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政 第208章

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韩桓惠王还以为联军告吹了,差点没吓死,自己这么跳,如果联军不来,那韩国怕是就要没有了。

  急忙派人去询问,得到的消息差点没气死。

第312章 看出来了,真是来搞笑的

  楚军是对外攻伐意向不强,还没集结好。

  主要是这次打了,即便很顺利,楚国的直接得利也很少,各地封君实在没什么动力。

  而且许多人也并不想得罪秦国,这年头和秦国关系处的挺好的,没必要惹怒秦国啊。

  咱们在秦国眼皮底下,秦国随时可以顺流而下打咱们,现在不打咱们就已经不错了,还主动招惹秦国,实在不智啊。

  种种原因,一直磨磨唧唧的,再加上地域庞大,到现在还没全部集结。

  赵国倒是准备好了,但是走到中牟不动了,理由是不信任魏国,要楚国先到了,赵国再过来。

  毕竟你魏国去年都已经投秦国两次了,现在实在不值得让人信任。

  魏国则是国内一直在吵吵,主和派往死里阻止此次攻秦。

  先前求和,秦国同意了,协议也签了,秦军也停攻了,城池都扯皮小半年了,秦国也没翻脸。

  结果这是缓兵之计,以后谁还敢和魏国交朋友?而且这不是彻底毁了主和派的政治信誉吗?

  并且吕辽等主和派并不看好攻秦的结果,并不看好联军可以取的什么真切成果,与其激怒秦国,还不如先缓住秦国,从齐赵韩三国抢地恢复元气,逐渐壮大。

  反正自从丢了河东之地,现在面对秦国压力最大的已经是赵国韩国了。

  魏景湣王坚决主战,吕辽主和派坚决阻止,赵国看着都到现在了,你魏国朝堂竟然还在吵吵,换谁不怕,根本不敢先行进军。

  而楚考烈王倒是够坚决,也够强力,就是楚国的效率实在堪忧,并且赵国的动作也确实让楚考烈王也犹豫了。

  对啊,楚魏也有仇啊,而且新魏王去年和秦国谈和了两次,现在如果还是退缩了可如何是好?

  魏庸这个老狐狸,则是看准时机,秘密派人去收买楚赵大臣,请楚赵大臣提议一定要逼魏国再无退路,否则必为大患。

  建议逼魏王干掉主和派统领吕辽,吕辽一向亲秦,一向与秦国交好,也是由吕辽与秦国签订的和约,杀了吕辽,魏王就再无退路了,魏国也会吸引秦国更多的仇恨。

  而且吕辽更是在魏国位高权重,乃是魏安釐王的老臣,一向忠心耿耿,新魏王贸然杀之,于魏国臣心朝堂皆不利,可谓一举多得。

  这个建议深深打动了楚赵,反正乱的是你魏国,毁的是你魏国肱骨,乱的是你魏国朝堂,至于你魏国更弱,楚赵表示乐见其成。

  楚赵先后派使者,要求魏景湣王必须表露出反秦诚意,必须处死吕辽,魏景湣王也烦透了吕辽,已经被吕辽激怒的魏景湣王没有多想,也不愿多想,利落的处死了吕辽,连带为吕辽求情的大臣也杀了四五人。

  此事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现在魏景湣王感受不到,他只感觉终于没人在自己耳边絮叨了。

  确实,这一下再没主和派说话了。

  包括政见不同的忠臣也再没人说话了。

  魏景湣王悍然起兵十五万,赶赴荥阳。

  在看到魏景湣王这么蠢,赵国终于也放心跟进了。

  至于楚国,也终于集结好了。

  但是现在楚考烈王肠子都悔青了。

  干他娘哦!

  寡人这边十五万大军都集结好了,已经宣战了,队友也就位了,你告诉寡人,寡人的女儿生下了秦王的长子,秦王凤冠都赐予了!

  下一步大概率就要册封王后了!

  但是现在肯定是要一切都告吹了。

  楚考烈王后悔至极,若真是女儿为秦王后,未必不可以选择另一条路,那就是暂且稳住秦国,一同瓜分三晋,再之后再各凭本事。

  但是事已至此,还能怎么办?

  打碎了牙也要往肚里咽,楚考烈王后悔的觉都睡不着,好好的关系彻底毁了,未来也没了。

  如果自己的女儿做了王后,那长子就成了嫡长子,只要不夭折,外孙以后就是秦王,现在这算什么事?

  但是无论如何,事已至此,也只能让春申君带着大军上路了。

  至于燕国,眼见大势已成,也派雁春君为主将,燕丹为副将率领五万大军赶赴荥阳。

  这个数字是燕王喜精心计算的,其他联军即便不满,但是也能勉强接受。

  寡人本就是被逼的,前两年又是损失惨重,只有这点兵力了,寡人把太子和弟弟都派来了,还要寡人怎么样?

  诸国倒也不差一个燕国了,毕竟这次是真的都卖力了。

  楚国出兵十五万,魏国出兵十五万,赵国出兵十万,韩国出兵十万,就连魏国的小弟卫国都不知道从哪划拉出来了一万老弱病残,加上燕国五万。

  联军兵力足足达到了五十六万!

  有此百万大军,秦军肯定是不敢打的,肯定还是吐出关东之地,缩在函谷关不敢出来,此次攻秦,轻松至极。

  大军慢悠悠集结,又慢悠悠攻向大秦。

  看着这无边无沿的大军,庞煖却高兴不起来,反而极为焦虑。

  自己名为统帅,但是指挥不动啊,指挥不动,人再多有个屁用。

  春申君也是极为焦虑,他焦虑的和庞煖一样,他情况好一些,起码面子上大家是给他的,但是他也指挥不动诸国统帅。

  别的不说,保持这么多人不乱,联军内部稳定,普通士卒不斗起来,就已经是忙得春申君和庞煖焦头烂额。

  真以为谁都能领兵多多益善吗?

  而且这还是不同国家,彼此深仇的不同军队,即便是兵圣在世,战神再生,也带不好这六国五十六万人。

  现在他算是明白了,也不再羡慕信陵君了。

  怪不得上次联军说撤就撤,说散就散啊。

  现在算是明白了,这可真不是轻松活,功劳是大家的,背锅是主事的,利益是要共分的,风险是没人承担的,硬仗是没人要上的。

  自从大军集结,春申君和庞煖就已经彻底是没日没夜了。

  至于领军之人的心中鬼胎,那是真没办法,也没精力了,只希望人多力量大,秦军不敢迎战。

  而联军的目标,额,说实话,也是并不一致。

第313章 函谷天险

  六国【五国(四国)】联军并没有幻想灭秦的想法,他们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联军的战略目标很简单,就是打下秦国气焰,削弱秦国实力,令秦国短时间难以东进。

  这是最根本的战略目标,但是除此之外,其余目标都不太一样了。

  就像大家都还想再顺便抢一些土地城池,得一些好处。

  但是对此,只有三晋最热衷,因为抢到了,大概率也没其他人的事。

  对此楚国内心是矛盾的,削弱秦国可以,但是最好也别让三晋强起来。

  燕国则是内心强烈反对,尤其是赵国,万万不能让他再变强。

  即便三晋热衷,但是也都互相防备,都担心对方太强了,毕竟几家人也都是挨着的。

  尤其是赵魏也是血仇,恨不得狗脑子都打出来。

  一个目标都没办法坚决一致的联军,想要胜利,实在是.

  又一次证明了,自古以来,团结最难,可以团结最多人的,才会是最终的赢家。

  秦国这边则是完全不同了。

  蒙骜对于此战绝不敢掉以轻心,联军的所有动向,都是先放到蒙骜桌案,然后才到嬴政桌案的。

  嬴政的全力支持,充分放权令蒙骜无丝毫后顾之忧。

  联军人数虽众,但是蒙骜并不放在眼中,这次自己手中的力量太强了,怎么都必胜,主要是怎么才能尽力减少损失完成战略目的,并且尽可能消耗对方元气。

  看着联军慢悠悠的进军速度,蒙骜嗤笑一声,骄兵必败!

  人心不齐,士气骄纵,既然如此,不好好利用,岂不是太不尊重你们了。

  六国联军的进军虽是慢悠悠,却是比想象中还要轻松,一路上大小城池那是望风而降,基本没什么反抗。

  春申君和庞煖却是不敢放松,秦国哪是这么好欺负的?

  这一路进军本就不快,按理说秦军早该准备好了,但是却是望风而降,这肯定有问题啊!

  诸国将领皆是不敢轻敌骄纵,但是却挡不住底下士卒越发散漫骄纵。

  毕竟在普通士卒看来,六国联军这百万大军,任何敌军,哪怕是秦军,就是应该望风而降才对!

  秦军虽强也是人啊。

  咱们这么多人,一人一口唾沫也给秦军淹死了。

  这一路秦军的应对也证明了大家伙想的没错。

  这才对嘛,正常人谁看到这么多大军不投?

  投之前兵器粮草等军备还来得及带走,就已经证明秦军足够精锐了。

  真反抗才是傻子,那不找死吗?

  在诸国将领极力约束下,联军倒是也没做什么祸祸百姓的事。

  一则后勤压力巨大,不敢耽搁;二来城池官吏百姓也都配合,此次打的旗号又是秦国暴虐无道,为解救苍生而来,自然不好祸祸百姓。

  既然百姓老实,没必要给自己找事,非逼得人家玩命,何必呢。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此次攻秦,若是打下城池,那就是自己家的了,破坏太蠢了。

  若是最后不太理想,打不下来城池,得罪死秦国也没好处不是,以后秦国打过来也报复,那又何必。

  种种原因下,诸国将领也都是尽力约束百姓,而他们一路进军顺利,没打什么硬仗,没什么大的损失,自然也没激出什么戾气,百姓倒也没受太多折磨。

  这个时代城头变幻大王旗太快了,除非必要,否则还真没有祸祸百姓的习惯。

  当然,再怎么约束,许多百姓也难免被折腾的够呛,也难免有死伤损失,六国五十六万人,那是什么人都有,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乱世,战争,就是这么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