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政 第645章

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周室前期的分封策略,在皇子成年后,给予一批启动资源、军队和官员,其他的就靠孩子自己的能力去经营和发展。

  当然,也不是说彻底不管了,但除了给予些许必要的资源支持,朝廷鞭长莫及,其他的也实在无能为力了,主要还是要靠他们自己。

  发展这种事情,实在是急不来的,统治的永远不是单纯的土地,而是土地上生活的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需要时间去培养、去教化、去吸纳。

  现在放眼望去,阻碍神州龙脉的也就是日本列岛、朝鲜半岛、还有南海的岱舆(TW)了。

  目前这三个地方军事上都不是威胁,大秦要拿下甚至毫无难度,难的是后续的开发和治理,那才是真遭罪、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和资源的苦差事。

  把皇子分封到这些地方,去面对原始落后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就好比后世从繁华的顺天给送到贫瘠的非洲海地去从零开始搞建设一样,何止一个惨字了得。

  岱舆不用多说,现在的岱舆真就是纯原始世界,与世隔绝,别说狗看了都摇头,那是宁可跳海都不愿意去生活的地方。

  而且现在南方的百越地区都还没有彻底消化吸收,朝廷想要去岱舆,连建设合适的港口、进行物资运输都不方便,战略上也没那么重要,可以先缓一缓,不是现在的优先选项。

  暂时不能分封儿子过去,否则那就真是流放和惩罚了。

  看以后有没有儿子做了恶事,需要严肃处理,到时候再给丢过去戴罪立功。

  至于此时的日本列岛,落后中原文明起码一千年,甚至更久。那里正在从原始社会勉强进入农业社会,还在大量使用石器,就连青铜器都没多少,铁器更是闻所未闻。

  到底有多落后,想想都觉得可怜。

  此时的日本列岛人口也是稀少,除了土著,也有部分曾经齐国、楚国、燕国、百越为了躲避战乱而逃亡海外的移民,但是数量都是极为稀少,不足以改变当地的整体面貌。

  毕竟若非实在无路可走,谁愿意背井离乡,现在去那地方?艰苦落后不说,还面临各种危险。

  而且因为嬴政一统天下的名声太好,可以说一直很好,近三十年的光景全天下可谓是无人不知。

  他结束了战乱,带来了和平,原本因战乱而大量逃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的百姓,现在也变成了少数,不再有大规模移民潮。

  朝鲜半岛也是这情况,和日本列岛大差不差,虽然比日本列岛稍微好一些,但依然极度落后。

  可以想象,即便没有被大秦吞并,少了那么多具有先进文明的战国移民带来的技术和文化,这两个地方的发展也必然是极度缓慢的,甚至可能停滞不前。

  但是嬴政是个心善的圣君,他怎么忍心这些原本一片土地的小民过得那么苦呢?

  那必须给他们带去文明的光辉!

  那必须让他们也沐浴在皇权的恩泽之下!

  必须帮他们建设皇道乐土!

  没办法,嬴政就是太善了!

  在收下齐国之后,嬴政就在芝罘(今山东烟台芝罘区)、琅邪(今山东青岛琅邪台附近)、碣石(今河北秦皇岛一带)建设港口,准备连通前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航道,为未来的海上扩张打下基础。

  在拿下楚地以后,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也增设了港口。

  这四个重要的沿海港口,以位于山东半岛北端的芝罘为中心,兼顾朝鲜半岛西海岸与日本列岛北九州,利用居中位置实现双向通航效率最大化。

  山东半岛是重要粮产区,土地肥沃膏壤千里,能够提供远洋航行所需的充足粮食补给。

  同时,这里的渔业、盐业、冶铁业等工商业也极为发达,港口周边可快速筹备粮食、淡水、船舶所需的优质木料以及兵器甲胄等物资,充分满足远洋航行的各种需求。

  芝罘港北望辽东半岛,可控扼渤海咽喉,南接江淮富庶之地,陆路可通过驰道与神都相连。

  既可控扼东北亚海上通道,又能作为威慑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的军事据点,是大秦面向东北亚进行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

  加上南北辅助的两个港口,北方碣石专注朝鲜半岛西北航线;南方会稽开拓日本列岛南部及贸易补给;琅琊则是作为齐之重地,则是作为核心中转。

  碣石紧邻辽东半岛,沿渤海东岸北上至辽东郡(今辽阳),再渡黄海至朝鲜半岛西北部(如平壤附近),航线短且沿岸多浅滩港湾,适合小型船只或快速信使船往返,尤其便于军事调度与紧急联络。

  并且是北方农牧文明交汇点,可汇聚河北、辽东的战马、皮毛、铁矿等战略物资,补给前往朝鲜半岛的军队或使团,弥补山东港口北方物资供应的不足。

  既承担东北亚的商业贸易职责,又与辽东郡、渔阳郡形成陆海联动,可威慑防御朝鲜半岛诸国,是重要军事和经济战略要地。

  南方位于楚地的会稽港,则是适合进行远洋大宗贸易和移民运输。

  从会稽出海,经东海中部(今舟山群岛、宁波港一带),利用强劲的夏季东南季风,船只可直达日本九州南部(如鹿儿岛)。虽航程较长(约一千公里),但是却是连接帝国南北方和日本列岛南部的重要贸易网络。

  会稽控扼长江中下游,可集结楚地粮食、木材、兵器等资源,通过邗沟(隋唐大运河前身)连接中原,形成‘南货北运、北货南输’的海陆联运体系。

  既增强了帝国南北区域的联系,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又能增强大秦对日本列岛的物资输出能力。

  至于琅琊,从琅琊沿半岛南岸东行,经胶州湾、海州湾,可衔接江淮地区的丰富物资,再北上至朝鲜半岛。这条航线风浪相对平缓,适合运载大宗货物的商船队。

  航线经东海北部,利用夏季东南风直抵日本九州,是‘南路航线’的核心起点,较芝罘更适合载重较大的船只或移民船队。

  并且琅邪作为齐地重要的文化和经济重镇,商业氛围浓郁,社会风气开放包容,文化底蕴深厚,加之交通航道便利,完全可以打造成东北亚的文化交流中心,输出大秦文明,利于教化蛮荒之民。

  这四个港口互相联动,形成了功能互补、覆盖全面的海上网络。

  不仅可以满足前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海上联系和贸易移民需求,包括辽东辽西,乃至河北和江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并且可以有效整合北方防御力量,加强对边疆的管控。

  设置海疆防御体系,既是避免那些被征服的蛮夷急了也咬人,狗急跳墙,也是为了避免出现被分封到海外的逆子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

  毕竟儿子在那边发展壮大起来以后,可就真的有继承权了。无论是想要反攻神州还是太独立,这都不是嬴政想要看到的。

  港口建设简单,主要的难度还是建造能够进行远洋运输的大型船只。

  对于用于运输的大船,大秦也早就开始建设,投入了大量资源和人力。

  港口建设可能很快就能完成,但是建设合格的远洋船只没那么快。

  最重要的材料——能够耐腐蚀、抗风浪的优质木料,就需要长时间的制作准备。现在也已经差不多了,具备了大规模造船的条件。

  也就是在这个世界,移民和物资这最大的运输问题得到了解决,可以建设骇人的大船,以及海上导航。

  要不然嬴政还真不考虑现在吞下朝鲜列岛和日本列岛,那根本不现实。

  当然没有蜃楼那么大,那成本太高了,也并不需要,建设的运输船以安全实用为主。

  由于有飞行机关兽的协助,现在航道都已经摸清了。移民所需的物资准备,也早就开始了筹备,只等实际操作,将大量人口和物资运输到海外封地。

  前期是朝廷为主导,等站稳脚跟以后,那就以民间为主了,朝廷的资源和精力毕竟有限。

  想要发展,朝廷的支持和引导固然重要,可民间的自主参与才是重中之重,这个只能以利相诱了。

  目前日本列岛的矿产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是真的有金山银山。只要消息传开,多的是愿意冒着风险前往海外博取富贵的人。

  这也能大力支持亲王的前期治理,用矿产收益作为启动资金,大大减少治理难度。

  对于日本列岛,嬴政暂时也预计设定四个郡。

第801章 东亚规划(下)

  由南到北,为瀛洲郡(九州岛全域、周边小岛,如壹岐、对马,琉球群岛)、扶桑郡(本州岛西部、四国岛)、东莱郡(本州岛东部,关东、东北地区)、玄菟郡(北海道岛及周边岛屿,此时大秦称为‘北溟之地’)。

  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都各自分为南北两位王爵。

  即便是亲儿子,权力制衡也是必须的,而且多少也能互相帮衬着点。

  目前嬴政准备将王爵分为三等,为亲王,郡王,以及县王。

  亲王一般会配有独立的封国,最开始是最苦的,去的都是那些远离中原、环境恶劣、亟待开发的蛮荒之地,如海外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但是相对的,为了激励他们开疆拓土,嬴政也把封国内所有权力都下放给他们,军事、人事任免、财政赋税征收与使用、律法,全部都给,赋予他们极大的自主权。

  嬴政对于封国的要求并不多,核心是文化和制度的统一。

  只要封国施行帝国的律法和制度(大致上相同就行),说同样的语言,用同样的文字,诸般器物规制与中原相同。

  确保文化上的向心力,其他的权力都给藩王,让他们能够放开手脚去建设。

  允许建立自己独立的行政体系,允许王国宫室百官同制京师,除了名号略低于中央官职,其他几乎完全复制中央的制度,给予他们足够的体面和权力。

  至于对藩王自身的责任要求,则相对宽松但必须遵守。

  要求他们参与帝国祭祀、遵守宗法制度服从嫡系、尊崇皇帝、服从中央政令(仅限于帝国大方向上的决策)、按期朝觐述职(非特殊情况不必亲往,可派代表)。

  缴纳象征性的贡赋(前期为了帮助封国建设,中央回赐的资源往往比贡赋更多),在需要时提供少量劳役(基本用不上),最重要的责任是拱卫皇室和随从征伐(象征性的出兵)。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藩王的干劲,确保他们真心投入封地的建设和扩张,暂时全部实行世袭罔替、累世不减爵的制度,让他们的子孙后代都能享受到这份荣耀和富贵。

  至于以后要不要行汉朝那样的推恩之举,逐步削弱藩王权力,那就是后世子孙的事情了,由他们根据当时的局势决定。

  这样下来,用不了三代人,这些被分封出去的皇室血脉和他们的封地,就足矣彻底吸纳新收之地,将其牢牢地纳入帝国的体系之中。

  无论如何,反正肉是烂到自家锅里了。

  至于郡王,那就没有独立的封国了,分封基本都是一郡之地,或者说不是分封了,只是当地最高监察长官以及应急长官。

  去的也是现在相对蛮荒、亟待开发之地。但通常在中原周边或内地边远郡县。

  郡王的权力就小得多了,虽然执掌一郡军政大权,但是赋税财政和人事任免权,都由中央管理和决定,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

  他们有一定的行政自治权,对封国内的官员有举劾权和监察权,可以向中央建议任免地方官,但无直接任免权。

  有节制地方军事权,可以节制地方军队,但是需中央授权才能调动军队或动兵作战。

  暂时也是世袭罔替,累世不减爵,给予他们稳定的地位和利益。

  至于县王,那就是最末等的王爵了。基本是用来安置那些母族出身卑微、人品不行、能力不行,或者犯了小过错的儿子。

  他们只享有俸禄,没有实际的封地和权力,就像米虫一样,让他们富贵一生也就是了。

  至于他们自己想做点什么,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也都由着他们,但是成就高低就只看他自己本事了,朝廷不会给予额外帮助。

  即便赐予封地,也不过一县或者数县,权力也不大,主要起到应急和监察作用,爵位一般会每代递减,逐步降为侯、伯等。

  那种做米虫的县王,如果没有被赐予封地的,朝廷也不禁止他们做些别的事情。

  想做官自己去考科举,想经商看本事,但是不能挂着自己的王爵名号,并且商税正常缴纳,与民相同。

  分封是具有必然性的,尤其是在帝国草创、疆域辽阔的情况下。在地广人稀的情况下,分封制度是有其客观的进步性的。

  帝国太大了,中原到边疆,天高皇帝远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中央集权很难触及每一个角落。

  现在嬴政本人强盛,自然可以掌控一切,正是万象初新,各地发展也是健康茁壮,充满活力。

  但是很快,最多二十年,太平日子就会滋生出无数奇奇怪怪的事情,官僚体系的弊端也会显现。

  而大一统的集权官僚系统,又有着天然的“急功近利”、“报喜不报忧”、“追求稳定性”的本能,它们倾向于维持现状,掩盖问题。

  对于遥远边疆的开发和治理,他们往往会缺乏动力和效率。

  很快那些距离神都遥远的地方,就要实质上脱离中央掌控了,亦或变成纯粹的“负资产”,需要中央不断输血而无法产生收益。

  官僚系统的腐败性是无法解决的,自我净化也难,完全看最高统治者的“强人政治”。

  在这种背景下,加上为了更好的吸纳改化这些边疆蛮夷,以及逐步向外扩张,将更多的土地纳入帝国版图,还是靠自己拥有实权的儿子更靠谱。

  拥有实权的儿子为了自己的富贵和子孙后代的传承,也会努力建设当地,将其视为自己的领地,这是必然的,是人性使然。

  给人做事和给自己做事,积极性、能动性和投入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