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政 第555章

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大秦的发展,一切稳定。

  嬴政也又多了几个孩子。

  王后嬴馨终于有了一位公主,嬴政为其取名嬴沅,齐国新来的那位公主殿下,也诞下了一位公子,鸿渐。

  农家的小蜜罐子田蜜也诞下了一个公子,名乐天,这给她高兴地不行。

  还有娥皇也终于有了一个孩子,虽然只是公主,但也够她开心的了,起码没比她妹妹差。

  秦王政十八年到了。

  嬴政依旧没有着急攻伐楚国,齐地和魏地虽然已经走上正轨,灭掉楚国也并不难。但是灭掉楚国之后的治理还并没有做好万全准备,基层官吏在分布魏地齐地以后,还是不够了。

  哪怕是提拔了许多魏地齐地的士子,但是依旧还是人员紧张。

  楚地习俗和中原生活习俗等差异较大,而且地广人稀,贵族独立性强,东南部开发程度低。

  还有,拿下楚国以后,就要大秦面对百越的骚扰了,既然拿下楚地,就也要稳住百越,不能让那些蛮夷捣乱。

  目前还是要再等一等,对于楚国的吸纳消化,不能操之过急。

  需要把贵族和平民分开来,对于平民,要怀柔,主要是进行意识形态和宗教习俗的改造,让百姓接纳大秦。

  只有思想文化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

  至于贵族,那就只能重拳出击了。

  楚地的贵族独立性较强,还又散又多又杂,历代楚王都想要削弱贵族势力,然而终究是功亏一篑。

  楚地贵族掌有大多数土地,并且在自己家封地拥有铸币权,收税权,可以拥有大量私兵,在楚国还享有多项免税权,另外盐铁铜矿等也都被各地封君贵族所垄断。

  楚地的贵族已经达到了‘封君太众,上逼主而下虐民’的地步。

  如果对这群人怀柔,想要采取怀柔的手段,逐渐让楚地百姓融入大秦,基本是不可能的。

  无论什么政策,在这群人的手中,都会变成难以辨别的东西。

  楚国虽然是率先发明县制的,但是很遗憾,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楚地一开始就实行‘分封制加羁縻政策’,这种半自治模式使楚国贵族从一开始就具备独立军政权力,王族支系可自行建立宗族武装,独立性极强。

  楚国在扩张过程中,为了可以较快吃下新地,将征服地区分封给军功贵族,形成‘外姓封君’制度。这种殖民分封模式导致贵族势力尾大不掉。

  还有就是地理环境的结构性制约,楚国疆域横跨长江中下游,山地占比太高,是多山多水的破碎格局。这种地理分割导致交通成本极高,从客观上便利了地方贵族割据。

  楚国主要粮食产区分布在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形成三足鼎立的农业格局,再加上恶劣的交通环境,让中央朝廷也难以集中整合资源。

  还有就是巫官体系,楚国保留着殷商时期的巫官制度,贵族通过掌控祭祀垄断神权。

  屈氏家族成员担任大巫之职,其占卜结果直接影响国家决策,形成政巫合一局面,对整个楚国的文化和信仰都拥有着垄断性的影响。

  而楚国的贵族阶级对权力和文化的垄断,也是远胜其余各国的,并且为了排斥其余各国,贵族集体主观上造就文化隔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楚系文字和中原文字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就连许多典籍都被刻意篡改,例如《老子》。

  为的就是楚国的士子奔逃他国,重新学习成本太高,因为文字差异,不易被他国接纳,只能老老实实的在楚国做狗。

  楚国贵族养士风行,侧面也能反映普通士子除了给贵族当狗,也没别的选择。

  同样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刻意进行文化封闭,排斥他国士子入楚,以免造成威胁。

  大秦是变法最彻底的,彻底革了秦王以外的所有贵族的命,军功爵制在这个时代就是最先进的,而且先进过头了。

  再加上嬴政的改造,增加了学校科举,比起来其余各国已经先进到没边儿了。

  而大秦的郡县制也是最彻底的,贵族虽然有特权,但只是生活享受上的特权。

  像最要命的军事自治权(私兵)、行政自治权(封地人事和治理)、经济垄断权(铸币、贸易等)、文化话语权(祭祀、文字等),外交自主权(联姻、对外贸易等),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那是一点儿也没有的。

  中央集权制不是开玩笑的。

  而三晋,韩国、赵国、魏国,他们的郡县制发展也相对完善。贵族的独立自主权也是不多,虽然上层共同垄断权利,比较腐败,但是整体依旧在向中央集权发展,王族拥有绝对的最高权力。

  至于燕国,原本贵族独立性较强,但是因为地缘问题,相对比较团结,中央朝堂拥有较强的威望和权力。

  再加上天降猛男燕昭王,改革还是极有成效的,虽说贵族的反扑比较严重,但是贵族的独立自主权也被大大削减,郡县制的推进也是大有成效。

  燕昭王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明君。遗憾的是他同代的也都是狠角色。

  至于齐国,齐国威王和宣王的改革,以及针对贵族的限制也是颇有成效的,文化权(祭祀)被田氏独占,私兵被大幅度限制,铸币权由中央独享,贵族也需要通过适当的考试才能当官。

  当然,这一切主要是王室放弃了盐铁的财富换来的,允许贵族经营盐铁,王室收取商税。并且均田制也是名存实亡,坐视贵族钻漏洞以财富土地兼并,然后进入慢性死亡。

  但是无论怎么说,大家都没有楚国这么夸张。

第694章 对楚国的考量

  楚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完全的畸形,在没有外部改造的情况下,楚王也是无可奈何。

  楚国贵族构成了典型的‘五权联动’体系,其核心在于军事、经济、行政、文化、外交,五大权力系统的相互支撑与闭环运作。

  军事和经济共生,通过军事自治权建立私兵体系,这些武装力量又反过来保障对铜矿,盐铁,等战略资源的垄断,以及捍卫铸币权。

  行政和文化互锁,楚地贵族封君在领地内自设官吏、司法机构,同时通过祭祀垄断权将行政自治合法化,使行政权获得宗教背书。

  通过有意识的异化文字,改造典籍,进行思想控制,从而强化统治合法性,通过这种文化生产机制使贵族权力获得意识形态支撑。

  最后通过外交与军事协同,形成军事同盟,而外交自主权又为私军提供境外补给通道。

  当王室试图集权时,五权系统立即启动防御。军事上族兵拒命,经济上闭邑绝税,外交上通敌求和,再逼急了,那就直接合伙谋逆叛乱,或者里通外敌挑动战争,逼迫王室停止集权。

  这种精密的权力联动体系,导致楚国王室始终未能完成中央集权改革。

  说实话,就这情况谁看谁都麻。

  哪怕是天时地利人和加在一起,还要再加上十成十的天命,才有小概率可能完成变革。

  不过这一套体系也不是没有坏处,虽然维系了贵族割据,但是也导致贵族们无法真正团结,独立性强就意味着自保为主。

  对外进攻的意愿不强,必须要在强有力的君主团结下才能对外开扩,并且往往只能打体量碾压的顺风局,逆风局肯定是打不赢的。

  至于面对进攻,各地贵族的防守意愿虽然很强,但是没人支援。

  友军有难,旁边的贵族同僚,隔岸观火不动如山,属于常态化。

  属于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

  除非楚王亲自带头派兵支援,才能召集贵族共抗外敌。

  否则只能全靠自己了,若是还能有几个朋友帮一帮,那就已经算是混的人品非常好了。

  就这群货色,嬴政对他们不抱有任何希望,怀柔肯定是没用的,这些资深地头蛇,会用尽各种神奇的招数,让大秦的这艘船变成为他们修的。

  想要彻底吸纳楚地,一来需要时间。

  二来

  要把这些地头蛇通通干掉!

  特么的!

  重拳出击!

  这也是为什么嬴政一开始就放弃芈云做王后的根本原因!

  若是芈云做了王后,和前朝势力盘根错节,那时候就不好大开杀戒了。

  这次攻楚之时,所有贵族官员,全部干掉!

  不投降的全部干掉,投降的也要全部迁居咸阳生活,禁止再回楚地!

  不用绝对决绝狠辣的手段,不可能做到彻底的变革!

  改革不彻底,就是没改革!

  想要解决楚地的问题,只有出重拳。

  让这些彻彻底底的地头蛇,掌握一切权力的封君贵族和官员甘愿放弃手里的土地和权力,那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即便是明面上臣服,只要他们还在这块土地上,就有着捣不完的乱。

  必须通通处理掉!

  接受教育的不同,见识眼界的不同,导致百姓在统治阶级刻意营造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氛围里,极容易被欺骗,被愚弄,被煽动,一个不小心就成为别人手里的刀子。

  只有让所有煽风点火,兴风作浪的人都离开这片土地,才能真正顺利把楚地变成大秦的形状。

  而且干掉楚地所有封君贵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需要用地广人稀的楚地去作为奖赏,去封赏有功之人。

  许多中低层爵位的贵族,貌似并不起眼,然而他们应该得到封赏的土地,才是真正的大头儿,因为他们数量太多了。

  中原地区分地都不够分,如今的燕国过于苦寒,也只有楚国这片地广人稀的大蛋糕了。

  制约楚地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本身的地理环境,山林密布,多湖泊沼泽,水患频发。

  二是人口稀少并且分布不均。

  三是地方实力强大,内部矛盾重重,政治上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开发战略,难以有效组织和调动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

  四是农业技术和相关工具落后,这也是因为第三条的副作用,在绝大多数时候,人多力量大,发展快都是适用的。楚地各地方势力太强,独立性也太强,这导致发展相对缓慢。

  举个例子就可以证明,那就是当今天下,除了楚国,其他地区都已经普遍使用铁器,可楚国,还是较为普遍使用青铜器。

  铁器的生产效率和制作成武器的战斗性,以及原材料获取大规模发展便利性,都是远远胜于青铜器的。

  缺点就是铁的熔点比青铜高很多,对冶炼技术和设备要求更高,在技术不发达时,冶炼难度大。并且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容易生锈腐蚀,需要采取特殊的防锈措施,如涂漆、涂油等,否则会影响使用寿命。

  但是综合来算,铁器怎么都是比青铜器更适合发展的。

  而楚国直到了现在,无论是武器还是农具,许多地方依旧用的是青铜器,青铜比铁又昂贵,想不落后都难。

  但是制约楚国发展的这四点问题,除了第一条本身的地理环境限制,这一条客观存在,并且只能缓慢改造的原因,其他的三点都不是问题。

  什么地广人稀?灭楚以后,是必然要向南方进行大规模迁徙的,迁徙的人比较多,才能更快的加速南北双方的融合。

  将许多中低层官员贵族封到楚地,既是满足了奖赏,也可以有力的增强控制性。并且这些精英人群,可以更加有效率的带动楚地的发展。

  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哪怕许多人不愿意,但是该强迫还是要强迫。同样,再加上利诱,愿意迁徙到南方的,采用政策性鼓励,多分地、减税等措施。

  至于第三条,在灭楚以后自然就不存在了,整个大秦都要按照嬴政的意志发展。

  第四条,那就更不怕了,当楚地融入大秦,大秦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良种,包括工具,全都会传播到楚地。

  在解决了这些所有难题以后,只剩下最基础的地理因素,那就再也不是问题了。

  人心齐,泰山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