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这里面其实没有漏洞!”
韦见素有点不高兴,税制改革是他负责草拟并全力推进的,他怎么可能把这种明显漏洞留下来。
“微臣知道那条规定,是指户籍在县城内的普通百姓,同时在城外拥有少量农田,不超过二十亩,那么如果他已经缴纳的户税,把田税就可以免除,同时生活在农村的普通百姓,如果已经缴纳了田税,可以免除户税。
条件很清楚,第一必须是生活在县城内,户籍也要在县城内,拥有城外土地不能超过二十亩,这么明确,那些豪强地主怎么逃税?
这不是户税的问题,而是徇私舞弊的问题,明明不符合,县里却强行认定他符合,再严密的法律也得人来执行,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人心之恶!”
李邺点点头,“事情既然发生了,韦相国认为怎么弥补呢?”
韦见素果断道:“彻底取消户税,绝不能搞一部人免税,另一部分人征税那一套,一旦有这种规定,肯定所有人都会千方百计偷税逃税,实际上这种免税得到好处,远远不能弥补被人钻空子造成的损失,微臣不仅建议彻底取消户税,还建议对除了官田和军田以外所有农田都征税,对符合优惠条件的,由本人申请,至少道一级官员审核批准后,退还多缴纳的赋税。”
李邺微微点头,韦见素的建议说到点子上了。
韦见素和张立告退,李邺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颜真卿所说的情况深深刺痛了他,也触怒了他,竟然有人敢钻户税的空子逃田税,而且应该是普遍现象,哪怕宣布取消户税,也绝不能放过这帮徇私枉法之徒。
李邺暂时不想动这些想偷税之人,不是不能处理他们,而是户税要到年底才交,现在他们还没有交税,所以不能叫做偷税。
但李邺一定严惩那些徇私枉法的官员,杀一儆百,直接将其革职,还有睁只眼闭只眼的县令,也要严重警告。
这时,内卫都统李成华匆匆走来,躬身行一礼道:“参见殿下!”
李邺缓缓道:“你可派出内卫小组赶赴关中道、关内道、剑南道、山南西道和东道,还有就是河南道,给朕调查两件事,第一,县里有没有私盐存在;第二,调查那些住在县城里拥有几百亩几千亩土地的豪强地主们,看看他们认定要不要交户税?如果要交户税,为什么要交户税?官府的认定是否真实?”
李成华迟疑一下道:“微臣不明白,交户税不是好事吗?”
李邺摇摇头,“他们是为了逃田税,你可以回去看看户税是怎么规定的,交户税只要一贯钱,交田税就要一百贯钱了,你说他想交哪個?”
“微臣明白了!”
李邺又继续道:“如果是明目张胆地指鹿为马,这些豪强地主暂时不要动,你给我追究官员的责任,是谁认定的?要求县令一个月内必须向户部书面说明情况。”
“陛下,县令直接向户部书面说明情况,是不是越级了?不如向内卫总部说明情况,这样会更好一点。”
李邺点点头,“你说得对,改为向内卫总部说明情况!”
第1330章 科举教育
天还没有亮,四面八方的士子都涌向了城南科举大营。
科举大营是半个月前搭建而成的军营,围栏周长达二十里,俨如一座小县城,科举大营又细分成十个区,也就有十座大门。
每个考生必须找对自己的分区,甲区、乙区、丙区等等,考券上都会明确标注,比如一名士子的考劵上写着:丁区七营十五帐二十号。
考券就是准考证,唯一的凭证。
这个时候首先要找到丁区,有一個很大的牌子竖起大门上方,里面有灯光映照,几里外就能看到一个‘丁’字。
必须坐马车过去,走路要几里,到了丁区,车夫就会大喊:“丁区到了,丁区的士子下车。”
你跳下马车走向大门,首先要严格搜身,只能带考劵进去,士兵会给你一个小木牌,小木牌上有号码,是考卷号,因为要考三天,最后考官要把三天的卷子归纳在一起,由于名字都用纸条糊住了,那就只能用考卷号来归纳。
为什么考卷号不写在准考证,而要临时发放?
因为不能让士子事先知道考卷号,否则和审卷官串通,就很容易作弊了,审卷官就能通过考卷号找到熟人的卷子,给个高分。
进了大营,就看见一排红灯笼,一眼望不见头,其实只有二十个大红灯笼,灯笼上有营号,你需要找到七营。
找到并走进了七营,你就会看到无数大帐篷,其实上只有二十五座帐篷。
你终于找到自己的十五帐,走进去,发现里面摆着三十张坐榻,坐榻上有桌案,最后找到二十号桌案,这就是你的位子了。
但先别急着坐下,要和左上角的考生信息核对一遍,名字考号一致,才能放心坐下。
这时天还没有亮,大帐内光线比较暗,但也只能安安静静坐着等候,没有什么蜡烛照明,大营严格控火,万一不小心点燃大帐,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这个时候也可以进行一些准备了,每张桌案上有个小篮子,篮子里有笔和砚台,还有一个小碗,等会儿会有士兵过来,给每个小碗注入大半碗墨汁。
不需要士子们研墨,很多士子都有书童,一般都是书童负责研墨,万一这些士子不会研墨,弄的满桌子狼藉,就麻烦了。
这时大帐内都坐满了,三十名考生全部都到齐,每个人都在耐心等待,只有士兵来回走动,给桌上的小碗里加注墨汁。
“咚—咚—咚—”
低沉的钟声敲响了,十座营门缓缓关闭了,考官和辅助士兵都就位了,每座大帐有两名辅助士兵,负责给士子们加注墨汁,中午送一顿饭,或者带路去茅厕等等。
天渐渐亮了,这时考卷已经送到了每一座大帐内,考官开始分发考卷和草稿纸,士兵给每张桌上送来糊名纸条和一碟浆糊,碟子里还有一根牙签,用来抹匀浆糊。
考官上宣读考试纪律,士子则在忙碌地写名字,写考号,还要在左上角写上卷号,等墨迹干了,再用纸条把名字和考号糊住。
这些考生都参加过县试和州试,又参加过无数次模拟考试,考场的规则以及糊名的技巧都掌握了,一个个虽然忙碌,但都有条不紊。
“咚—咚—咚—”
钟声再一次敲响,考题已经送来了,考官和士兵迅速发到每个士子的桌上,所有考生都开始紧张审题。
第一天考试,进士科、明经科和算学科都一样,都是考贴经,进士科和明经科的考题完全一样,但算学科要简单很多,算学科的难度在第三天的数学上。
贴经就是给你一个开头和结尾,中间空白的大段经文要你自己填入,其实就是靠背诵,一共十道题,七道经题,三道文学题。
其实说难也不是很难,没有超出考试范围,比如文学题肯定出自《文选》,这是梁朝的昭明太子所编著,选了很多古代优秀的诗文。
经文题肯定出自官方指定的大经、中经和小经,其中《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和《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和《毂梁传》为小经。
除此之外,所有的考生都要能兼通《孝经》和《论语》。
十年寒窗,学的就是这些东西,李邺想改革的,也是这些东西。
随着第三次钟声敲响,所有考生都开始全神贯注提笔写了起来。
科举在紧张地进行,与此同时,政事堂圆厅内,九名相国和副相加上太上皇李岱,众人正在一起讨论教育改革问题。
李岱虽然是太上皇,但他坐在圆厅内,又和昔日的同僚们呆在一起,他感到无比的轻松惬意,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啊!
整天呆在兴庆宫里,闷都要闷死了,虽然他还要负责教授两个孙子,但还是让他郁郁寡欢。
好在儿子体谅他,让他负责大唐的教育,李岱一下子找到了人生的快乐,他做了一辈子的官,官场生活已经深入他骨髓。
教育也是所有官员们最关注的国本大计,甚至连兵部尚书独孤烈也很关心,他更关心兵学,作为兵部尚书,武学和演武堂都是他管辖的范畴,两者还略有不同,武学是从良家子弟中选拔优秀武学人才,演武堂是在职将领的进修学院。
独段秀实也一样关心,他现在就在筹建兵工学院,自从亲眼目睹了箭雷的威力后,段秀实越来越着迷火器和坚船利炮,他隔三差五就会跑去军器监,他对各种火器都很精通。
这时,李岱咳嗽几声,圆厅内安静下来,李岱笑道:“先说几句题外话,回到政事堂我就像回家一样,大家都是我的老伙计、老同僚,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去丹凤酒楼吃饭。”
众人都大笑,李岱这才道:“天子的意思,我们要从蒙学抓起,七岁开始读书,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读书,包括女童,女童可以去读女校,不用学地多精深,但至少能读书写字,蒙学读一年,小学读五年,所有大唐的孩子都必须读完小学,女童可以读三年,然后自己可以在家里学习。”
韦见素点点头,“天子的想法很好,只要朝廷财政能支撑,我们一定支持!”
在教育问题上,所有政事堂官员都出奇一致同意,虽然办女校大家意见不一,不过只读三年,问题也不大,这个面子要给天子。
刘晏道:“我估算了一下,每年开支大概在五十万贯左右,我们把矿税收起来,加上地方酒税有充裕,基本上就能解决问题,关键是给读书人也找到了一条生计,可以去蒙学和小学做教授,每个月能收入三四贯钱,旱涝保收,很不错了。”
“但女童那边得用女教授!”萧华提醒道。
刘晏点点头,“这个肯定的,其实大户人家有才学的女子很多,只要她们肯出来做事,师资就没有问题了。”
张立笑着补充道:“可以在各个坊内办学,就在家门口读书,这样也方便。”
这时,李岱又道:“还有一个问题朝廷要立法解决,很多底层百姓把家里的女儿八九岁就送去大户人家做丫鬟挣钱了,女孩子做侍女挣钱补贴家里,我不反对,但八九岁太小,朝廷应该有规定,绝不允许雇十二岁以下孩童做工,要用法律来禁止,违者要严惩重罚,这样女童读了蒙学和三年书后,去大户人家做事也来得及。”
裴遵庆迟疑一下道:“上皇,我们想得容易,但执行起来恐怕比较难,一般女孩十五六岁就要出嫁了,十二岁才出去做工,我估计大部分人家都不会执行。”
李岱笑了笑道:“大家都知道让女孩儿读几年书有好处,她将来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更加优秀,我们并不强求所有的燕雀都变成鸾凤,但我们要给那些有眼光有远见的父母一个机会,朝廷给了机会,自己能不能抓住,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第1331章 韦氏破题
韦见素也笑道:“其实裴尚书多虑了,天宝十年,我出任吏部侍郎时,曾经派人在长安做过一次调查,‘你愿不愿让女儿读书,为什么?’
调查范围主要是中低层的表现,共调查了两千余人,结果八成的人都表示,如果有机会,会让女儿读书,问及原因,都差不多,女孩子能读书识字,会嫁得更好,这是长安百姓的共识,其他地方也差不多。
我们千万不要小瞧大唐百姓,让女儿去做丫鬟侍女,那是最底层百姓的选择,稍微有点条件都不会这样做,而是送女儿去学女工刺绣,顺便读点书,我们针对的并不是最底层百姓,而是中层或者中层偏下一点的人家,他们希望子女能够上进,那我们就给他们机会。”
停一下,韦见素又对李岱道:“上皇,微臣建议女童还是五年制,除了读书识字外,还要教她们织补制衣,刺绣音乐之类,这对她们有好处,父母肯定会欢迎。”
李岱心中暗暗赞赏,难怪自己儿子要留任韦见素,和裴遵庆一比,两人的见识高下立判。
李岱笑道:“我们先去吃饭,下午我们再继续聊!”
下午时分,李岱来到御书房见到了儿子李邺,李邺连忙请父亲坐下,又让韦皋上茶。
李邺笑问道:“如何,和政事堂谈得愉快吗?”
李岱笑着摆摆手,“教育嘛!大家都很上心,连独孤烈都侃侃而谈,介绍武学院的筹办情况,段秀实也在说他的兵工学院,言必称火器,他对火器完全入迷了。
大家兴致都很高,就连州学开始分科,大家意见都不大,唯独女童入学方面,个别人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裴遵庆认为女童适合私授,不适合集体坐在学堂里读书,结果被韦见素在酒桌上一阵奚落,稍微有点不愉快,不过大部分人都认可女童入学。”
李邺笑问道:“韦相国怎么说?”
“他笑裴尚书不识人间烟火,总是以裴家的条件来要求普通百姓,韦相国说,天宝年间长安有很多女校,一起上课学习音乐的女童就有五六十人,都是普通人家把女儿送去学习各种技能,韦建议把女童入学增加到五年,三年读书,两年学习各种技能,我觉得这个方案很不错。”
李邺点点头,“可以多选一些地方进行民意调查,做好充分准备!”
李岱沉吟一下道:“还是有两个大问题需要解决!”
“父亲请直说!”
李岱缓缓道:“首先是财政问题,大家都没有明说,但我能感觉到大家的担忧,现在财政宽裕,可以承受,以后呢?
教育是百年国策,一旦定下来,几乎都要延续百年,事关重大,我们要考虑百年啊!”
李邺点点头,“这个问题我当然反复考虑过,教育投资主要是一开始投资大,划拨土地,新建学校,一旦投入运行,开支就会稳定下来,主要就是教授的薪资和笔墨纸这些耗品,实际上只要产量大了,长安这边小笔坊制作一支羊毫笔要八十文左右,但据我所知,湖州那边制作一支笔只要十文钱,为什么?
因为长安小笔坊一天只能制作百支左右,湖州笔工场一天能制作一万支,我们当然会购买湖州的笔,一次购买百万支笔,可能只要八文钱一支,财政不就节约下来了?
纸和墨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大规模制造,那本钱一定低得多。”
李岱欣然笑道:“这样算账,我心里就舒服多了!”
“父亲还什么问题?”
李岱想了想又道:“然后是州学分科问题,大家表示同意,但就担心师资不足。”
师资不足确实是一個大问题,李邺沉思片刻道:“我觉得办学思路要拓展,比如独孤家当年在金城办了一个造船学校,现在还在,学校办得非常成功,用优秀工匠来当先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处抢着要。
现在兰州已成西北最大的造船中心,就源于这家造船学校,所以我们州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一定都去长安继续读工学、农学,这完全就是一技之长,学成后就成为一个不错的工匠养家糊口,所以我觉得要学习金城那家造船学校的经验,可以用优秀工匠教学,学以致用,办学才会成功,百姓也会欢迎。”
李岱欣然笑道:“这就是我下一步的目标,我要出去考察,带着你母亲一起去,第一步去兰州,考察金城造船学校,然后去张掖考察畜牧,张掖也有一家官办的畜牧学校,据说也不错,我要去看看,然后去中原,再乘船前往润州,了解江南的农业,顺便看看当年我做刺史的地方,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
李邺笑道:“父亲还要筹备一个主管教育改革的机构,这个机构会长期存在,会渐渐取代国子监。”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