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837章

作者:高月

  听起来好像很奢侈,不过对于一个帝国而已,这点奢侈真不算什么?

  “韦相国,天子的态度呢?”萧华试探问道。

  “天子当然很支持,只要有足够的存量和矿源,我也认为完全可以推行,总比推行纸钱好吧!”

  说到纸钱,三人脸上都露出一丝苦笑,去年冬天天子想发行纸钱,以一百万两黄金为抵押,发行一百文、五百文、一贯钱和十贯钱四种纸币。

  结果满城文武都强烈反对,纷纷认为这比当年大钱还狠,大钱当十钱,至少还是铜的,这次居然用纸,多荒唐。

  当然,最后让天子取消想法的不是大臣们反对,而且纸钱防伪不过关,纸钱非常容易假冒,这个不是一张两张柜坊的柜票造假可以查案,这个天下各地都会出现假纸钱,涌入市场,根本就查不胜查,最后引发大乱,谁都不收纸币。

  张立想了想道:“今天下午我们再和天子谈一谈吧!我建议先把大框架竖起来,然后再往框架内详细地填内容,筹备半年,基本上就可以实施了。”

  韦见素点点头,“张相国说得对,先把大框架竖起来!”

  这时,萧华低声道:“我刚刚听到一个消息,不知真假,独孤尚书要辞职了。”

  韦见素眉头一挑,“当真?”

  萧华苦笑一声,“就是不能肯定啊!”

  最近已经传出裴遵庆要辞职,现在独孤烈也要辞职,难道天子要搞什么大动作?

  张立沉默片刻道:“估计下午天子会和我们谈到此事!”

第1412章 货币改制

  李邺这几天也心情极好,西征胜利,完成了他的政治部署,他们还如愿以偿获得大量财富,尤其是圣女会的财富,全部被李成华得到了,相当于五年的大唐财富,让李邺狂喜。

  当然,还有另一件事,李成华极力推荐石国公主进宫,说此女融东西方美女优点于一身,为稀世珍品,各国王子都想娶其为妻,大食哈里发也多次派人来索取,这样的描述,让李邺心中也充满了期待。

  这段时间,李邺一直在考虑货币问题,去年他提出发行纸币交子,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后,李邺也意识到唐朝发现纸币的条件还不成熟,便也取消了发行纸币的想法。

  但现实也摆在这里,大唐目前经济出现通缩,眼看着天下各地都在生机勃勃复苏,但市场上钱却不足,农民赚钱难,商人赚钱难,市井百姓赚钱难,所有人都喊赚钱难,钱都到哪里去了?

  其实李邺也知道,天下近一半的钱都集中在长安,长安造新城,天下多少豪门世家都过来买地,都想在权力中心置办一座宅子,为家族子弟进京所用。

  长安扩城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卷走了天下上百万贯的铜钱,也是导致天下各地缺钱的一个原因。

  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是货币投放跟不上大唐经济复苏。

  但大唐的货币不是纸币,想印多少就有多少,铜钱是要铸造出来,大唐最高峰的时候,一年铸钱也不过七十万贯,现在远远没有恢复过来,一年铸钱才四十万贯,跟不上啊!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铜钱币值太低,如果能把金银货币用起来,一枚银币相当于五百文,一枚金币相当于三贯钱,货币通缩问题就能解决了。

  以前不可能,大唐没有这么多黄金白银,但现在不一样了,朝廷多年的积累,以及日本、河中金银大矿的支撑,发行金银币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这时,侍从在门口禀报:“陛下,左右相国和萧尚书求见!”

  李邺点点头,“宣他们觐见!”

  很快,韦见素、张立和萧华匆匆走了进来,躬身施礼,“参见陛下!”

  李邺微微笑道:“三位爱卿免礼,请坐吧!”

  三人坐下,李邺又问道:“有刘尚书的消息吗?”

  韦见素点点头,“昨天下午得到消息,他带着数十万灾民坐船去辽东了。”

  这倒是刘晏的风格,做事细致认真,喜欢亲自抓落实,所以他也要去辽东,这当然最好不过,但刘晏也累。

  “看样子,他要到年底才能回来!”

  “陛下,辽东是大事,如果安置不妥当,导致灾民又从辽东逃回来,以后再想迁徙百姓去辽东,就难了,刘尚书应该就是这个思路,微臣完全支持他。”

  李邺点点头,“既然如此,朝廷再从河北调派些官员吗?物资不缺,朕就担心刘尚书人手不足。”

  “微臣遵旨,今天就安排!”

  三人这才把话题转到今天的主题上。

  张立欠身笑道:“陛下,最近朝廷传闻将从西域运来大量金银,能不能告诉我们,究竟有多少?”

  “量很大,光圣女会的白银就有一千二百万两,拆除了一座用白银建造的寺院,大概称重了一下,另外圣女会的金币有五千万枚。”

  “这么多?”三人都震惊了。

  李邺笑了笑道:“这是圣女会七十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如果他们不招募军队,财富还会更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因为圣女会拥有这么多财富,它才最后走向灭亡,就算不被粟特各国抢走,也会迟早被大食抢走。”

  “陛下,还不止圣女会的财富吧?”

  李邺微微笑道:“还有拔汗那的黄金库存,我亲眼见过,金库里面光金佛就有几百尊,最小都有十几斤,还有各种各样黄金制品,金光闪烁,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当年他们还给太上皇进贡了一只上千斤的大金鼎,现在还在朕的内库,另外还有石国白银库存,大概有六百五十万两,还有其他财富,缴获萨巴赫的财富等等。”

  萧华作为户部尚书,欢喜得嘴都合不拢,这相当于大唐多年的财政收入啊!

  他忽然想起一事,连忙问道:“陛下,可以一次性运回来吗?”

  “当然可以,十万头骆驼足够了!”

  这时,韦见素笑道:“既然如此,我们可以着手发行金银币了,陛下以为如何?”

  李邺点点头,“发行新货币是大事,意味着财富的重新分配,我们必须考虑周全,有明确章程,各有后果都要考虑到,朕最担心两件事,一是投入市场后,就会被大户储藏起来,发挥不了调节币值的作用,其次就是担心兑换率出现漏洞,被人抓住漏洞,大发横财,这两个问题,朕估计就是发行金银货币后,首先要遇到的大问题。”

  三人对望一眼,韦见素笑道:“陛下,这两个问题,我们今天上午讨论也谈到了。”

  “哦?你们是怎么看这两个问题,给朕说说?”

  韦见素给萧华使个眼色,萧华躬身道:“陛下,金银币投入市场,肯定会被大户豪门人家储存,因为它更方便,更容易携带和传家,这是必然的,相信就算是微臣,也不会存一窖铜钱,而不把它们兑换成金银,但这只是我们想当然的推论,现实未必会这样走,因为里面有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币值,现在一两黄金兑换三十贯钱,一两白银兑换三贯钱,但在天宝年间,一两黄金只能兑换十贯钱,一两白银只能兑换一贯钱,是战争导致黄金和白银的上涨,随着大唐渐渐安定复兴以及大量黄金白银的涌入,黄金和白银肯定会恢复到天宝年间的水平。

  其实这个趋势早就看出来了,黄金还不明显,白银最明显,安禄山占领长安那一年,白银曾涨到一比七,一两白银兑换七贯钱,安史之乱结束后,慢慢降到一比五,前年降到了一比三,那么当年兑换白银那批人亏大了,这批人就是豪门世家,如果发行金银币,他们还会再屯吗?”

  韦见素笑道:“萧尚书说得对,不光是白银,黄金也一样,我记得最高时,一两黄金可以兑换五十贯钱,现在一两黄金跌倒三十贯钱,虽然没有像白银那样腰斩,但也损失惨重,相反,铜钱的币值却很稳定,自从陛下进驻长安以来,斗米五十文一直没变过,微臣天宝八年卖一双布鞋花了五十文,现在买同样一双布鞋,还是五十文。”

  李邺点点头,“只要让人相信,黄金白银兑换铜钱的比率是逐渐下降的,就不会有人再囤积金银?”

  张立笑道:“所以要向大家宣传,朝廷在河中取得了巨大金银矿山,会有源源不断的黄金白银运来长安,只要大家都有了这个认知,那么囤积金银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萧华又补充道:“过了若干年,当黄金和铜钱的兑换率恢复一比十,和天宝年间一致时,那时或许开始有人会囤积金银了,但那时,市场的金银足够多了,也就不怕囤积,毕竟囤积金银是需要拿出更多的铜钱。”

  李邺负手走了几步道:“朕需要的币值稳定,币值要由朝廷掌控,不要轻易地调增或者调减,就算恢复到天宝年间的比率,朕也希望这是个漫长的时间,一代人或者两代人,只有货币稳定,才不会有人去投机。”

  韦见素苦笑道:“其实我们真正担心的是金银源头不稳定,万一河中战争再起,肯定会影响到金银开采冶炼。”

  李邺微微笑道:“朕的船队正在海外各地寻找黄金白银,放心吧!黄金白银将来只会越来越多。”

第1413章 提拔心腹

  讨论完货币,张立和萧华先告退了,作为户部尚书,萧华责无旁贷要去制定各种规则,要草拟方案,要推行试点等等,更重要是铸造金银币,总不能把西域的金银币当做大唐的金银币来发行吧!

  所以至少要几个月到半年时间的准备,新货币发行才能落地。

  在此之前,朝廷还要把库存的天量铜钱花出去,让民间有钱,缓解目前的货币通缩问题。

  这就是工部的事情了,疏浚河道、拓宽道路、搭建桥梁、修建粮库、修建水库等各种水利设施,还有加大粮食囤积、加大煤矿和其他矿藏开采、还要加大技术研究的投入等等。

  韦见素留了下来,他沉吟一下问道:“陛下,听说独孤尚书要辞职?”

  李邺点点头,“他要去吕公岛,这一来一去就要一年时间,不可能还占着政事堂的位子,他肯定要辞职!”

  韦见素轻轻叹息道:“困扰了三个王朝的难题,终于在陛下手中解决了。”

  韦见素指的就是关陇贵族,这个庞大的势力集团从北周一直延续到唐朝,这个势力集团一直是李邺的支持者,可以说,李邺能走到今天,完全就是关陇集团全力支持的结果,拿出大量钱粮解决他的军俸。

  韦见素还以为天子登基后,关陇贵族将会重新在大唐崛起,没想到李邺只用一招,就让关陇集团在大唐烟消云散,允许关陇各家族在海外建国,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啊!

  李邺淡淡笑道:“都是利益交换,给了他们足够的利益,他们自然就会放弃大唐的瓶瓶罐罐。”

  “还要有胸襟和资源,换作玄宗皇帝,他怎么可能让关陇贵族建国,何况他也没有那么多无人大岛屿。”

  “这就是时运,关陇贵族的时运来了,他们愿意出海建国,朕当然不会阻拦,还会成全他们,但建国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些家族恐怕还会回来,但再回来就不会有它的位子了。”

  韦见素沉吟一下道:“微臣有句话,不知当问不当问,如果问得不当,请陛下不要生气。”

  李邺笑了笑道:“朕的心胸没有相国想的那样窄,实在不妥,朕可以不回答,但不会生气。”

  “陛下,如果独孤家族全面从大唐离开,会不会影响到皇后娘娘的地位?”

  这句话确实很敏感,但韦见素还是要问,因为这涉及到太子,如果皇后倒了,太子恐怕难保。

  李邺笑了笑道:“皇后和朕是结发夫妻,相濡以沫十几年,朕怎么可能把结发妻子休掉?再说,母凭子贵,和家族从来没有关系。”

  韦见素一颗心落下,连忙道:“微臣不再多问了。”

  李邺点点头,“还有裴遵庆也要辞去政事堂之位,是他主动提出来的,他身体不行了,朕会给他一个太子少傅的头衔,让他安心在家里养病,有时间你替朕去探望他一下。”

  韦见素点点头,又问道:“那谁接任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之职?”

  “兵部尚书朕还没有考虑好,但礼部尚书朕打算升礼部侍郎王缙出任。”

  “王缙?”

  韦见素愣了一下,忽然明白了,圣上这是在平衡河东士族,裴遵庆是河东士族的代表,他下去了,那么太原王家上来,就顺理成章了。

  韦见素笑了笑,便没有反对。

  “打扰陛下这么久,微臣告退!”

  李邺这时又笑道:“关于礼部侍郎,朕建议让陇右道观察副使李洵出任,韦相国考虑一下吧!”

  李洵是李邺的堂兄,天宝十年考上明经科,得高力士帮忙,出任咸阳县主簿,后来又出任襄阳县令、兰州刺史、陇右道观察副使,一直是李邺的心腹和左膀右臂。

  李邺一直在找机会把他调到朝廷来,如果能一步到位,直接进政事堂出任尚书当然最好,但考虑道李洵今年才三十五岁,出任尚书早了一点,再等一届,等李泌调回来时,李洵同时出任尚书。

  目前李洵地方官经验是足够了,就是没有在朝廷做过官,现在就应该让他在朝廷积累一点人脉资历。

  韦见素明白天子的布局,在这个问题上他不会和天子唱反调,他会配合天子的布局,何况李洵本身很不错,精明能干不说,还为官清廉,在民间口碑很高。

  回到自己朝房,韦见素沉吟片刻吩咐道:“准备马车,去裴尚书府!”

  裴遵庆两个月不小心摔了一脚,虽然一般人摔一跤也没什么关系,但裴遵庆不是一般人,他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老人摔一跤可不得了。

  尽管裴遵庆并没有摔断骨头,还是每天能正常来朝房处理政务,但摔这一跤却给他带来无穷的后遗症,一个月前双脚突然水肿,两只脚肿得跟白萝卜一样,路都不能走。

  脚肿还没有消退,半个月前忽然面部中风,面瘫了,歪着头,口水就能从嘴角直接流下来。

  紧接着手也有点不听使唤,裴遵庆吓坏了,一连换了好几个御医,想听点好消息,但御医们都不宠他,实话实说,他身体已经危机四伏,赶紧调养还能多活几年,如果还不养生,他的人生也就这一两年了。

  权力要紧,还是性命要紧?

  如果没有摔那一跤,裴遵庆一定是选前者,但现在不一样了,他开始考虑后者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