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858章

作者:高月

  长安,两条令人不安的消息震惊了朝野。

  一条消息是庆州和原州的党项人造反,另一条消息是生活在金山南部的处月部有造反迹象。

  党项人最早是生活在河湟的西羌人,由隋文帝和武则天分两次把他们迁徙到了关内地区,原州、庆州、夏州、银州和盐州一带,和当地的汉人混居在一起,其中,七成的党项人都集中在原州和庆州。

  安禄山攻下长安后,大军又继续攻打临时朝廷所在的朔方,唐军也全力应战,庆州和原州就成了两军交战的战场,大量汉人要么死去,要么逃亡,躲在深山里的党项人反而安然无恙。

  由于李邺偷袭长安得手,安禄山大军火速南撤,战争噶然而止,临时朝廷和军队也仓促南下汉中,党项人趁机占据了汉人遗留下来的空地,这是党项人得到迅速发展的一次机会。

  在河陇军拿到关内道后,庆州和原州一直是作为畜牧业的基地,唐朝时期的关内道降水还是比较多,气候温暖,庆州和原州有大片牧场,朝廷便将几百万只羊放在原州和庆州,一部分党项人就成了专业的放牧人,通过放牧而获得报酬。

  但任何事情时间久了一定会产生矛盾,这也是由于当事双方认知不同造成的,矛盾处理得好,大家互谅互让,矛盾解决。

  但如果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双方矛盾激化,最后一地鸡毛。

  党项人放牧就属于后者,矛盾来自于羊羔,几百万只羊属于朝廷所有,产权清晰,党项人也认可。

  母羊产下了羊羔,朝廷认为羊羔还是朝廷财产,不容质疑,但党项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羊羔有一半是属于他们。

  双方也不止一次谈判过,但朝廷最多只能给一成的羊羔作为党项人照顾母羊的报酬,

  而党项人的特别认死理,他们认定的事情就绝不会让步,没有什么妥协的说法,他们一定坚持要一半的羊羔,双方也就没有了谈判的空间。

  谈判僵持住了,但母羊还在继续生羊羔,羊羔也慢慢长大,刚开始大家还能咬牙忍住,但随着那些产权不明晰的羊只越来越多,积累的数量超过了五十万只后,矛盾终于爆发了。

  党项人先下手为强,他们早在山中建立了二十多座城堡,把五十万只羊分别赶进了二十余座城堡中。

  牧监的官员立刻发现了羊群数量不对,他们很快就查到了真相,监管官员一边和党项人交涉,一边向原州的驻军请求支援。

  当一千名唐军士兵攻破了第一座城堡后,矛盾激化了,原州的党项人首领拓跋朝光宣布不再接受唐朝统治,紧接着庆州的党项首领拓跋乞梅也跟着宣布不接受唐朝统治。

  两州党项人杀死了二十三名牧监,击溃了原州兵马使的两千唐军,并公开斩杀了原州兵马使段宏伟。

  党项同时还强占了朝廷数百万只羊,他们集结数万军队,占领了原州、庆州、盐州、夏州、银州,严重威胁到了盛产石油的延州和盛产粮食的灵州。

  消息传到长安,立刻震动了朝野,这可是在家门口的叛乱,党项人距离关中只有数百里。

  李邺也十分恼怒,他恼怒不是党项人叛乱,他知道党项人迟早会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他还特地驻军监视党项人,结果党项人造反了,李邺才发现自己竟然一无所知。

  政事堂内,李邺重重用手指关节敲打着桌子,“耻辱啊!简直是奇耻大辱,在我们的报告中,党项还是原始松散的一个个家庭,温顺低调,与世无争,最多是为一点羊和我们有矛盾,可现在呢!他们居然有数万人的军队,居然有了党项王,他们兵器从哪里来?他们军队怎么组织?他们居然有政权,而我们却一无所知!”

  枢密使郭子仪劝道:“陛下请息怒,微臣或许能解释一些情况!”

  李邺忍住怒气道:“枢密使请说!”

  郭子仪不慌不忙道:“陛下,党项从来就不是温良的民族,他们好勇斗狠,一共有五大部落,因为我们和党项人之间只是一种雇佣关系,雇佣少部分党项人给我们牧羊,所以我们对党项人的了解就来源于这些给我们放羊的党项人。

  他们给我们做事,对我们表现出温良低调的一面,另外,我们是和独户党项人签约,他们也表现出一个个独立的家庭,我们就不知道他们其实还有部落,自然也更不会了解他们部落内的情况。”

  郭子仪的解释比较有道理,李邺的怒火稍微平息一点,但他还是不满,郭子仪只解释了一部分,牧监对党项人的了解是这样,但驻军呢?原州驻军就是为了全面监视党项人。

  这时,郭子仪又继续道:“微臣怀疑原州兵马使段宏伟极可能被党项收买了,微臣今天特地翻了他从前的报告,基本上都在说党项人的好话,说党项人怎么怎么感激朝廷给他们生存之地,怎么怎么忠诚于朝廷,所有的五份报告都是一样的内容,从来就没有提醒过朝廷,党项人有一天会造反。”

  李邺点点头,这还差不多,他沉吟一下道:“段宏伟已经被党项人杀了,这也是他的报应,现在朕想知道,党项人有多少军队,他们的兵器和装备从哪里来?枢密使知道吗?”

  郭子仪想了想道:“党项人总人数在三十万人到四十万人之间,那他们的兵力大概五六万人,至于他们的兵器来源,应该是当年唐军和安禄山叛军在原州和庆州激战时遗留下来,当时没有来得及清扫战场,这些遗留的兵器和盔甲就落在了党项人手中,他们重新进行修复后,藏兵器于民,这也是游牧人的习惯,他们平时为牧民,战时就是士兵。”

  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韦见素缓缓道:“陛下,当年先帝在朔方登基,党项五大部落首领都去朝觐祝贺,他们也是唯一去祝贺的民族,让天子很感动,就给了他们很高的自治权,只是名义上属于大唐,实际上就让他们独立了,五大首领被封为可汗。

  这就是为什么朝廷中没有党项人信息的缘故,陛下摄政两年,登基两年,这四年中一直在外围作战,反而没有关注长安周边,党项人就成了灯下黑,当然,朝廷也把党项人忽略了,总觉得他们就和河西、陇右的羌人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两者区别很大。”

  户部侍郎萧华也道:“微臣今天也翻阅了党项人的记录,只记录了他们五个部落的名称,还是十年前的记录,但河西羌人就不一样,每户羌民的资料朝廷都有,这就是典型的双重归宿,既属于部落,同时也是大唐子民。”

  这时,兵部尚书白孝德道问:“陛下,金山处月听说也有造反迹象,这又是怎么回事?”

  李邺缓缓道:“处月部就是之前的金山部,生活在金山和折罗漫山之间,原本是十几个小部落,其中朱邪部强大起来,把金山部都统一了,改名为处月部,又叫沙陀部,原来金山以南是属于庭州和伊州,由北庭都督府管辖,属于大唐的实控领土,他们的造反就是想把这片土地由大唐实控领土变成羁绊州,这个不急,只是一个称呼而已,等收拾了党项人,再收拾他们也不迟,况且朕早就想灭葛逻禄了,把金山部和葛逻禄一起打包解决。”

第1449章 兵分三路

  御书房内,李邺注视着沙盘上的庆州和原州。

  另一边站着韦见素和郭子仪。

  李邺沉思良久问道:“枢密使觉得朕派谁去剿灭党项比较好?”

  郭子仪早已胸有成竹,不慌不忙道:“出征党项,非李晟不可!”

  李邺点点头,他想到的也是李晟。

  这时,韦见素问道:“陛下打算怎么处置党项人?”

  李邺叹口气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当年南匈奴内附,东汉对他们过于仁慈,留下了隐患,后来曹操将南匈奴又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别安置在关内、河东和河北等地,以其贵族为帅,这就是五胡乱华的根子.

  此时的党项和五胡何其相似,我们强大的时候可以藐视这些异族,可当我们未来不幸衰弱,这些异族又会给我们的子孙带来什么?

  韦相国,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局啊!”

  韦见素深为动容,捋须道:“陛下说得对,微臣完全支持灭党项!”

  下午,李邺接见了大将军李晟。

  李邺在平南诏的战争中表现得极为突出,给李邺创造了一个制衡小国的典范,灭而不亡。

  有些小国不能灭亡,比如南诏,南诏以及南部的各个小民族多如牛毛,十分复杂,朝廷可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管他们。

  留下南诏这个代理人,由它去管理,省了朝廷很多麻烦,石国也是一样,它是粟特九国之一,假如彻底灭了他,就会将其他粟特八国彻底推给大食,唐朝就无法在河中地区立足了,所以南诏模式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以驻军控制石国,分享其资源,同时又不干涉石国内政,还用联姻来安抚石国。

  这都是南诏模式打下的基础,也是这个缘故,李邺很看重李晟。

  “微臣参见陛下!”李晟躬身行礼。

  李晟现在出任右卫大将军,校检兵部尚书,他这个职务就是一个闲职,如果天子想起你,用你,你就可以立刻上马出征,如果天子想不起你,或者不想用你,你就只能闲一辈子了。

  比如左卫大将军高秀岩,李邺就不会再用他了,他已经六十多岁,年事已高,所以李邺封他为左卫大将军、代国公,就是让他安享晚年。

  但李晟可不一样,他才四十岁出头,正年富力强。

  李晟虽然出征南诏获得成功,但他毕竟之前站错了队,他还是比较忐忑。

  这次天子决定用他出征党项,他也格外激动。

  李邺指着沙盘上原庆等州道:“党项叛乱之事,将军知道了吧!”

  “卑职昨天看了唐朝旬刊,已经知道了。”

  李邺用木杆指着延州道:“现在党项围攻延州,该怎么解救?”

  李晟沉思片刻道:“陛下,微臣认为党项真正想攻的不是延州,而是灵州!”

  “何以见得?”

  “陛下,党项和别的游牧民族不一样,他是半牧半农,他们人口已经到了五十万的关键点,如果能突破五十万人,那就会很快向一百万挺进,作为党项的贵族,他们肯定希望人口尽快突破,但想突破五十万,必须有充足的粮食保证,在庆州和原州附近,最大产粮重地就是河套了,一旦占领灵州河套,党项就有独立建国的诉求了。”

  不得不说,李晟的推断还是很有说服力,历史上,党项就是在控制灵州河套后,正式建立了西夏国,一直是宋朝的附骨之疽。

  “你们认为他们是佯攻延州?”

  “也不是,微臣认为他们还是想掠夺延州的火油,但不要延州的土地,微臣看旬刊,旬刊上说党项攻打延州已经几天,到现在陛下还没有得到延州失守的消息,说明他们是围而不攻,诱引我们主力去救延州,给灵州那边争取时间,一旦我们主力将达延州,他们就会立刻下手抢夺火油,然后迅速撤退。”

  李邺点点头,“如果朕给你五万军队,你会怎么对付党项?”

  “回禀陛下,如果给微臣五万军队,微臣会要长安的三万军队和云州的两万军队,长安的三万军队磨磨蹭蹭北上,云州的两万骑兵一分为二,一支火速去支援灵州,另一支则疾速支援延州。”

  李邺满意地点点头,“如卿所愿!”

  李邺当即任命李晟为御史大夫、关内防御使,率三万军队去救援延州。

  同时紧急发鹰信给云州都督张光晟,命他的两万军队分兵两路,一路火速去救援灵州,另一路赶去延州阻击党项人对火油的掠夺。

  鹰信很快,张光晟在黄昏时分接到了鹰信,他连夜出兵,命令大将卢雁率领一万骑兵赶赴灵州,他自己亲自率领一万军奔赴延州。

  与此同时,李邺的另一份鹰信也到了太原,命令太原三城防御使辛京旻率五千军队火速北上,暂时接管云州防务。

  就在李邺调兵遣将准备对党项动手的同时。

  辽西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在一片辽阔的草原上,一支迁徙队伍正缓缓向西而行。

  这是一个西室韦的小部落,只有千余人口,一千多辆大车满载着帐篷和其他家具以及各种日用品,女人和孩子都坐在大车上,男人则骑着马,车队两边跟随大群牛羊。

  队伍浩浩荡荡向东而行。

  自从室韦三万军队被全歼,亲室韦的拔野古小可汗被消灭了,室韦贵族们也终于感觉到了危机到来。

  他们终于开始考虑后路,这一个小部落就是他们的迁徙试探。

  迁徙队伍不能走俱罗勃部的地盘,这是俱罗勃部出兵的条件之一,如果室韦的迁徙队伍进入他们的牧场,他们将立刻撤军。

  室韦部不想丢掉这唯一的盟友,他们只能沿着鄂嫩河的南岸迁徙,鄂嫩河是俱罗勃部和拔野古部的分界线,实际上他们就沿着两个部落的边界而行,在拔野古的这一边。

  队伍已经走了四天,他们很紧张,一旦他们被拔野古部俘虏,很可能就会成为奴户。

  奴户其实和拔野古部最底层的牧民差不多,只不过交给贵族的税要多一些,当然,还是歧视。

  但如果他们投降唐朝,变化只是名称,室韦人的称呼就没有了,他们就会成为大唐子民,户籍为辽西,几代人后,就会成为汉人了、

  现在朝廷也不准备把他们往内地迁徙,而是把他们留在辽东种田,把他们从游牧民族改造为农耕民族,一步步汉化。

  这支西迁的试验部落是不幸的,下午时分,一支数千人的拔野古骑兵杀来,将千余辆大车团团包围,面对骑兵凶神恶煞的大喊,男子不敢抵抗,纷纷跪在地上,女子则抱着孩子在大车内哭泣。

  草原各部的贵族对人口还是比较欢迎的,这意味他们会得到更多的税羊。

  拔野古骑兵搜走了他们所有兵器,便命令队伍转道向南,前往拔野古的王地,他们的命运将由达达可汗决定。

  一般是平均分给八个部落,成为拔野古部的奴户。

第1450章 俱伦湖畔

  迁徙的队伍后面还远远跟着几名室韦骑兵,当迁徙部落被拔野古军队俘虏后,几名室韦骑兵立刻掉头赶回去报告。

  数天后,在黑水河畔北部的一顶巨大的王帐内,大室韦可汗哈尔德面色凝重,士兵的汇报让他意识到,他们已经无法向西迁徙了,拔野古部封锁了他们西去通道。

  西室韦可汗乌苏的兄弟阿鲁敦道:“可汗,如果我们给足俱罗勃部利益,从他们境内借道西去呢?”

  哈尔德摇摇头,“俱罗勃部西面是烛龙山,延绵几千里,根本无路可走,只能沿着大山南下,要么进入拔野古的地盘,要么进入仆骨部的地盘,一个比一个狠,哪个会饶过我们?”

  阿鲁敦还想再说什么,可汗乌苏摆手止住了兄弟,“不要再想什么侥幸的事情了,草原早已瓜分,哪里还有我们的份,只有通过战争去争夺。”

  哈尔德也叹口气道:“西去是不可能了,要么向北,向东,其实向东也不可能,只有两条路,向南或者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