示,南诏愿意归附大唐,但南诏被吐蕃压制,有时候他们又不得不屈从吐蕃!”
这时,张立在一旁道:“真是巧了,微臣正好知道一点南诏的事情。”
李邺回头望向张立,“张相国怎么知道?”
张立欠身道:“微臣在嶲州有一座庄园,专门种植甘蔗,微臣派了一名幕僚去管理这片甘蔗园,正好过年,幕僚前几天刚回来,和微臣谈到了南诏的情况,他是南诏丞相郑回的族侄,去年他还被郑回邀请,专门去过南诏都城太和城游玩了几个月,他很清楚南诏情况。”
李邺点点头道:“能否请相国的幕僚来大明宫,朕想了解一下南诏的情况。”
“当然没有问题,他叫郑绪,恳请陛下赐他白衣,微臣随时可以带他来见。”
李邺当即下令道:“今天下午政事堂举行军政议事,赐士者郑绪白衣,前往政事堂阐述南诏情况!”
下午时分,张立带着幕僚郑绪来到了大明宫。
郑绪是南诏清平官郑回的族侄,郑回是明经出身,官任西泸县县令,在天宝八年之战后被南诏俘获,但颇受南诏王阁罗凤赏识,渐渐成为南诏高官,是几任太子的师父,南诏最后便是被郑回的子孙所灭。
郑绪年约三十岁左右,长得很清瘦,颇为精明能干,他沐浴更衣,换一身白衣,被官员领到政事堂圆厅。
此时,政事堂正在举行军政议事,由天子李邺亲自主持,商讨探矿官被南诏和吐蕃联军袭击一事。
郑绪被带到,韦见素上前对李邺低声道:“陛下,郑绪已经带到!”
李邺点点头,“让他先说!”
韦见素轻轻喉咙,对政事堂高官以及几名旁听大臣道:“张相国的幕僚刚从南诏回来,此人是南诏丞相郑回的族侄,比较了解南诏的情况,请他给大家先介绍一下南诏的情况,我们再进行商议。”
韦见素一招手,几名官员将郑绪带进了圆厅。
郑绪向李邺跪下行大礼参拜,“小民郑绪,祝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邺摆手,“平身!”
“谢陛下!”
郑绪站起身,又向各位高官见礼,韦见素道:“郑士者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南诏的真实情况,然后再回答一下大家的一些问题。”
郑绪被带到圆厅中间,这里是发言的地方,他深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才对众人缓缓道:“现在我们叫南诏,那其实只是我们一厢情愿,他们早已自称蒙国,阁罗凤已经称帝,立长子凤伽异为副王,也就是太子,凤伽异平复滇池以东,自称上元皇帝。
阁罗凤极为骄慢,畏威不畏德,天宝两败唐军后,他从骨子里看不起大唐,他目前只是想利用大唐来牵制吐蕃,减轻吐蕃对南诏的压力,大唐若想获得南诏的臣服,只有用武力打疼打怕他们,南诏上下才会害怕,才会重新臣服大唐,这是我叔父郑回说的原话,小人转述给陛下和各位大人。”
第1317章 先利其器
御书房内,李邺负手望着窗外沉思不语,郑回虽然是南诏的高官,但他却借侄儿之口说出大唐需要做的事情,在哪里跌倒,就必须在哪里爬起来,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南诏为什么害怕吐蕃,他们不敢碰任何吐蕃人,却敢随意杀戮汉人,就连唐朝的官员也敢杀,为什么?
就因为吐蕃敢往死里揍它。
人性都是欺软怕硬,国性也何尝不是如此?
南诏因为害怕关陇军南下,才试探着把嶲州北部还给关陇军,一旦发现唐军对他们没有动作,他们就要重新把嶲州北部抢回去,就是南诏的本性,欺软怕硬。
历史上,南诏最后重新臣服大唐,还是因为唐军把南诏杀怕了。
‘武力不张,何以言和!’
韦见素低声道:“陛下现在在对辽东用兵,如果再同时对南诏用兵,会不会兵力不济,万一这个时候吐蕃再入侵陇右陛下,不可不慎啊!”
李邺点点头,对韦见素道:“韦相国放心,朕一定会慎重考虑,没有把握,朕不会轻易出兵!”
停一下,李邺又道:“政事堂尽快派使者去南诏,要求他们立刻释放抓捕的官员!”
“微臣遵旨!”
韦见素匆匆走了。
李邺沉吟片刻,又对杜佑道:“去通知军器监,明天上午朕要视察火器火药署!”
要同时打赢三场战争也不是没有办法,武器代差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办法,就像重甲骑兵对步兵的屠杀,就像马克沁机枪对骑兵的屠杀。
李邺早已深刻意识到,火药火器将是他制胜的法宝,不一定完全靠它来打一场战争,但在决定胜负的关键之处使用它就行了。
次日一早,李邺在军器监令李苍的陪同下来到了长安以南的火器火药署,署令依旧是胡九龄兼任,胡九龄目前出任军器少监,掌管火器、火药、火油、制矾四大重署。
胡九龄诚惶诚恐将李邺领入军器监,李邺见胡九龄须发皆白,才四十余岁啊!
李邺好言劝道:“胡少监要注意休息养生,要培养新人,不要什么事都亲力亲为,要放手给年轻人去做,尤其要建立制度,制度严密,那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胡九龄心中感动,躬身道:“回禀陛下,微臣现在比前几年轻松多了,现在基本上都是新人担当大梁,微臣目前的主要事情就是维护这个制度,防止有漏洞出现。”
“简单说说制度吧!朕想听一听。”
“陛下,制度其实就是三块,保密制度、奖惩制度和创新制度”
“就说说保密制度!”李邺笑着打断他的话。
“我们分为特级工匠、一级工匠、二级工匠和三级工匠,特级工匠目前有三人,知道所有配方,这三人被内卫严密保护,他们的姓名、住址和家人情况都是机密。
一级工匠是知道某一样的配方,比如火药配方,比如炸药配方,绿矾油制作等等,目前一级工匠有四十八人,他们同样受到内卫严密保护,他所有的资料同样也是机密,除了补贴比特级工匠稍微低一点点,别也没有区别。
二级工匠再细一些,知道具体某个环节技术要领,比如硝石提纯技术,比如硝化甘油封装技术等等,一共有一百九十七人,他们是集中居住,集中保护,薪俸福利比卑职都高。
三级工匠主要是辅助工匠,研磨、注浆、测试、铸造、制模等等,他们人数最多,有七百四十余人,他们待遇都不错,有严格的保密意义。
另外所有工匠他们在这里都以代号相称,不会知道彼此的真实姓名和住址。”
李邺欣然道:“去看看,有什么新的火器!”
“确实有几样新东西,请陛下这边走!”
胡九龄带着李邺来到新品陈列室,他指着架子上的一支爆裂箭道:“这是改良后的爆裂箭,造出来就直接装在箭杆上,不用士兵自己装,原因是前面的爆裂头我们进行了改良,以前我们害怕士兵掉在石头上碎裂爆炸,现在需要一定的撞击力才会爆炸,比如士兵把爆裂头用力摔在石头上,或者故意用石头砸它,它才会爆炸,如果是不小心掉在石头上,一点没问题没有。”
李邺点点头,“有没有距离限制?”
“还是和原来的一样,弩箭两百步内,弓箭一百内,射在硬物上就会爆炸,还有一个改良,以前有效期只有半年,现在有效期两年,我们会在每支箭杆上刻上制作时间,让所有士兵知道,超过两年就不能用了。”
李邺有些遗憾道:“可惜没有那种射在人身上爆炸的爆裂箭!“
胡九龄笑道:“其实可以做,但太危险,保护程度会降低,稍微不注意就会爆炸,必须由专业的火器兵才能使用,但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用抛射引线火雷!”
“你说的是震天雷?”
“不是,是箭雷,只有鹅蛋大,装在箭杆上,用十石弩射出去,在一百五十步外爆炸,通过铁片和里面的铁钉伤人,就是要多一個点火的步骤。”
李邺大喜,这又比抛石机更方便了,十石弩本来就是双人士兵使用。
“陛下请看这边!”
他们走到一个小桌前,桌上陈列着一支箭雷,箭头是一支鹅蛋大的铁火雷,侧面有火绳。
李邺心中一动,如果没有箭杆,不就是手榴弹吗?
“这个完全可以直接用手抛啊!”
胡九龄点点头笑道:“回禀陛下,有专门的手抛雷,比箭雷稍微大一点,装了一只木柄,点燃火绳后抛出去,我们测试过,一般士兵能抛三十步远,能取代投掷飞矛。”
李邺完全放心了,有这样强大的军队,又何惧两线作战?
他又问胡九龄道:“现在有多少库存,”
“回禀陛下,每样大概三千枚左右!”
“太少了!”
李邺摇摇,“朕现在需要装备一万军队的数量,在最短时间内装备军队,告诉朕,怎么样才能办得到?”
胡九龄和李苍对望一眼,李苍苦笑一声道:“回禀陛下,需要提高军器监每年的开支额度,我们可以买更多的原料,招收更多的工匠,建造更多的工坊!”
李邺点点头,“朕先从内库拨二十万贯钱给火器火药署,用于紧急扩产,朕要两个月内见到数量,提高额度你们按照朝廷规定申请,朕会审批!”
‘两个月!’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