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政 第351章

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史记·正义》:德象天地曰帝。又上帝,天也。

  《易·鼎卦》:圣人亨,以享上帝。

  《书·舜典》:肆类于上帝。又五帝,神名。

  《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注:苍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

  《家语》:季康子问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谓之五帝。又星名。

  《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注:文耀钩云: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春秋合诚图云: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正义曰:太乙,天帝之别名也。又:大角者,天王帝廷。注:索隐曰:援神契云:大角为坐候。宋均云:坐,帝坐也。又:太微三光之廷,其内五星,五帝座。

  (注意,在商朝有这个字开始,帝如果作为身份出现,那就是死去的商王。商朝的最高统治者在生前被称为“王”,死后则被称为“帝”。这既是祖先崇拜,又是对神权的掌控,同之前的“皇”是有着殊途同归的政治意义,统治意义的。)

  (也就是说,在商周时期,如果用在统治者身上,帝就是升天(死去)的王的意思,因为祖先崇拜,所以帝原则上比王高一点。这也是后来秦齐分别称帝的原因。但是他们没敢称皇,因为原则上用作身份上,已经没有比皇更高的字了。皇比帝更高一点,他们没敢直接称皇。而且无论是皇或帝,往往都是后人追加的,活着的时候,最高统治者是王,更早之前比较特殊,是“后”,这个就不详细说了,和本章无关,有兴趣的直接搜索字意就行。)

  至于“皇帝”,嬴政统一神州,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这个看字形演变就知道,为了这个“始”,字形都变了)。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因为汉字里面已经没有比这两个字更高贵美好伟大的了,所以之后就再也没有变过。

  从字形演变以及使用可以看出,最高统治者是一直在提高自己的身份的,一直抬到了抬无可抬。

  皇帝这两个字如果解释本意的话,那就是:伟大、光明、高贵、美丽,道德无比高尚的最高统治者。

  这是俗世王权统治的最高最终体现。

  其他:

  1.陛下:“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

  “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

  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

  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

  “陛下”这一称呼《韩非子》已有之。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后来,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礼仪上不能有失尊卑。

  “陛下”这个称呼大概出现于战国时期,一开始是地位高贵的都可以用,也是秦始皇一统后才成为皇帝专用。

  2.上皇:“上皇”是太上皇帝(太上皇)的简称。

  华夏第一位太上皇帝是秦始皇追加他父亲异人(子楚)的。

  第一位活着的时候被封为太上皇帝的是汉高祖刘邦之父。

  3.音译:“皇帝”是帝国的领袖,近代以来汉语中对于中国以外的帝国元首虽然也有称“皇帝”,但很多常使用音译(如奥古斯都、哈里发、苏丹、沙皇等)。

  对应的英文单词是Emperor,作为与King(国王)的区分。

  其他国家诸多帝国元首的权力与华夏皇帝的权力差距绝大部分是极大的,是远远不如华夏皇帝的,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华夏的皇帝是没有教权神权制衡的,并且一直在加强皇权(只计算实权皇帝以及权力法理)。

  再说“天子”,天子自从有了这个说法就再也没有变过。

  因为意思很简单,就是上天之子的意思,是代表神权在人世间的最高体现。

  天子产生于中国农耕文化,古人用心辨识到天命:

  北斗指寅,大地回春,而顺从于天命耕种,而有了丰收;于是认天为父,听天命,天行健自强不息;认地为母,厚德载物,而有丰收。

  天子从道德上来说:

  所谓天德《易经.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所谓地德《易经.坤》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修德与立功,对人进行爵位分级。

  按照统治神权来说:

  《孟子》所讲天子是得天爵而有人爵的人。

  “天”说文解字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在古代,天就是最大的,这个不用解释。

  “天子”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

  西周时期,周王宣称自己是上天之子,即“天子”,是奉上天的旨意来统治人间。

  也就是这个称呼出现以后,华夏大地再也没有单独的神权教权存在的空间。

  人世间最高的统治者身兼王权神权一把抓。

  这世上再高也没有比天更高的了。

  “天子”就是君权天授的最高合法宣称。

  《正字通》谓: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天子)。

  (也有说法,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始于夏代,但是不合理,所记载的典籍都是周以后的,对先人追加的尊称更可能。从神权王权的演化来说,西周才有这个称呼才是合理的。)

  总结:自统治逻辑,家天下统治合法性来说,“皇帝”和“天子”是绝对密不可分的。

  一者代表最高王权,一者代表最高神权,名义上来说,甚至神权大于王权,因为家天下的统治者,他的统治合法性就是天子。

  人生于天地之间,天地就是父母,而天子就是上天派来统治、带领人的。

  所以王、甚至皇帝可以同时存在多个,但是天子,原则上来说,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

  只有这二者合一,才是人世间最大,法理上最无懈可击的最高统治者。

  现在许多神话仙侠,以及各类玄幻小说,越发贬低“天子”这一称呼,实际上自文化上来说,这是人所能拥有的最高称呼,也是最尊崇的称呼,自从被发明出来,就没变过。

  很多人说天子是天帝之子,天神之子,这固然有演变之道理,但是天子其含义一直是领先演变的。

  一直是最高的上天之子,这个上天是天道,天地,是非拟人化的神灵形象,绝不是拟人化的神之子。

  同样,现实世界,没有神,天也不会说话,天子说的话就是天想说的。

  这也是为什么天子可以代天封神,原则上行使的是神权,不是王权。

  从字意来说,天子已经是最高了,实际权力,相当于天道的化身。

  毕竟除了天子谁敢自称天子,那就是必须死一个的,还能喘气说话的,谁才是真的天子。

  大家都知道,只有还能说话的才能让凡人明白什么是上天的意思。

  关于华夏神权与王权的演变,这个就不细说了,大家只需要知道封建时代统治者的统治合法性宣称,一定是来自天授或者神授就对了。要不然你没法解释为什么天下就是你一个人的,所有人也都是你的子民。

  也只有伱是天子,这个法理上才说得通。因为人生于天地,自然要尊崇天地,你是上天之子,代表上天,所以你可以拥有天地的一切。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再误解“天子”这个称呼,只要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目前王权的最高称呼就是皇帝,神权的最高化身就是天子。

  天子,上天之子。

  甚至可以说是天道化身。

  还有就是天道。

  至于什么大道高于天道,这这个定义很离谱,甚至说莫名其妙。

  “大道”本身是一个哲学词汇,本意是指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人类愿景,简单直白说就是:“大的道德”,至于什么是大的道德,那就是人的定义了;如果指道路,那就是:“人类应该选择走的光明正确的道路”,所谓大道就是崇高的人道罢了。

  人是大不过天的。

  古代的定义,天地就是包含一切,天道就是一切的一切自然的发展。

  人生于天地,必然是包括其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切在天地面前都是平等的。

  “天道”的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世界必有其规则,是为天道。所谓天道,即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规则。

  华夏天道中华古老的天道,是华夏上下五千年文化核心名词。

  在中国古代儒学中天道常与人道相关联,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

  一些哲学家主张,天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天人互不干预。如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应“制天命而用之”。

  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应的,天象的变化是由人的善恶引起的,也是人间祸福的预兆。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天道是人类效法的对象。世界,必有其规则,是为天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人之身心,唯有感悟一途,此乃天道也。

  所谓天道,即是万物的规则,万物的道理,一切事物,全都是有一定规则的,而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能量守恒定律。

  天道就是天地大道。

  这个天与地不是只是说物质上的天空和大地,而是对一切的概括。一切的一切称之为天地,一切的运行规律称为天道。

  无论怎么看,天道就是最大的。

  还有什么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这话就很扯淡,完全没文化。

  先说天地之数,《易经·系辞传·上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天数地数,奇数偶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都是对立统一的意思。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五”,就是一三五七九这五个天数;“地数五”,就是二四六八十这五个地数。亦即十以内的五个奇数和五个偶数。

  五位相得,是一与二相得,三与四相得,五与六相得,七与八相得,九与十相得。

  各有合,是五个天数合在一起等于二十五,五个地数合在一起等于三十。二十五与三十相加,等于五十五,这就是“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周易》的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正是由五个天数与五个地数合成的“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的。

  “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六七八九这四个数,由六七八九的变化产生爻,由爻组成卦,所谓“成变化而行鬼神”即指此而言。

  从这一点就已经确定天道最大了。

  至于什么大道五十,大道之数压根没这说法。

  那叫大衍之数。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这段话是与上面“天一、地二、天三、地四……”那段紧挨着的,主要讲筮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重点要说的是“大衍之数”。

  传本《系辞传》在讲筮法这一部分有错简和漏字。关于错简,宋人程颐、朱熹和项安世等已经觉察并作了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