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关于漏字问题,长期以来不见有人论及。这大概是古代学者对先贤过于尊崇,不敢有疑所致。
因此,自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姚信、董遇,以至朱熹等主流易学大家,都把“大衍之数五十”作了非常错误的解释。
其实“大衍之数五十”,应为“大衍之数五十有五”,传本中漏掉了“有五”二字。
非常明显,上文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至“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一大段文字,均在说明五十五是怎么来的。
而下文突然不提“五十有五”,直言“五十”,这个“五十”从何说起?显然是没有依据的,也不符合上下文逻辑。
其实东汉郑玄就已经对大衍之数漏字问题作了批注修正。
《周易乾凿度》是西汉末纬书《易纬》中的一篇,又称《易纬乾凿度》,简称《乾凿度》。
以及《乾坤凿度》又称《易纬乾坤凿度》或《周易乾坤凿度》亦有记载。
郑玄对此批注时就已经对大衍之数漏字问题作了修正,这也是更为合理的。
但是无论怎么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天道最大,这个是绝对没错的。
从道理以及文化传承演变上来说,我找不到比天道更大的词。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说只能篡改大道定义的原因,因为除非再创造新的字和词并且赋予超越天道和宇宙的定义,否则就只能篡改某些语境下的存在的定义了。
而从原则上来说,很多玄幻、或神话、洪荒等小说里面,天道才是更符合某些大道的概念。
希望大家以后不要误会“天道”和“天子”这两个词了,现代网文给换个定义可以,但是必须符合道理,纯粹的口嗨就没意思了,为了大而大,反而是毁了文化的本意。
起码在脱离了具体小说、具体的情景、语境、以及存在的特别定义后,某些词语还是要回归他的本意,大套小还能解释,小套大可就倒反天罡了,令人无语,惹人发笑。
古时候因为文化的垄断和知识分子的稀少,以及话语权的掌控等原因,所有字词使用是非常讲究的,尤其是关于名号称呼,是重中之重,都不是随便用的。
即便是现代,所有官方发文的正式用词也都是严谨小心的。
唯名与器不可假手,就是这个道理。
文字千年乃至数千年演变至今,蕴含之文化实在源远流长,其中含义随着社会变更而变化自是应当,但是也要符合文字之意义与之渊源,否则本身也是对文化的遗忘,枉顾真意乱编总是不好的。
472.关于秦始皇的称呼
关于秦始皇的称呼
(QQ阅读的看不到作品相关,在此重新发一下)
致亲爱读者老爷们的话:
关于秦始皇的称呼,在此和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以上便是‘嬴’姓的来源。
‘嬴’是上古八大姓之一,是当时最尊贵的姓氏之一。上古八大姓如下:姜、姬、嬴、姒、妫、姑、妗、妊。
从字形构造也可以看出,当时是处于母系社会。
在母系社会是有姓无氏。
经历时代演变,尤其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后,在当时连姓都是只有嫡长子能继承。
比如周朝天下只有周天子能是姬姓,而其余的分封到各地的周王朝的宗亲们在这之后就不能继承这个姓,而是只能利用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一些别的特征来重新取名,这就是氏的由来之一。
同时一些国君为了赏赐臣子的功劳,也会赐姓(一般也都会有封地),这是氏的另一种由来。
比如商鞅就是如此,因为被封商地而被称为商鞅,尊称商君,可是人家却是叫卫鞅的。
‘氏’的由来往往是要么出身高贵,要么立下大功从而高贵,往往只有贵族有氏,平民是没有的(甚至姓都没有)。
氏本身就代表着荣耀和高贵。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男性就以氏为姓(因为代表着荣耀高贵)。
例如秦国王室(仅限男性):嬴姓,赵氏,名政。那么他对外的自我介绍一定是秦国赵氏、政。
关于始皇帝氏的考据如下:
同样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
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
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大家请看我重点分段的那几句。这就是赵氏的来源。
请再看《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秦始皇本纪》称秦始皇生于赵国邯郸,“及生,名,姓赵氏”,使人误认为其以出生地为氏。
据《秦本纪》可知,秦国公族为赵氏,始于造父,并非只有秦始皇一人以赵为氏,也并非因为生于赵国而姓赵。
因为生于赵国而姓赵是不可能的,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当时他父亲虽然在赵国是质子,但依旧是秦国王室这种高级贵族出身,是不可能草率用姓的。
同样因为是父系社会,所以女性地位降低了,是不能用氏的,只能用姓。
因为女性是要嫁出去的,所以父系的荣耀跟你没关系。
例如:如果是秦国王室的公主,那么她对外的介绍就是:秦国嬴姓名谁谁,某某之女。
总结下来:按照战国时的规矩就是男性‘氏+名’,女性‘姓+名’。
也就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废了六国的贵族(当然,他们的国家都被灭了,承载他们荣耀的土地都没了,自然氏也就没了),在这种情况下,姓氏逐渐统一,合为一体,不再分那么细致。
所以在本文的时间线,赵政刚出生,刚开场称呼主角‘赵政’才是正确的。
当然,到了现代叫嬴政、赵政都是正确的。因为已经姓氏合为一体了。
473.关于秦始皇称呼的补充说明
关于秦始皇称呼的补充说明
(QQ阅读的看不到作品相关,在此重新发一下)
亲爱的读者老爷们,关于秦始皇的氏在此重新做一下补充和声明。
首先还是姓的问题,‘嬴’姓肯定是没错的,出处如下:
《史记·秦本纪》记载: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以上便是‘嬴’姓的来源。
‘嬴’是上古八大姓之一,是当时最古老尊贵的姓氏之一。
上古八大姓如下:妊、姬、姜、姒、嬴、妘、媯、姚;
八大姓还有另一种说法:姞、姬、姜、姒、嬴、妘、媯、姚。
但是都有嬴是确定的。
首先确定一下当时的习俗,从八大姓的字形构造也可以看出,当时是处于母系社会。
在母系社会是有姓无氏。
经历时代演变,尤其是确立了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后,在当时连姓都是只有嫡长子能继承。
比如周朝天下只有周天子能是姬姓,而其余的分封到各地的周王朝的宗亲们在这之后就不能继承这个姓,而是只能利用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一些别的特征来重新取名,这就是氏的由来之一。
《左传·隐公·隐公八年》: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尚书正义·卷二·尧典》:“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谓建立有德以为公卿,因其所生之地而赐之以为其姓,令其收敛族亲,自为宗主。
《尚书正义·卷六·禹贡》: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谓有德之人生此地,以此地名赐之姓以显之。
同时一些国君为了赏赐臣子的功劳,也会赐姓或氏(一般也都会有封地),这是氏的另一种由来。
比如商鞅就是如此,因为被封商地而被称为商鞅,尊称商君,可是人家却是叫卫鞅的。
‘氏’的由来往往是要么出身高贵,要么立下大功从而高贵,往往只有贵族有氏,平民是没有的(甚至姓都没有)。
氏本身就代表着荣耀和高贵。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男性就以氏为姓(因为代表着父系的荣耀高贵)。
以燕昭王举例:他就是姬姓,燕氏,名职;那么他对外的介绍一定是燕国,燕氏、职。
同样因为是父系社会,所以女性地位降低了,是不能用氏的,只能用姓。
因为女性是要嫁出去的,所以父系的荣耀跟你没关系。
例如:如果是燕国王室的公主,那么她对外的介绍就是:燕国,姬姓,名谁谁,某某之女。
总结下来:按照战国时的规矩,男女称呼就是男性为‘氏+名’,女性为‘姓+名’。
但是这个规矩还有个例外,天子无氏,只有姓,因为氏的演变主要是代表和土地绑定的荣耀,而全天下都是天子的,故而天子无氏,因为法理上全天下都是天子的。
(关于传统意义的‘天子’意义,以后再详细说。)
虽然也有姓氏演变的一些其他原因,但是主要还是上面这个最重要的政治原因。
如果把姓氏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树干就是姓,树枝就是氏。
拿周朝来说,周王室这棵树的树干就是姬姓,树干就是各种各样的氏,作为宗主的周天子毫无疑问是树干,故而天子无氏本身具有着很大的政治性。
从这个道理上来说,自始皇帝得天子位,称始皇帝后,称呼始皇帝为嬴政才是最正确的。
无论是秦是赵,都不过是一隅之地而得氏名,占据全天下后,抛弃氏的使用才是对的。
上一篇:斗罗:系统早来万年,我虐爆唐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