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政 第462章

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负刍在家中早就做好了准备,亲卫门客心腹都早已厉兵秣马,身披甲胄,就准备晚上众人一起举事,里应外合杀入王宫。

  然后就被人传信,李园紧急入宫,随后大批禁军换防,事情有变!

  负刍大惊,瞬间就明白事情败露,现在大哥有了准备,占了先机,强攻绝对没戏了。

  负刍一咬牙,当机立断,立刻派人去通知所有准备举事的人,全部闹起来,趁乱先杀出城去,各自回封地,全速集结各自封地军伍后再强攻郢都,拨乱反正!

  昌平君接到楚幽王的召见原本还不知道是什么事,举事在即,正犹豫要不要去,就收到了玄羽卫密卫的消息,负刍的事情败露了!

  虽然昌平君还没有被发现,但是这么大的阵势,也是早晚的事。

  昌平君当机立断,直接杀了传旨的内侍,就要去找负刍,还没出门,就收到负刍派人传来的消息,先出城,再集结重兵打回来!

  昌平君也是认同,现在一团散乱的众人想要强攻有了防备的宫城,基本不可能成功,自古以来,宫变最重要的就是出其不意,现在王宫的君王有了准备,那就不可能了。

  昌平君毫不犹豫的带人杀了出去。

  楚幽王想要瓮中捉鳖,可是终究还是太不得人心,走漏了消息,出工不出力的也多,再加上大秦的人也一直在中间维持平衡,主管城防的左司马景杰暗地里更是负刍的人。

  再加上楚幽王毕竟还是怕出意外,以稳为主,大部分的力量还是放在守卫宫城上。

  在默契之下,郢都一时间大乱,负刍和昌平君,和他们手下大部分的人都趁乱杀了出去。

  不过昌平君并没有和负刍在一起。

  事已至此,和负刍在一起反而容易受制于人。

  负刍逃到了楚国东南部云阳(丹阳),这是景氏大本营,在云阳散布檄文征集兵马,准备讨伐楚幽王。

  而昌平君则是麻溜的跑到了大秦的掌控范围,在楚国西北方向,秦楚边界的上蔡,现在是大秦的重城,先得到了大秦的庇护,然后散布檄文响应负刍,召集支持自己的人一同讨伐楚幽王。

  至于楚幽王这边,虽然后知后觉,而且还没抓到人,但是也确定了到底是谁在背后阴谋反叛,是负刍他并不十分意外,但是还有昌平君,他还真有些想不到。

  楚幽王为之大怒,毫不犹豫的派兵追杀,同时严查郢都还有没有他们同党,不过这次不敢大肆杀戮了,所有涉及的人他要求李园亲自过问,并且不能乱杀,即便确定也只能先抓,等待他的裁决。

  楚幽王的追杀当然失败了,终究还是拼命逃跑的人跑得更快。

  派兵追杀失败的楚幽王更加愤怒,可是也冷静了下来,楚幽王也是立刻发布檄文,征召楚国各地贵族臣民,前来郢都勤王,要征召大军镇压两地反叛。

  一时之间,整个楚国三方势力,楚考烈王的三个儿子都要打了起来,让整个楚国都乱成了一锅粥。

  至于楚国内部诸多贵族,他们本就势力强大,自主权也很大,在自己的封地都有自己的私兵,是拥有土地、经济、军事,实打实的地头蛇,早就传遍天下的谣言在楚国贵族圈更是无人不知。

  贵族终究是贵族,都有自己的信息渠道,这许多贵族,只要不傻的,自然是不信这乱七八糟,漏洞百出的谣言。

  但是,这大部分人也真的不想跟楚幽王混了。

  还是那句话,大家跟你混,是为了过得更好,而不是江河日下越来越不好的,哪怕是不能更好,稳定也行啊。

  可是现在,国内混乱、政局动荡、发展倒退、杀戮不休,想要稳定都是奢望。可以说是除了少部分在混乱之中寻求阶级跃迁的人,其他的人个个不满,而这些不满的人占据的是多数。

  毕竟贵族最喜欢的永远是稳定!

  楚王身为楚国最大的贵族,贵族中的贵族,是要带领大家越过越好的,是要占领城池土地,好好开发发展,让大家越来越好的。

  也只有大家越来越好,才会服从楚王。

  结果从春申君被杀开始,整个楚国就一直开始不好。

  对外战争,北方对中原节节败退,有败无胜,毫无进展;南方对百越陷入泥潭,一味地强硬狠辣,导致和百越人势如水火,难以开发。至于内部,内部政局混乱,争斗不休,发展已经不是停滞,是已经大幅度开始倒退了。

  这越来越多的不满全靠高压统治强权镇压,但是在内外都无建树的情况下,越是强权镇压,不满的人就越多,然后就成了恶性循环。

  现在就连亲兄弟都忍不了,要起兵反抗了,那么大家还给你卖命干嘛呢?

  换个王总不能更差了吧?

  反正不管支持谁都是你熊氏的江山,大家认可你熊氏。

  不过,你这个王,还是换一换比较好。

  反正理由南武君都找好了,大家当然是要支持先王血脉,至于某个杂种,那肯定是不能再支持了。

  而且,这也是一个再进一步的机会啊。

  面对三方的檄文,胆大的已经有人开始待价而沽,胆小的则是为之观望。

  反正原本中立忠诚于楚王的,现在也不急着奔赴郢都了,立马站队的,实在是不多。

  除了三方各自的死忠,观望的是大多数。

  哪怕不想跟着现在的王混了,可是王位之争过于残酷,无论谁胜谁败,事后都是大清洗,风头不明朗,不能随便投,一个不小心,就是家族覆灭。

  既然如此,明面效忠楚王,实则观望总是没错的。

  效忠大王是天经地义,不怕谁说什么。实则观望,不真正对抗另外两位,那就是表明态度,哪怕不能再进一步,可也终究不至于事后被另外两家清洗。

  目前楚国这三方,依旧是楚幽王最强,毕竟楚幽王占据着大义的名分,权力的惯性也不是那么容易被磨灭的。

  而贵族也不得不考虑,一旦另外两位公子造反失败的结果,造反这事不同其他,是真的会死全家的。

  虽然行动缓慢且观望,但是目前来看,起码明面上效忠楚幽王的依旧最多。

  其次便是负刍,负刍毕竟在楚国那么多年,一直野心勃勃,苦心经营,多数野心家和对楚幽王不满之人,都投效在负刍门下,即便是景氏都宣布支持负刍,为其摇旗呐喊。

第588章 我们也可以爱秦!

  至于昌平君,愿意跟他的都是更担心大秦的,都是看见昌平君有了秦国的支持才支持他的,多是封地和势力靠近秦国的贵族。

  毕竟对这些贵族来说,朝堂换了谁当大王对他们影响不大,然而如果秦国打过来,那可就完全不同了,还是需要迫切和秦国打好关系的。

  起码要有投降的机会,可不能像燕国王室一样。而为了融入大秦以后的发展,也是必须先在秦国有关系!

  很明显,昌平君这么一个和秦国关系深厚的公子,才是最值得他们亲近的。

  这也是为什么,负刍和昌平君,出了寿春以后,一个往东南跑,一个往西北跑,基本盘毕竟是不同的。

  东南之地多受春申君影响,受着春申君的福泽,先前楚国的发展,离不开春申君的兢兢业业。几十年来楚国吞并鲁国、建设寿春,安定百越开发江东,这一切都是春申君奋斗在第一线。

  在春申君的主持下,修建了无锡湖‘陂’,修建了运河浦,连接长江与无锡湖陂,又修建了运河语昭渎,将无锡湖陂所蓄之水引往大田胥卑,然后再由胥卑开凿排水渠至太湖,太湖水则通过泄洪渠将水排泄西野,以保太湖及其周围地区的发展和安全。

  春申君在楚国开发江东之地是有大功绩的,春申君在楚国为令尹二十多年,更是门生故吏满天下,和他有着或深或浅,大大小小关系的数不胜数。

  楚幽王上位干掉春申君,伴随着残酷的政治清算,整个东南的发展都受到巨大的影响,并且东南曾与春申君有牵扯的人,都被楚幽王深深忌惮,为之打压弃用。

  楚幽王若是干得好权且罢了,可是现在搞成这样,让原本欣欣向荣发展的江东,别说继续蓬勃发展,简直是大踏步倒退。江东贵族在楚幽王治下,利益受锁,前途无光,自然愿意投效负刍。

  反对派总是会默契的混在一起,而负刍就是最好的旗帜,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

  通过针对楚幽王血脉从而有了推翻楚幽王的政治合法性,有了这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剩下的就是一个字——干!

  而最让楚幽王雪上加霜的就是,甚至就连昭、屈、景三家都不支持他了,景氏已经明牌反叛了。

  昭、屈、景三家,景氏势力多在东南,是对楚幽王最不满的。

  景氏原本大本营就在楚国东南,也就是云阳江东地区,春申君对江东的大力开发使得景氏受益最多,景氏是春申君的坚实盟友。

  可是这一切美好的发展都随着春申君的被杀而烟消云散,随着楚幽王的政治清算,原本春申君主持的许多进行中的大型项目全部夭折,景氏的损失是最大的,这才是景氏铁了心要反楚幽王的根本原因。

  景氏原本还盼着楚幽王迁都到江东,毕竟楚幽王也有这个意向,若是楚幽王真迁都到了景氏的大本营,那景氏也必然可以分到最大的蛋糕,可是随着这个希望的减小,再加上楚幽王越发疯狂的杀戮,景氏彻底放弃了楚幽王。

  当然,楚幽王也有着自己的打算,近二十年随着江东地区如火如荼的大发展,景氏势力越发壮大,这也引起了楚幽王的忌惮,在干掉春申君后,顺手也打压一下景氏。

  不过楚幽王也没敢彻底逼急了景氏,楚幽王为了弥补景氏,让景杰做了寿春左司马,掌城防大权,可是依旧没用。

  景杰已经随着负刍回了云阳彻底竖起反旗,而且坚定作证楚幽王不是楚考烈王的儿子。

  还有项氏,项氏和景氏差不多,项氏大本营在下相,也是江东地区,不过项氏毕竟没有景氏那么硬气,不敢直接反。再加上项氏在朝堂以及江淮地区也有着不小的势力,倒也没有那么极端,但是对于楚幽王十分不满是肯定的,暗地里也愿意支持负刍。

  至于屈氏,原本占据汉江平原这得天独厚的的战略要地,不过已经是过去式了,汉江平原已经是秦国的地盘了。自那以后,屈氏就成三家实力最弱的了,只能苟且在洞庭湖流域,在楚国西方直面大秦,随时担心秦国会顺流而下捶他。也就这几年嬴政的战略目光没放在这里,让屈氏过了几年踏实日子。

  昭氏就更惨了,昭氏的势力一直是淮水上游一线,原本还好,可是近些年随着魏国被蚕食,韩国被吞并,楚国也不断丢城失地,昭氏的封地已经快要和秦土接壤了。而且很明显,秦国已经注定要从中原地区以北打南,原先是屈氏承担最大的压力,现在是昭氏了,这让昭氏觉也睡不安稳。

  这也是屈氏、昭氏为什么亲近昌平君,他们是真害怕秦军突然就杀来了。

  虽然都是王室旁系,虽然也不想投降,虽然在对他们来说楚国肯定比在秦国好,但是也要做好准备,必要情况下能够投降。

  哪怕是损失惨重也认了,毕竟有一说一,秦王人还是很不错的。

  看了燕王喜的下场,他们最怕的是不让投降,怕的是投降后也没有发展的机会,怕的是翻后账。

  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啊,咱们秦楚本也是一家啊,有着通家之好,四舍五入,都是自家人啊,没必要拼命嘛。

  现在秦国实在太强了,反是肯定不能再反了。

  现在的问题点是,怎么才能让秦国既往不咎。

  要知道,这两家原本可是最反秦的,他们心里不怕是假的,在燕国王室的结局传遍天下以后,那就更害怕了。

  昌平君和秦国有着香火情,那自然要支持昌平君了。

  至于反秦,嗨呀,打得过可以反,打不过那肯定就不反了。

  我们是王室旁系,关系盘根错节,但是我们的公主是秦王的夫人,咱们都是亲戚啊。

  只要秦王给机会,我们也可以爱秦!

  就像忠诚于楚国一样忠诚秦国,甚至比忠于楚王更忠于秦王!

  面对现在的局势,楚幽王是彻底麻了,他是万万想不到为什么局势短短时间内会演变成这样?

  自己好像一瞬间就孤立无援了,明明命令四方封臣来郢都勤王,可是来的人屈指可数,明面反抗的不多,可是来支援自己的也不多,一个个磨磨蹭蹭就是不动。

  现在楚幽王心里是真的发慌了。

  楚国贵族不会反王室不假,但是现在代表王室的有三人啊!

  尤其是景氏对负刍坚决的支持,而昭氏、屈氏沉默不言,却有他们掌握的小贵族和部分兵马在向昌平君那里进发。

  当然不可能是讨伐昌平君!

  昌平君还在上蔡呢,再借他们两家十个胆子也不敢擅自主动进攻秦国!

  既然不是讨伐,那还能去干嘛?总不能是去拜寿吧?

  倒也给了楚幽王传信,说是去防御可能会趁火打劫的秦国。

  楚幽王气的话都说不出来,你们还挺忠君爱国的,还去防御秦国?就你们?实际心里想的什么寡人都不好点破你们!

  要求勤王的时候不来,朝着相反的方向进发,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楚幽王也确实心里更凉了。

  屈氏、昭氏虽然不至于直接反楚幽王,但是对楚幽王极度不满也是真的。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外部局势如此恶劣,你还把国家治理成这样,所有人境遇每况愈下,现在不直接反你就不错了,还想帮你?别做梦了。

  反抗就是这样,不得人心的统治,只要有一个人带头,很快就会演变成烽火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