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胡九龄感觉压力山大,但仔细想想,二十万贯钱,应该还是可以办到的,用钱也要砸出来。
“微臣一定办到!”
李邺返回了大明宫,刚坐下,杜佑进来禀报,“李晟将军到了,已经等了半个时辰!”
李邺点点头,“请他到参谋房!”
李晟是回长安述职,向天子和朝廷汇报去年秋天的战争,虽然天竺十几万战俘已经送到朝廷,但具体战况他还需要向天子汇报,同时也是天子登基,他前来觐见!
李邺起身来到参谋房,李晟正站在剑南沙盘前出神,李邺轻轻咳嗽一声。
李晟反应过来,连忙单膝跪下行礼,“微臣李晟,参见陛下!”
“李都督不必多礼,请起!”
李晟站起身,李邺这才指着沙盘道:“这两天南诏那边出事了,朝廷派出的一支探矿队,在嶲州被南诏和吐蕃联军袭击,三百名护卫士兵全部阵亡,五名工部官员和十几名矿匠都被抓走,奇耻大辱啊!”
“陛下决定出兵吗?”
李邺缓缓道:“如果朕要出兵,那不是解决一支探矿队的问题,而是天宝以来,所有的老账新账一起算,而且朕只打算出兵五万,李都督觉得能办到吗?”
李晟沉思良久,他还是摇摇头,“微臣实话实说,微臣不知道!”
李邺递给他一块金牌,淡淡道:“你明天去火器火药署,在那里呆一天,凭这块金牌你可以看到最先进的火器,看完后,你再来回答朕的问题!”
第1318章 出兵南方
嶲州出事的消息传出后,长安的物价也开始受到了影响,首先是食品开始涨价。
为什么嶲州出事和长安食品有什么关系?
因为嶲州和附近几个州是唐朝最大的食糖供应源,这里是唐朝最大的甘蔗产地,或许会有人奇怪,为什么四川南部盛产甘蔗?
这就是气候问题,唐朝气候比现在暖和得多,四川南部不仅产甘蔗,同样也盛产荔枝,运到长安成为杨贵妃的最爱。
大象也成群结队,各大甘蔗园都是训练大象来进行搬运。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天竺的熬糖术是从云南缅甸那条路传到大唐,首先就在西南地区生根。
除了糖价上涨外,税制改革便从去年十一月开始到今年,一直成为朝野关注的热点。
去年十一月,盐铁专卖正式在大唐各地推出。
目前税制改革已经开始全面推行,首先是盐、铁和酒开始实行专卖,盐铁税归朝廷,酒税归地方,各地方对酒的管控特别积极,首先酿酒的曲饼就被官府控制,然后酿酒牌照要向官府申请,不是谁都可以酿酒,农家私酿果酒也不允许,轻则罚钱,重则坐牢。
紧接着契税也归地方了,所以地方对契税也同样十分积极,规定任何房屋和土地的交易租赁都必须通过牙人,用官府印刷的契约,如果没有官府交税盖章,那么一律补税并罚钱,另外官府也不承认交易合法性。
其中官府不承认交易这一点非常具有杀伤力。
比如张三是佃农,租赁李四的二十亩上田进行耕种,没有签契约交契约,属于私下租赁,这就有两个后果,一旦被官府查获,不但李四要补税,还要罚钱。
第二个后果就是到年底,张三不给李四佃租,或者有争议,一旦打官司,官府就会判张三获胜,为什么?因为租赁不合法,所以租约就不存在,李四不仅租子拿不到,还要被官府罚钱。
不光出租土地,出租房子也是一样,房东如果不交契税,那么房客一旦告官,不但房东要退回全部房租,房客还能获得罚钱一半的奖励。
这下子,所有的出租方都会老老实实签契约,交契税,反正最后都是算在房租或者地租内,并不是他们负担,还能保障自己的权益,何乐而不为?
至于买卖房子和土地更是要交契税,否则地契过不了户。
虽然酒税和契税推广后,难免有些怨声载道,而且盐价大幅暴涨,更是让很多用盐大户怒火中烧,主要是卖腌制食品的店铺。
但另一种好处却是立竿见影,田税大幅下降,户税更是让人惊喜,八成人家都不用交户税了。
在李亨统治时期,为了筹措军俸,田税涨到了惊人的十税三,户税更是每户每年五贯钱起步,如果人口多,被定为大户,更是每年十贯钱的户税。
不仅让百姓苦不堪言,更是让地方官焦头烂额,户税也让无数人家破人亡,甚至生下孩子就偷偷埋掉了。
现在反过来了,如果只生一個孩子,那就要交户税,每年依旧五贯钱,生两个孩子减半,生三个孩子就免了。
这就从根子上取下了百姓不愿生孩子的枷锁,生孩子不用交人头税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备孕,毕竟多子多福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
田税也降为三十税一,降了十倍,年底让家家户户发愁的户税也免了,简直让天下百姓欢声雷动,个个振臂高呼,皇帝陛下万岁。
但很多官员和读书人也担心,这样减免,朝廷怎么维持?
很快答案就出来了,盐价暴涨。
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盐价涨为每斗五百文,这可比从前涨了五十倍,以前天宝年间斗盐不过十文。
而且斗盐五百文还是粗盐价格,粗盐就是直接将海水或者卤水结晶后出售,颗粒大,颜色暗,味道苦。
朝廷还同时推出了细盐,细盐就是用淡水稀释后再结晶,再研磨成粉,颜色雪白,咸味重得多,苦味也没有了,但细盐价格是每斤八十文,就相当于每斗一贯钱了,价格是粗盐的两倍。
虽然盐价暴涨,让习惯大手大脚用盐的普通人家一下子接受不了,但如果细细算账,只要不做腌菜,一家人一个月其实也用不了多少盐。
很多家庭主妇甚至发现,细盐虽然比粗盐价格贵两倍,但实际上更节省,粗盐一个月至少要用五六斤,而细盐一个月一斤就够了。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粗盐销量开始暴跌,而细盐销量大涨,一年后,粗盐就从市场上消失了。
对盐的价格暴涨,天下各地百姓从最初开始的怨声载道,几个月后抱怨声也渐渐销声匿迹,一方面抱怨没用,另一方面大家享受到了田税和户税的大降甚至减免,也便理解朝廷的难处,但更重要是,每个月买盐其实也花不了多少,人口少,一斤细盐就够了,人口多,最多两斤,也不过一百六十文钱。
其实算下来,一个月如果吃两斤细盐,一年也要花两贯钱,但老百姓不会这样算账,一个月一百多文钱无所谓,但一年要集中收取两贯钱就会要他们的命。
从盐价开始暴涨后,关中出产的一种优质蔬菜,牛肚菘,开始在天下各地畅销,紧接着朝廷便强制向北方各地官府推广种植。
天子李邺重新给牛肚菘换了一个新名字,大白菜。
推广大白菜也是配合盐税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前家家户户都要腌菜,大量耗用盐,那时斗盐十文,大家也不心疼,现在细盐每斤八十文,蔬菜就腌不起了,没有腌菜,冬天吃什么?
所以大白菜就出来了,大白菜产量大,冬天也一样生长,简直就是北方地区的救命菜,家家户户的菜地里都开始种大白菜了,当然还有萝卜。
所以萝卜白菜这句话怎么来的?北方家家户户在冬天时都靠吃萝卜白菜过日子。
嶲州事件引发了糖价上涨,此时糖还不属于朝廷的专卖,虽然常平仓很快投入平价糖抑制住了糖价上涨,但南诏问题却因为糖价事件出现在公众眼中。
一时间,整个朝野市井都在谈论南诏,二月初,天子李邺做出决定,他将派出五万精锐之军出征南诏,由陇右都督李晟率领,以剑南都督曲环为副将,率五万关陇军赶赴巴蜀备战。
李晟改任征南副元帅,陇右都督则由河州都督浑碱兼任。
御书房内,李晟指着沙盘道:“进入巴蜀后,卑职会率五万大军进驻嘉州龙游县集训,军器监向卑职承诺,二月底之前所有训练雷全部到位,最迟三月中旬,将拿出一万人的火器装备。”
训练雷就是没有装炸药的箭雷、手抛雷和震天雷,都是用陶瓷制作,装上火绳,实际上就是训练士兵对火绳的掌控。
唐军所有火器的火绳上都有两个刻度,一条是绿色线,表示准备抛射,一条是红色线,燃到这里就要立刻射出,这样就保证火雷在落地时或者落地前爆炸。
这是成为火器兵的基础,必须要进行基本训练后才能使用火器。
“一万人火器装备怎么分配?”李邺问道。
“回禀陛下,两千人用震天雷,配备三种型号共五百颗震天雷,五千箭雷军,每人配备五支箭雷,然后三千军队配备爆裂箭,每人配备十支,这主要是对付建筑物和船只。”
李邺点点头,又问道:“李将军了解过天宝十年和天宝十三年唐军惨败的原因吗?”
“回禀陛下,卑职仔细询问并看过记录了,天宝十年那一次是唐军不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方动用了象兵,在关键之战中对方驱动数千头大象冲击唐军大阵,唐军大败,损失数万人,是唐军最后惨败的关键点。
至于天宝十三年那一战,是因为吐蕃出兵,从背后袭击唐军,导致唐军腹背受敌而大败。”
“对付象兵,你有把握了吗?”
李晟轻轻点头,“五万唐军都配备了火药箭,远距离用火药箭射击象群,如果没有用,就用箭雷恐吓,如果最后还是没有用,卑职就会使用火油焚烧,这样就构成了远中近三成防御,卑职相信一定会有效果!”
李邺用木杆指向嶲州道:“一旦火器装备完成,大军即刻进军嶲州,你要记住四点,第一,消灭南诏和吐蕃军有生力量,不接受降俘,第二,恢复天宝九年的边界,第三,所有被掳去的汉人回归,第四,接受南诏投降,同时占领太和城,所有财富运回大唐,以弥补战争开支!”
李晟躬身道:“陛下之令,卑职铭记于心!”
第1319章 海上遭遇
二月底,大唐北方河流全面解冻,驻扎在洛阳的五万大军在南霁云率领下,押运着两千艘运粮船和物资船,浩浩荡荡开赴平州,其中船队将从漳水入渤海,沿着海岸线前往濡水河口。
与此同时,李成式率领的唐军船队已经抵达渤海国最南面的南海府外的海面上,距离龙原府只剩下五天左右的航程。
这天上午,李成式忽然接到眺望兵消息,前方发现一支不明船队,大约有三四十艘左右,正向迎面向他们航行而来。
李成式立刻走到船头,取出高倍千里眼向远处眺望,果然发现前方数十里外的海面上出现无数小黑点,凭着经验,判断出大概有三四十艘船只。
高宏远顿时急道:“将军,这是日本船只!”
“会不会是新罗船只?”
“不可能,新罗在东面没有海港,他们的船只都在西面或者南面,渤海国已经灭亡,除了日本船只不会再有别人!”
李成式点点头,喝令道:“传令全军,呈袋状布局,准备作战!”
袋状布局就是‘U’型布局,准备将敌军船队包围了,但唐军的范围比较广,对方在进入了包围圈后才猛然发现了唐军战船。
对方船队一共有四十三艘,都是三千石左右的船只,高宏远一眼认出,这些都是从前渤海国的货船。
货船和运兵船不是一回事,运兵船要考虑士兵的舒适性,一般都会在甲板上方修建船楼,如果要住在甲板下方,也要在船壁上开窗,才不至于让士兵窒闷,货船的特点就是船楼很小,货物都存放在甲板下的船舱内,也不会开窗。
目前不管渤海国船,还是日本国船,都不具备穿越鲸海的能力,都必须先沿着海岸线走,然后穿过对马海峡。
所以日本船只回国,也只能先沿海岸向南走,没想到正好遇到唐军战船。
这支日本船其实也看到了船队,他们还以为是日本派来的援军,开始时也没有放在心上,直到突然看见大唐的黄龙战旗,才终于意识到对方是唐朝军队,而这时,他们已经陷入了唐军包围圈。
对方也有护船的日本士兵,一艘货船的押运兵力大约有二十余人,加上三艘满载士兵的护卫船,整个船队的护卫兵力在一千五百人左右。
对于货船来说,一般押船士兵也就每艘船两到三人,但现在居然有二十余人,还有三艘专门的押运战船。这种兵力配置绝对是最高水平了。
这也说明船队运载的货物价值不菲。
李成式经验丰富,从押船士兵人数,他便意识到对面船只肯定满载着贵重物资。
李成式便决定对货船不使用爆裂箭,那会炸成对方船只。
他下令道:“用弩箭将货船上的敌军全部射杀,同时击沉对方三艘护卫战船!”
首先是对付日本船队的三艘护航战船,每艘船都有近两百名士兵。
这里简单说一说日本军队的情况。
日本国在宋朝之前都没有长兵器出现,他们军队主要由骑兵、武士、骑兵侍从以及足轻组成,武器也主要是重藤弓、丸木弓和太刀,他们作战方式先是骑兵冲击,以骑射射杀敌人,然后紧接着就是大规模的武士集团冲击。
骑兵侍从是骑兵的仆从,他们的作用是给骑兵系甲,帮助骑兵上马,基本上都是骑兵的自带农民。
而足轻是光脚无甲的下级步兵,虽然也带刀,但他们真正的作用是搬运、做饭、扎营、放哨等等辅佐事务,相当于后勤士兵,但如果情况危急时,他们也会投入战斗。
日本士兵最擅长的进攻手段是偷袭、埋伏,这是由他们组织特征和兵器决定的,武士没有长兵器,无法形成阵型配合,那就只能单打独斗,只有突袭、偷袭才能形成近身搏斗的状态,充分发挥他们武士作战的特点。
这种武士单打独斗的战术影响极为深远,深入日本军队骨髓,养成了日本军队总是优先采用偷袭、突袭等等手段。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