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859章

作者:高月

  乌苏可汗咬牙道:“大哥,和唐军决一死战吧!赢了咱们保住家园,输了,咱们向北撤退。”

  阿鲁敦也道:“可汗,这样拖下去,我们士气都没有了。”

  哈尔德点点头,“可以组织一批人先向北撤退,作为开拓先锋,寻找定居点,把各项准备都做好了,避免仓促撤退,然后大军南下,和唐军决一死战。”

  哈尔德考虑得周全,乌苏可汗也深为赞同.

  室韦人开始行动了,所有室韦人都被要求打包做好迁徙的准备。

  但没有人知道他们会向哪里迁徙,尽管没有明说,所有人家都自觉地收拾东西。

  唐军斥候也发现了室韦人的异动,立刻南下向主帅汇报。

  马璘也刚刚得到拔野古可汗派人送来的消息,他们俘获一个准备西迁的室韦小部落,这立刻让唐军生出警惕,这是一个撤退信号,室韦部有迁徙的计划了。

  大帐内,众将站在沙盘前商议下一步的行动,马璘对魏丰之前的判断极为推崇,他问道:“魏长史怎么看?”

  魏丰微微笑道:“打不过就跑,很正常,关键是往哪里跑,这支西迁小部落应该是试探,说实话,室韦向西面逃我觉得不现实,草原早就被占满了,哪里还有牧场给他们,更重要是室韦人和铁勒人不同种、不同源,草原更容不下他们,如果他们真的想强行向草原迁徙,必然会遭到拔野古、仆骨、回纥、思结等部落的联合围剿,最后便是被瓜分的结局,所以我从来不认为室韦会向西撤离,他们也不傻,应该心里有数。”

  张典沉吟一下道:“如果不向西撤退,那就是向北或者向东撤退了。”

  魏丰捋须道:“向东是我们的渤海府,那是大唐的地界,他们绝不会去,最后只有一个选择。”

  众将异口同声道:“向北!”

  “一点没错,我相信室韦一定是想向北撤退!”

  马璘心中不免有些焦急了,他想了想道:“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出动出击,不能再等下去,大家以为如何?”

  张典和余长阳都支持马璘出动出击的决定,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魏丰,他是军师,他有否决权。

  魏丰沉思良久道:“我相信没有谁愿意放弃自己的家乡,室韦人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北迁,如果我们北上,很有可能会和他们军队遭遇,击败他们我不担心,但我考虑的是歼灭敌军,所以需要一支军队先绕道敌军北面,切断他们的退路,这支军队人手不能少于三万,否则会有漏网。”

  “长史认为对方会有多少军队?”马璘问道。

  “最多五六万吧!毕竟之前已经被歼灭三万了,他们没有多少人口,这还包括俱罗勃部的一万军队。”

  马璘当即作出决定,留一万人守柳城老巢,他和余长阳率领六万大军北上正面迎战,张典率四万大军负责拦截敌军退路,又命大将王昭率一万军队直接北上偷袭敌军老巢,四支军队各司其职。

  马璘和余长阳率领六万大军北上,与此同时,六万室韦部联军也正好南下。

  双方在俱伦湖以北遭遇了。

  这几天天空阴沉,乌云笼罩,一场关乎室韦人命运的决战也在俱伦湖以北的草场上缓缓拉开了序幕。

  出乎唐军意料,室韦军竟然扎下大营,周围布下营栅,并削了大量的木刺,插满大营周围三百步内。

  室韦人的布局让唐军一头雾水,难道室韦人想用防御来削弱自己?

  事实上,室韦军驻营也是迫不得已,大室韦可汗哈尔德在这个关键时刻病倒了。

  室韦军只能选择守势,等可汗病情好转后再和唐军决战。

  但唐军却没有耐心等他们可汗的病好,当天晚上,唐军便投入了夜战。

  ‘咚!咚!咚!咚!’激昂的鼓声在黑夜中敲响,一万军队护卫着一千辆牛车缓缓向室韦军大营靠近,每一辆牛车上都有一具一窝蜂发射器,同时配备了五箱火药箭。

  一千辆牛车迅速在三百八十步外排列好了大阵,这个距离既躲开了地上的木刺,同时也是对方弓弩达不到的射距。

  一窝蜂发射器用生铁打造,制作成本比较昂贵,唐军火器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耗时一年,才制造出一千具一窝蜂发射器,由四千名士兵负责操纵,用于定位对射,有极大的杀伤力。

  它有点像多管火箭炮,一具发射器有八十一管,点燃后由火药推进,可同时发射八十一支弩箭射程,约六百步。

  火药是绑在每只箭上,有一根总线,点燃总线后,八十一支火箭的火绳都会被点燃。

  这些都比较简单,它的亮点是采用模块化设计,箭箱都是现成的,只需要现场更换,直接把它们装进发射器内扣紧,非常简便。

  四千士兵排列在牛车前,四人操纵一具发射器,他们将箭箱放入发射器内,扣上铁门,只有总线火绳露出外面。

  一千具发射器瞄准了远处被火把照得通明的营栅。

  在发射器后面是三万唐军骑兵,唐军已经开辟了八条通道,拔掉敌军安插的木刺,并在两侧洒上火油,只要点燃火油,地面上就会出现八条通道。

  这时,室韦军大营已经发现唐军的企图,立刻万箭齐发,天空变得更加黑暗,铺天盖地的箭矢射向唐军,但不管是百步射距的弓箭,还是一百五十步射距的弩箭,都无法伤到三百八十步外的唐军。

  “发射!”

  随着余长阳一声令下,顿时响起了急促的梆子声,一片火光闪烁,八万一千支火药箭俨如暴风骤雨般从四面八方射向敌军大营。

  箭矢如雨点落下,纷纷射中了营栅内敌军的胸膛或者头颅,血光绽开,很快,第二轮八万一千支又如暴雨射至,敌营内响起无数惨叫声。

  西室韦可汗乌苏就站在营栅后,一支火箭从他身边射过,射中了他的战马,战马惨嘶倒地,将他重重摔在地上,十几名亲兵一拥而上,抬起他便沿着营栅向后面奔去。

  唐军的火药箭阵威力不如箭雷,但它数量极大,五轮就是四十万支箭射出,它更多显示的是强大的国力。

  本来是对付敌军冲锋,但敌军居然采取了防御守势。

  马璘便下令投入使用,测试它的威力。

  黑暗中,一轮又一轮的火药箭从四面八方射进了敌军大营,也不知道敌军的伤亡情况。

  待四十万支火药箭全部射完,大营内一片寂静。

第1451章 灭亡室韦

  一万唐军骑兵在营栅外奔驰,箭如疾雨,他们张弓搭箭,将一万支箭雷密集地射向营栅内的敌军,之前强大的火药箭雨完全摧毁了敌军的防御,在两百步内看到不一个敌军士兵的影子,只有堆得满地的尸体。

  所有的室韦军士兵都躲在大营中央,数万人挤成一团,惊恐万分地看着一颗颗箭雷在远处爆炸,火光迸射,声如惊雷。

  也辛苦他们埋下的木刺,使唐军无法靠营栅太近,箭雷只刚射进大营,无法杀伤大营中央的室韦士兵。

  但尽管没有被杀伤,但这种新式火器还是给每个室韦士兵内心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带来前所未有的恐惧。

  剧烈的爆炸声响起一片,整个大营被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淹没了。

  爆炸声稍停,唐军士兵便从开辟的八条道路冲了上去。

  无数唐兵士兵将绳索套上了木栅,数百名骑兵奔上,一起拉动绳索,在一片呐喊声中,数十丈的一片片营栅轰然倒塌。

  五千精锐的唐军骑兵在虎贲郎将杨毅的率领下率先杀进了室韦军的大营,一万骑兵也跟着杀了进去。

  大营内喊杀震天,一万五千唐军骑兵像一把把极为锐利的战刀,在敌军大营肆无忌惮突杀奔驰,躲在大营中间近四万室韦士兵早已被唐军的火药箭和箭雷吓破了胆子。

  他们无心恋战,四散奔逃,北大营门已被打开,营栅也被推倒,惊恐的室韦骑兵和步兵汹涌逃出,大群大群向黑暗中奔逃,很多室韦骑兵踩中了自己埋的木刺,木刺立刻刺穿了马蹄,战马惨嘶倒地。

  也有步兵室韦士兵被木刺刺穿了脚背,痛苦地倒在地上。

  唐军骑兵在大营内所向披靡,中间的几百顶大帐被点燃,火势迅猛蔓延。

  这时,马璘率领三万骑兵绕国了室韦军大营,俨如八月半涨起的潮水,浩荡奔腾地向逃亡室韦大军席卷而去。

  ……….

  黑夜中,室韦大军被追杀得极惨,哈尔德被唐军追杀乱刀砍死,遍地尸体,鲜血染红了草原,大室韦和俱罗勃的军队先后全军覆灭。

  最后只剩下西室韦的一万多骑兵在可汗乌苏率领下拼死逃命,后面唐军穷追不舍。

  次日上午,北面忽然出现一支庞大的唐军,足足有四万人,他们分布在长达二十余里的草原上,拦截北逃的室韦骑兵。

  “呜——”

  号角吹响,这是唐军发现了北逃的室韦败兵,唐军开始迅速聚集,向一个大口袋,向室韦败兵包围杀去。

  后面的三万追兵也赶到了,七万唐军骑兵将一万多室韦骑兵团团包围。

  马璘下达了杀绝令,“不接受投降,全部杀绝!”

  阿鲁敦大喊一声,“我们和唐军拼了!”

  一万余人齐声大喊,向唐军杀去。

  …………

  这一战一直打到下午,最后的一万三千室韦军全部阵亡。

  至此,前后八万室韦大军和一万俱罗勃的军队全军覆灭,唐军没有留战俘,全部杀死。

  唐军随时留下一万人收拾了战场,马璘和张典率领十万大军继续向北杀去。

  虎贲郎将王昭率一万唐军已经和室韦留守的一万军队激战,在强大的火器攻击之下,一万留守军也全部阵亡。

  唐军切断了室韦人北退之路。

  数十万室韦人处于一片混乱,十万唐军杀来了,数十万室韦人逃跑无门,全部成为唐军的俘虏。

  两千多名室韦贵族男子被唐军挑出来押走,名义上押往长安,实际上全部葬身海底,成为一起海难事故的牺牲者。

  在一顶大帐内,三百多名室韦老人席地而坐,他们是从各个部落挑出来的老人,基本上都在五十岁左右,在室韦部,他们就是老人了。

  马璘高声道:“我是唐军主帅,请大家不要害怕,唐军从来不会杀普通百姓,也不会欺凌妇女,你们的微薄财产,唐军也不会抢走。

  大唐皇帝陛下只是希望你们能成为大唐普通百姓,相信你们也看到了,渤海国人,黑水靺鞨人,他们都和你们一样,也是普通百姓,他们生活安宁,丰衣足食,以后他们的生活也是你们的生活。”

  一名老者举手,用不太熟练的汉语怯怯问道:“难道我们也要种地?”

  “当然,大唐百姓当然要种地!”

  所有人脸色有点不太好了,他们渔猎民族,准确说是渔猎游牧民族,捕鱼、打猎、放牧,他们个个都是行家里手,让他们种地,他们怎么可能丰衣足食。

  大帐内一片窃窃议论声,马璘脸一沉,厉声喝道:“室韦已经灭亡了,想活下去,就只能做大唐子民,如果不想活,黑龙水就在南面,想跳江而死,唐军绝不会挽留!”

  大帐内鸦雀无声,马璘又缓缓道:“我该说的都说完了,你们回去转告给所有人,明天一早出发南下,大唐会好好安置你们!”

  ………..

  次日天刚亮,数十万室韦百姓浩浩荡荡南下了,他们都已打包收拾好,赶着大车就出发了。

  实际上还有五千室韦军队为北上先锋,寻找可以作为新家的土地,这支军队被唐军忽略了。

  不久,这支军队得知室韦覆灭的消息,便一路向西奔逃,他们在第二年抵达可萨国,便留在了可萨国,世代成为可萨国的雇佣军。

  三百年后,正是这支室韦雇佣军灭亡了可萨国。

  长安,李邺和政事堂在讨论如何安置室韦百姓。

  吏部尚书刘晏和户部尚书萧华都建议将室韦百姓直接安置在辽东。

  萧华对天子道:“陛下,室韦百姓不是傻子,他们和我们百姓一样,也是希望能生活安宁,希望丰衣足食,之前他们遭到贵族的残酷剥削,生活艰难,现在唐军给了他们新的生活,没有了贵族的剥削,也能吃饱饭,穿上暖和的衣服,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至于种田还是放牧,又有什么关系?

  至于自己是大唐人还是室韦人,对普通百姓而言根本不是问题,陛下,把他们放在辽东,是明智之举!”

  刘晏也起身对天子李邺行礼道:“微臣理解陛下的担心,不把室韦百姓分开,将来他们会成为中原动荡的隐患,但微臣认为,室韦人和新罗人不一样,室韦人还比较落后,处于一种莽荒状态,没有历史记录,他们并没有家国的思想,让他们农耕,改变生活习惯,改变语言和服装,改籍为汉民,让孩子读书受教育,培养大唐认同感,微臣相信,两代人之后,他们就是正常的汉人了。

  但新罗人已经进入世俗状态,有了家国认同,有了历史,再要他们改变民族认同,那就太难了,所以必须要把他们打散分居各地,逼他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改变认同,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改造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