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政 第553章

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熊犹有喜有忧,喜的是秦国又遭受了一场灾难,赵地接连三年天谴,让整个秦国也都是损耗严重,看着没有精力和心思干涉大楚。

  忧的是,这不确定啊。

  什么叫特殊情况,这叫让熊犹比较纠结。

  这所谓的特殊情况,还不是你大秦说了算吗?

  熊犹很清楚,哪怕大秦现在救灾损耗严重,但是只要想,还是有足够的实力攻楚,不确定秦国的态度,不能轻易动手。

  然后熊犹就派了使臣,请求大秦协助平叛!

  熊犹想要借此试探秦国的真实想法。

  嬴政没搭理他,熊悍这个压负刍一头的都灭不了负刍,熊犹这个刚继位的,还不如熊悍的人,更不可能解决负刍。

  让他们兄弟继续内斗吧。

  嬴政表示,大秦正在赈灾,无暇顾及楚国,随即什么也不说,就给使臣送了回去。

  实则暗地里已经高度关注接下来楚国要发生的事,做好了一切准备,绝不能让熊犹赢!无论是大败还是小败,反正不能赢。

  至于熊犹,收到嬴政给的回复,咬了咬牙,思虑再三,力排众议,还是要讨伐负刍。

  他觉得秦国一则消化魏地齐地,还需要时间;二则赈灾损耗严重,无暇他顾可能也是真的。

  无论如何,此消彼长。拖下去,秦国恢复实力,那就无法确定会出什么事,而负刍也一直在积蓄实力,楚国都快要实质性分裂了,这也不容耽搁。

  即便李园大力劝阻,但是熊犹也是没听。

  事已至此,只能动手。

  这两年休养生息,熊犹这边,或者说整个楚国,也算恢复了一点点元气。

  熊犹咬着牙起兵二十万,还是由李园领兵,浩浩荡荡杀向江东。

  在嬴政的信息支援下,负刍早就做好了应对准备,并且对此番讨伐的根底知道的一清二楚。

  在针对性防御下,面对负刍这几年不遗余力建设的,完善至极的防御,李园根本无从下手。

  长江天险,江水两岸的城池防线都在负刍手里,彻底连成了一线。负刍手下兵马,皆是擅长水战,战船众多。依托金陵城为核心,进可攻退可守,根本无懈可击。

  而李园这边,且不说缺乏战船,就怎么攻下背靠长江天险,在长江北岸的这几座城池都是困难。

  这些城池互为犄角,以金陵为核心,背靠长江,围城打持久战都做不到,金陵随时可以通过水运支援,以及运输粮草物资等。

  李园控制不住的大骂,该死的魏国和齐国,当年若是不捣乱,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沦落到今日!

  长江北岸的要地不丢,现在就可以直接多处渡江攻他金陵,哪里像现在,战略要地尽数在负刍之手,数年苦心经营,不说是无懈可击,可也是难以进攻。

  内斗本就士气不高,硬拼损失太重,将士都不会做的。

  看着这连成一线的几座大城,李园是真的无奈。

  原本攻伐负刍,李园就不赞成,负刍已经成了气候,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消灭的,还需要静待时机。

  江东毕竟是景氏的大本营,负刍现在算是雀占鸠巢,现在双方只是在共同死全家的威胁下才团结一致。

  景氏借的是负刍的名,负刍借助的是景氏的力。

  其余支援负刍的中小贵族,现在也是左右为难。

  时间久了,负刍和景氏必然也会心生龌龊,那时候才真正是平叛的机会。

  或者说,现在就已经有了,若是置之不理,指不定他们就斗起来了。

  可是现在又大军压境,在威胁下,反而会逼得他们又放弃芥蒂,继续团结起来,反而会缓和了他们的矛盾。

  如今刚刚继位,继续休养生息才是最应该的,攻伐负刍,很难彻底平乱,甚至很难取得建树。

  更甚者若是败了,更是有损声望,不利于朝堂稳定。

  但是熊犹急于立威,终究还是没听李园的,执意出兵。

  结果果然如此,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根本无处下手,每日里人吃马嚼就是海量的消耗。

  可是对于怎么进攻,李园是一点头绪也没有。

  这世上多的是呆仗,除了硬拼,是一点巧也取不得的,动辄僵持一年半载极为正常。但是硬拼的损失太大了,李园不能不考虑到秦国的动态。

  至于负刍这边,李园估计的是一点也没错,原本这两年的平静,使得负刍和景氏也确实有了些矛盾,但是双方都有克制,矛盾还并没有演化太大。

  此时熊犹大举来攻,反而让他们暂时放下了心中芥蒂,继续同心协力对敌。

  数年间构建的长江天险防线,易守难攻,让李园束手无策。负刍为了自己的声望,反而主动四处出击,以骚扰为主。

  利用江东多湖泊、丘陵的地形,组织轻装部队袭扰楚军后勤线,消耗其士气。

  受到的骚扰让李园疲于奔命,不得已只能收拢兵线。

  在收拢兵线以后,负刍面对稳固防守的大军也是无奈,双方又是陷入了对峙。

  李园则是试探性对长江北岸的城池发起了进攻,在稍微受挫以后便停止了攻城。

  这就是打内战的不好,双方都太了解对方了,什么盘外招都没用。

  仗打成这个样子,两个兄弟打架,都是防守有余却无进攻之能,双方也都有着自己各自的强力支持者,熊犹这边虽然更强,但是却没有绝对压倒性的力量。

  面对彻底占据地利,占据天险的负刍,终究还是难以寸进。

  双方又进入了对峙阶段。

  但是熊犹是拖不起的,大军如此之多,消耗的粮草是天文数字,如果不能速通,就只能撤退。

  负刍这几年经营下来,整个江东地区,已经快要成为实际上的割据政权。

  双方在对峙一个月后,李园决定绝不能再耽搁下去,必须要撤军了。

  在李园接连数封急奏后,熊犹也不得不撤军,结束这场虎头蛇尾的战争。

  李园力劝熊犹,不能强攻,还是要采取政治措施,力劝解除熊悍对江东的政策。

  江东并无脱离楚国自立之心,也并无这个能力。

  如今分化江东大小贵族势力,让他们解除对负刍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

  李园建议熊犹赦免所有作乱人员,只诛首恶,其他人概不追究,即便是景氏,只要换个族长,也可以赦免。

  熊犹对于李园的这个建议,一直是犹豫不决。

  平心而论,这是最好的选择。江东贵族不敢投降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知道,以熊悍的性格,投了也是一个死,必然被翻旧账。

  但是熊犹目前并无恶名,采取这个策略,是有实施性的。

  江东之地局限于一隅,一直被封锁所有资源,如今的江东开发程度有限,人口也稀少,无论是贵族还是百姓,生活的一直比较困苦,再加上南部百越也一直骚扰,实际上环境也是实在恶劣。

  不说是怨声载道吧,但是无论贵族还是百姓,只能说是怨气满满。

  中小贵族和百姓,本就不想内战,更何况这几年搞下来,生活是越来越苦。

  对于贵族来说,他们反的也是熊悍,而不是楚国,事情发展到今天这步,这不是他们想看到的。

  熊犹现在考虑的是另外的问题,若是轻易赦免这些叛乱逆贼,那他新继位的威严从哪里获取?

  通过妥协解决问题,他还有做王的威严吗?以后该怎么治理楚国?

  更何况,他是继承的熊悍的王位,而这群叛乱分子一直是熊悍的核心大敌,若是饶恕了叛逆分子,那么他王位的合法性该怎么说?

  还有,昔年的谣言不止是把熊悍扯了进去,还有太后!

  楚太后的清誉也被毁了个七七八八,那也是他的亲母!

  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说,负刍的叛乱都必须剿灭,而不是妥协。

第692章 自立为王

  摆在熊犹面前,让熊犹犹豫不决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熊犹现在的班底,全是熊悍的人。

  这些人和江东那些人,现在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团结这些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熊悍当年许诺打下了江东,要灭尽一切叛逆,将整个江东都分封给功臣。

  现在若是妥协谈和,那么江东的贵族对中央朝堂肯定会一直心怀防备,而自己人更会不满。

  他这个王,就更难做事了。

  熊犹还是想借平灭江东叛乱一事,彻底培养起自己的心腹班底。

  在这种种顾虑和思虑之下,熊犹和李园商议太多次,还是拿不定主意。

  而负刍这边也得到了好心人传来的消息,了解了熊犹有怀柔的想法,这下子负刍是真的急了。

  因为这一招真的有可能好用。

  江东能守住,靠的就是大小贵族齐心协力,以及加上构建完善的长江天险防线。

  那么问题也在这,若是内部团结不起来,被攻破,也只是转瞬之间的事情罢了。只要有那么两三处掉了链子,突破了长江天险,接下来的就是一路顺利了。

  江东之地,就这么一道防线,挡得住,什么都好,挡不住,万事皆休。

  但是负刍对此也毫无办法,目前的负刍已经没有大义在身,一个清君侧的理由,实在是太苍白无力。

  熊犹正统在身,占据大半个楚国,硬实力强悍,还没有熊悍那种人憎狗嫌的名声。

  这不是蜷缩江东一隅之地,并且只有叛乱之名的负刍可以对抗的。

  至于嬴政这边,他对楚国的实质分裂是很满意的,但是在得知熊犹想要怀柔以后,也是感觉颇为棘手。

  楚国的这场叛乱并不是什么阶级矛盾,也并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本质上只是最高统治阶级的内乱罢了。

  而引出这个内乱最根本的原因,是身为最高统治者的熊悍不做人,搞得上上下下都为之不满,这才给了负刍机会。

  原本负刍有心算无心,他的叛乱是很可能成功的,那样整个楚国只会经历一场小的动乱,是高层的动乱,对整体的国力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但是在嬴政的捣乱下,让这一场原本只会局域在最高统治者内部的叛乱,变成了一场近乎分裂的大动乱。

  外忧内患下,让楚国彻底伤筋动骨,元气大伤,直到今天还没有结束。

  但是现在最根本的矛盾点已经消失掉了。

  熊悍没了!

  而熊犹在一场强攻之后发现打不动,在李园的劝说下,竟然想要怀柔,以妥协的方法解决江东的问题。

  若真是这么做,还真有可能让他解决了。

  嬴政现在就在想,该怎么火上浇油,让他们继续死磕,而不是想着和平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