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832章

作者:高月

  李邺的担心并没有多余,在进入七月份后,中原的开启了暴雨模式,一连十几天暴雨不断,极度干旱转为了极度内涝,黄河各条支流都涨满了水,从南北同时向黄河涌去,黄河水位也在一天天上涨,早就超过了警戒水位。

  巨大的溃堤威胁出现在济州,这一带在几十年前就成了地上悬河,好在朝廷早有准备,黄河两岸五十里内的百姓全部迁走。

  十万士兵用无数泥袋加固河堤,但没有用,在大自然毁天灭地的力量面前,人力显得微不足道,黄河溃堤已是必然,关键是它是向北溃堤,还是向南溃堤,这就是涉及到黄河改道的问题。

  这天晚上,济州对岸的博州聊城县刘杨乡大堤终于被黄河冲垮了,溃堤宽度瞬间达到数里,滔天的黄河大水汹涌奔下,向东北方向席卷而去。

  短短两天内,博州、德州、棣州、沧州成为一片泽国,黄河大水夺永济渠北上,最后在沧州北部的海河入海,

  这场黄河大水使华北平原东部成了黄泛区,受灾人口达三十余万人,死亡数千人。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怎么才三十余万人受灾,死亡才几千人?

  那是因为安史之乱,河北民众被安禄山和史思明屠戮惨重,剩下的人口大量向南方逃亡,加上藩镇割据几年,藩镇之间不断爆发战乱,河北早已是千里赤野,人口凋敝。

  死亡才几千人,那是因为早就准备充分了,黄河两岸五十里内的百姓全部迁走,远处的百姓对各种灾害极为敏感,百姓们早已收拾好家当,听说黄河发了大火,相关州县百姓就拼命逃跑,死亡百姓几乎都是不愿离开家乡的老人和病弱者。

  黄河在河北段溃堤的消息传到长安,李邺紧急召开军国议事,商议救灾。

  李邺长叹一声道:“朕应该听取都水监劝告,在棣州开堤泄洪,就能有效降低水位,棣州人口最少,就算淹了损失也小,朕就是心怀侥幸,迟迟不肯下旨,最后还是溃堤了,。

  韦见素连忙劝道:“陛下没有下旨是因为中原的降水已经开始减弱,很可能黄河不会溃堤,谁也想不到会在最后关头溃堤,陛下不必自责,而且根据得到的消息,博州和德州的绝大部分百姓都及时疏散逃亡,沧州和棣州人口稀少,死亡人数应该不多。”

  李邺无奈,又问道:“朕关心后续还会不会溃堤?会不会影响到黄河以南。”

  韦见素摇摇头,“关键是中原雨势已经减弱,一旦雨停,很快就会渗入地下,黄河补水量就会小于流出量,那就不会再发生溃堤,现在当务之急还是救灾。”

  李邺问户部尚书萧华道:“户部估算出来了吗?受灾人数大概有多少?”

  萧华躬身道:“回禀陛下,户部根据受灾的州县初步估计,不会超过四十万!”

  李邺心中稍稍松一口气,“人数虽然不多,但三十几万人的安置也是大问题啊!”

  刘晏起身道““陛下,还是按照之前的方案吧!把他们安置到辽东去,这正好是一个机会,微臣愿去河北,为陛下分忧!”

  李邺点点头,“救灾那就拜托刘尚书了,河间县是三大物资存放点之一,有三十万石粮食和五万顶帐篷,还有药材等其他物资,你立刻赶去河间,然后朕会安排后续物资送来,要防止住疫病爆发,至于安置去辽东,那是下一步的事情。”

  “微臣遵旨!”

第1403章 张平荐才

  御书房内,李邺负手来回踱步,心情颇为沉重,安史之乱结束十年了,河北人口几乎没什么变化,一场黄河大水,席卷四州,居然只有三十万人受灾,说明河北还是一片凋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还是出在粮食问题上,劳动力人口不足,大量土地没有恢复,粮食总产量就少,还有人口比例问题,安史之乱死的几乎是青壮人口,留下来都是老弱人口,指望他们生孩子不现实,所以导致孩子出生太少。

  门口韦皋禀报,“陛下,韦相国来了!”

  “请他进来!”

  不多时,韦见素走了进来,他见李邺忧心忡忡,便笑道:“陛下还在自责吗?”

  李邺摇摇头,“朕是在发愁河北人口太少,安史之乱结束十年了,人口几乎没有增长,受灾三十万人固然是好事,如果受灾百万人,朕会有另一种欣喜!”

  “陛下,安史之乱伤得太深,恢复时间需要更长,尤其人口增长更需要厚积薄发,可喜的是这次受灾的七万户家庭几乎都是青壮,如果再过两三年,微臣相信三十万人会变成六十万人。”

  停一下,韦见素又笑道:“而且人口增长,陛下不能光看河北,还要从整个天下来看,安史之乱结束以来,大唐人口已经恢复到四千二百万,之前可是只有三千六百万左右,这十年间增加了六百万人口,当然,这和废奴有一定关系,但天宝元年,大唐人口也只有四千五百万,微臣有信心,再过三四年,大唐人口就能恢复到天宝元年的水平,甚至还会超过。”

  李邺点点头笑道:“相国确实会劝人,朕心中舒服多了,朕心中还有根刺,这次黄河决堤又形成了大片黄泛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

  韦见素微微笑道:“陛下看这个问题需要把目光放到千年的长线上,一千年来,黄河不知道决堤泛滥了多少次,形成了多少次黄泛区,城池、村庄被毁,但又一次次恢复过来,形成了新的农田和城池,又有了新的居民,所以黄泛区恢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陛下倒不用放在心上,关键是这七万人的安置,陛下考虑好了吗?”

  李邺欣然一笑,“朕已经决定了,就利用这次契机,把他们安置在辽东,每户给两百亩土地,免税五十年,让他们子孙能安心定居在辽东,一定要通过他们,一步步把辽东发展起来。”

  “陛下说得对,很多事情往往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黄河泛滥是河北的不幸,却又是辽东的机会,关键还是人。”

  韦见素递给李邺一份报告,“这是刚刚收到的,关于交州稻在江南东道的种植情况,很不错,连续三年产量稳定,而且产量高,一斤种子能种出十五斤水稻,之前的水稻种子一斤只能产十二斤,增加了两成,这便导致水稻亩产普遍高于五百斤,如果能全面推广,整个南方地区一年的粮食产量就能养活整个大唐人口。

  李邺点点头,“农民都愿意种吗?”

  “陛下,关键在于引导和补贴,朝廷可以用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交州稻,然后再平价出售种子,受到利益驱使,明年一定会有大量农民种植交州稻,还有剑南道和山南两道,这三处富庶之地。如果交州稻能得到大规模推广,这里一定会成为大唐人口增长最快的地方。”

  韦见素退下去了,李邺仔细翻看交州稻在江南东道种植报告,这时,韦皋在门口禀报道:“陛下,岭南道安抚使张使君求见!”

  张平来了,李邺大喜,连忙道:“传他觐见!”

  不多时,身高体胖的张平走进来,躬身行礼,“微臣张平参见陛下!”

  李邺上次还是巡视福建道的时候见过张平,一晃三年过去了。

  李邺笑眯眯问道:“什么时候回长安的?”

  “回禀陛下,微臣昨天刚回来!”

  “听说你生儿子厉害,已经有九个儿子了?”

  张平苦笑道:“其实微臣更想要女儿,但妻妾们不争气,一个女儿都没有生出来。”

  “可能气候热的地方容易生儿子,下次朕调你去辽东,你的女儿就来了。”

  “微臣求之不得!”

  李邺一怔,“怎么,岭南做得不顺心?”

  “不是!微臣是说生女儿。”

  李邺呵呵一笑,摆手道:“请坐吧!”

  “谢陛下!”

  张平坐下,李邺笑道:“刚才朕和韦相国谈到人口问题,岭南道那边人口情况怎么样?”

  “回禀陛下,岭南的汉人主要集中在广州和韶州,其他潮州和交州次之,然后就零零星星分布在各州了,总人口大概超过了百万。”

  “汉人有百万人口吗?”

  “有,在先秦时期大概就有四十万汉人,又经过两汉的发展,以及南北朝衣冠南渡,又加上安史之乱引来的移民潮,肯定超过了百万人口,微臣临行前还见到了李岘。”

  “他怎么样?”

  “他在端州带领百姓围泽造田,善待百姓,本来端州人口和粮食产量都不如潮州,现在应该超过了。”

  端州就是今天佛山一带,唐朝以来,珠江三角洲已经初步形成,西江和北江带领的大量泥沙堆积,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由于土地肥沃,从中唐到晚唐,珠江三角洲开始开发,到宋朝以后,珠江三角洲已经渐渐变成了人口稠密区。

  现在正好是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初期,就算朝廷重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李岘原本被贬为端州司马,后来韦见素劝说,李邺又升他为端州刺史。

  李邺沉吟一下道:“泉州建造的蒸汽船,你见到了吗?”

  “微臣在广州见到了,如果补给充足,完全可以航程万里。”

  李邺笑了笑道:“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朕想找能航行万里的官员,你长期在福建和岭南,有推荐的吗?”

  张平想了想道:“有两个人,微臣可以推荐给陛下,一个人是前广州市舶使杨良瑶,京兆云阳县人,他虽然是名宦官,但多次出海去南洋,甚至还去过天竺,他因为阉党案连累,被罢官免职,目前在云阳县老家。

  另一个人是微臣在泉州遇到的,叫做杜环,他去过更遥远的大秦,卑职几年前遇到他,是他刚乘船从大食回来,他们二人现在应该都在长安。”

  李邺大喜,张平若不告诉他,他还不知道长安藏龙卧虎,居然隐藏着两名航海家,杨良瑶他不知道,但杜环他知道,曾经是高仙芝的帐下参军,参加了怛罗斯之战,历史上,唐军在怛罗斯战败,杜环被俘去了大食,但历史已经发生转变,怛罗斯之战唐军取胜,杜环曾作为高仙芝特使,去木鹿和大食人交涉,后来的情况李邺就不知道了。

  又和张平谈了几句,张平起身告退了,再过两天他要正式述职。

  等张平走了,李邺拉了一下绳子,很快韦皋走进来,躬身道:“请陛下吩咐!”

  李邺道:“去把杜佑给朕找来!”

  杜佑现在任中书舍人,负责草拟旨意,很快他将出任贝州刺史,跟随刘晏去河北赈灾。

  韦皋匆匆去了,很快杜佑赶来了,躬身行礼,“参见陛下!”

  “你什么时候出发?”

  “回禀陛下,明天一早跟随刘尚书出发!”

  “还好,你族人的杜环可在长安?”

  “在长安,听说他准备去日本。”

  “你赶紧回去,下午朕要见他。”

  杜佑一怔,“陛下要召见他?”

  李邺笑问道:“他曾经出任高仙芝账下参军,对不对?”

  “正是!”

  李邺点点头,“那就没错了,朕下午要见他,你现在回去安排。”

  “微臣这就去找他!”

  杜佑匆匆走了,李邺又对韦皋道:“你安排人去云阳县,找一个叫杨良瑶的宦官,他曾是广州市舶使,朕也要见他。”

  韦皋连忙答应,“微臣立刻安排!”

第1404章 杜环受命

  下午时分,李邺接见了杜环,杜环年约四十岁,身材中等,皮肤黝黑,一双眼睛十分明亮有神。

  杜环是见过李邺的,当年他是高仙芝账下参军从事,年纪才二十出头,怛罗斯之战时,他见到了少年神勇的李邺。

  没想到一晃十五六年过去,李邺竟然已经成为大唐皇帝。

  “杜参军去过巴格达?”李邺笑问道。

  杜环点点头,“卑职会说波斯语和粟特语,卑职先去了木鹿,后来大唐和大食签署正式协议,明确以阿姆河为界,卑职奉高将军之令去巴格达面见他们的哈里发曼苏尔,递交正式协议。”

  “对巴格达印象如何?”

  “很奢侈,到处是金碧辉煌的巨大建筑,而且建筑非常密集,层层叠叠,卑职还担心他们失火怎么办?后来才想通,他们建筑不是木结构。”

  李邺呵呵一笑,“说得不错!”

  停一下,李邺又问道:“那怎么离开了安西节度府?”

  “回禀殿下,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朝廷调走,边令诚推荐毕思琛上位,此人心胸狭窄,卑职曾得罪过他,所以卑职就辞去了官职,跟着一支商队去了大秦国,卑职对西方有浓厚的兴趣,想增加见识。”

  大秦国就是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李邺又笑问道:“大秦国的西面去过吗?”

  杜环点点头,“卑职在大秦国遇到几名西方使者,他们第一次见到大唐的人,便邀请我去他们国家,卑职坐船去了雅典、那不勒斯、罗马和热那亚,再向西就没有去了,据说北方还有很多小国,回来时去了埃及,从埃及骑骆驼抵达巴格兰,然后又从巴格达坐船到巴士拉,在那里转大唐的船回国。”

  李邺惊讶道:“巴士拉还有大唐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