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乌素可蒙登时急了,“南面不愿去,北方又不行,大家说个可靠点的办法!”
另一个老者道:“往东走吧!去出海口附近,郡利部不是被渤海国吞并了吗?它的位子应该空出来,我们可以迁徙过去。”
众人纷纷赞同,乌素可蒙也觉得可行,便一锤定音,“那就向东迁徙!”
话音刚落,外面忽然一阵大乱,远远传来了喊杀声,大帐内众人面面相觑。
这时,一名族人奔进来道:“大酋长,唐军杀进来了。”
乌素可蒙腾地站起身,直接冲了出去。
只见大营内无数唐军骑兵在来回疾奔,挥舞战刀和长矛杀戮他的手下士兵,他的手下士兵根本不是对手,纷纷被杀死。
乌素可蒙大叫一声,冲到自己大帐前,翻身上马,手提铁枪向唐军冲去。
这时,唐军骑兵发现了他,数十名骑兵将他包围,乌素可蒙一连刺翻三名唐军骑兵,但双拳难敌四手,被唐军骑兵的数十根长矛刺穿身体,落马惨死。
八名长老也一个都没有活下来,全部在混战中被唐军骑兵射杀。
一个上午不到,突袭结束了,幸存的两万六千人全部成了俘虏,数千奋起反抗的青壮男子被杀,所有贵族男子也全部被杀死。
两万六千余人坐着大车,带着微薄的家产,浩浩荡荡被唐军押解着向南迁徙。
唐军将他们全部打散,安置在原渤海国的境内,和渤海国的百姓生活在一起,给土地、粮食和农具,教他们种地,一步步将他们从渔猎民众转变为农耕民族。
或许是人数少的缘故,并没有用多久,五年后,这支生活在黑水中游的靺鞨人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时间已经到了九月下旬,三十万从河北迁徙来的汉民已经全部在辽东安置完成,这也是因为辽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有足够的资源安置。
三十万人基本都安置在营州,集中在柳城县和安东县附近,这里有大片农田,河流纵横,百姓们在唐军的帮助下修建了房屋,又从新罗废弃的几座城内运来了大量家具,送给了百姓,每家还分了一头耕牛和一头骡子。
白狼水已改名为北济水,北济水两岸分布着上百座村庄,近二十万百姓分布在北济水两岸,柳城又恢复了全盛时的情形。
还有近十万百姓安置在安东县,这里是最后一个安东都护所在地,也就是后世的锦州,目前是辽东最大的港口,大量的粮食物资在这里卸货,分送到安东县和柳城县,最终分发到每一户百姓家中。
另外还有两万人口安置在了辽东半岛,那里虽然偏了点,但每户多给五十亩土地,还是吸引了很多百姓迁徙过去。
就这样,加上军队的随军家属一起,三大聚居地的汉人们在辽东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开枝散叶,随着人口的增加,聚居地也渐渐向北向东扩散。
百年后,北方的黑水河畔终于出现了第一座县城,黑水县,人口超过三万。
上午时分,高适坐在御史房外的等候区内,内心忐忑不安地等待中被接见。
他之前跟随太上皇李岱去各地考察教育,原本准备投身教育事业,不料他刚刚接到消息,天子召见他,准备另有任用。
高适年纪已经六十出头了,当年他跟随李邺去碎叶,可惜他心态不对,只是把碎叶当做一个进入官场的跳板。
在碎叶只呆了一年便回来出任庆州司马,紧接着太子李亨前往朔方,路过庆州,成了高适的人生转折点,成为新天子幕僚,又出任淮南节度使,去稳住江淮。
可惜李辅国掌权后,高适便失势了,很快就坐了冷板凳,被李辅国一脚提到眉州,出任通义县县令。
一直熬到李邺登基,李岱成为太上皇,高适凭借他和李岱深厚的交情,命运开始扭转了。
高适得到天子的召见,他心中也很惭愧,李邺是他的老上司,如果他一直跟随,现在他至少也是吏部尚书,甚至是左右相国。
但已经没有后悔药了,不知道天子为何事召见他。
这时,韦皋走上来低声道:“高使君请随我来!”
高适起身跟随韦皋走进了御书房,天子李邺正笑眯眯看着他。
高适连忙躬身行礼,“微臣高适参见陛下!”
“高使君,多年未见了,请坐!”
上一次见面还是江宁,李邺去江南卖玉件和官窑瓷器换钱,见了时任淮南节度使的高适一面。
高适坐下,李邺笑问道:“高使君现在身体如何?”
“回禀陛下,微臣还比较健朗!”
高适看起来很瘦,但精神不错,气色也很好。
李邺沉吟一下道:“请高使君来,是有一个新事业想交给高使君!”
高适连忙躬身道:“请陛下吩咐,微臣一定竭心尽力为陛下效力!”
第1419章 办报初构
这时,右相韦见素和新任礼部尚书王缙也匆匆赶来了,李邺给他们赐了坐。
两人和高适打了招呼,便坐在一旁不再说话,他们显然知道是什么事情,天子事先和他们谈过了。
李邺这才从御案取过一卷文书,韦皋连忙上前接过,交给高适。
高适接过文书慢慢展开,他愣住了,这份文书竟然是《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的报纸,但它是一份通报,将每天的朝廷动态,比如天子旨意、任免名单以及奏章等等编撰印刷出来,分发给都台的各地进奏院官员,进奏院官员又派人骑马送往各州。
《开元杂报》可以说是大唐盛世的象征,但没几年便停止了,一直就没有恢复过。
高适忽然明白了,天子是想让自己恢复《开元杂报》。
“陛下是想恢复《开元杂报》?”
李邺微微一笑,“也对,也不对!”
高适不敢说话,李邺又缓缓道:“朕不仅仅想恢复《开元杂报》,更是要超过它,不管是给官员们看,也要给天下百姓看,
高适一惊,这怎么能办到?
李邺又笑道:“当然给天下百姓看是远景,或许十年后才会出现,但现在恢复《嘉兴旬报》却是当务之急。”
高适松口气,看了一眼韦见素,韦见素笑着向他点点头,高适连忙表态道:“卑职愿为陛下分忧!”
李邺点点头,“你听朕慢慢说,你不要打断,朕先把一些想法告诉你。”
高适连忙点头,李邺沉吟一下道:“首先是这份报纸属于中书省,朕也会任命你出任谏议大夫官职,其次这是旬报,初定每次印刷一千份,朕希望内容要丰富一些,不仅有政论,还有文学,然后朕希望你多培养年轻的办报骨干,以后为各种报纸的发行创造条件。”
李邺说完,笑问道:“有什么想法?”
高适沉思片刻道:“陛下说的三点微臣都铭记于心,微臣只是在考虑印刷的问题。”
李邺笑了起来,“这个问题王尚书会帮你解决,另外,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不解,可以直接向韦相国提出来!”
李邺就是很明确地告诉了高适,韦相国是你的顶头上司。
韦见素起身笑道:“高使君跟我们走吧!我们去官房好好商讨一下具体办报的事情。”
李邺是天子,他只管方向,具体怎么做,那是下面的事情,做不好就换人。
办报是李邺早就想做的事情,在兰州金城他就在考虑了,当时是想让李白来办报,后面这个计划取消,并非是李白能力的问题,而是李邺发现它是一把双刃剑,伤人更伤己,简单说,如果当时朝廷跟他学会了办报,那么凭着朝廷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小小的河陇节度使肯定会在舆论战中被打得落花流水。
尤其朝廷动用舆论的力量狠批河陇军对巴蜀和关中的占领,很可能就不会有现在了。
所以在想通这一层后,李邺果断放弃了办报的想法,改成让李白去蜀中办学去了。
现在办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李邺和政事堂商议时,一致想到了恢复《开元杂报》,《开元杂报》不仅是大唐盛世的标志,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沟通朝廷和地方,让地方官府能更好的了解朝廷的动态,从而加大朝廷对地方官府的管控。
但李邺想把报纸办得更好,不仅官员们看,还要学生们也看,那就要加入文学内容。
一位有朝官经验,而且还要是名动天下的诗人,李邺首先想到了李白和杜甫,但李白稳重性不够,坐不住,杜甫为官经验不足,李邺随后又想到了王维,但王维身体不好,还是父亲李岱给李邺推荐了高适。
李邺当即下旨,封高适为左谏议大夫,主管《嘉兴旬报》的编撰发行。
礼部尚书王缙带着高适乘坐马车前往朝廷的印刷馆参观。
王缙和高适很熟悉,也是因为兄长王维的缘故。
马车内,王缙笑道:“本来我是想争取把报纸放在礼部,可惜最终没有成功,颇为遗憾!”
高适也笑道:“我也觉得报纸由礼部来承办似乎更合适,为什么会没有成功呢?”
王缙苦笑一声,“当时裴尚书对办报兴趣不大,我向他提几次,他只是询问了一下韦相国,韦相国说天子还在考虑,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然后前几天我又主动向天子申请,天子答复我,他并不是想办《嘉兴旬报》,天子希望由一个独立的官署来负责。”
高适一怔,连忙问道:“天子并不想办《嘉兴旬报》,这话是什么意思?”
王缙淡淡道:“天子已经给了说了三个原则,第三个原则就是这个意思,你还记得吗?“
高适想了想道:“培养骨干,办很多报纸?”
王缙点点头道:“《嘉兴旬报》其实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只是一个试验,天子给我说过,他想办好几份报纸,每天都有新报纸,给文人看的报纸,给官员们看的报纸,给普通百姓看的报纸等等,所以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官署来做,放在礼部下面不妥。”
高适沉吟一下问道:“天子有没有说过让私人来办报?”
王缙摇摇头,“目前应该没有这个想法,以后会不会有不知道,因为这涉及到舆论,不过大唐总得来说比较宽容,只要划下几条红线,比如不准攻击天子等等,我个人觉得,将来可能会放开民间办报。”
高适长叹一声,“每天发行报纸,刻板子怎么来得及?”
王缙神秘一笑,“这就是我带你去看印刷馆的缘故,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他们来的印刷作坊就叫长安印刷馆,是一家官办印刷工坊,位于城西颁政坊内,长安的官办印刷馆有好几家,但今天这家是最大的一座,占地五亩的大型作坊。
目前的印刷还是以雕版为主,像文学著作、四书五经、佛经,以及考试试卷,不需要排版,内容不会改变,一下子印刷几十万份,雕版印刷当然非常合适。
但像报纸就不一样了,每天内容不同,每天都要排版,如果再用雕版印刷就不合适了,首先成本就受不了,一套板子上百贯钱,用一天就扔了,谁受得了?
所以真正的报纸一定是在活字印刷的基础上才能出现。
但活字印刷又永远替代不了雕版印刷,就说一套《三字经》,还有佛经,内容上千年不变,当然是刻一套板子,能用几十年上百年,又方便保存,当然比活字印刷更实用。
两人走进印刷馆,看见工人们在刷油墨,覆纸印刷,每一张桌前都十分忙碌。
他们一直走到后院,这里是刻板处了,管事打开门,里面坐着数十名雕刻工匠,每个都在聚精会神地雕刻木板。
管事带着他们来到隔壁小房间内,他指着桌上的印刷雕版道:“两位大人要看的,就是这个了!”
第1420章 抵达交州
高适走上前,才看清了桌上的雕版,竟然不是一个完整的雕版,而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木字拼接而成。
“这是.”高适很惊讶,他从未见过这种一个个单独的字。
“这就是活字!”
管事上前取了一个,递给高适,高适接过细看,活字很小,但做得异常精致,看得出仔细打磨过。
他忽然明白了,对王缙道:“需要的时候,临时拼成内容,对吧?”
王缙点点头,“这就是为报纸使用的,每天都要排版,就不用重新雕刻板子了。”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