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政 第650章

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早知道,那早就来这边打江山了,何苦在神州卷的要死。

  随即,原本为了攻打身毒而团结在一起的四兄弟,又都各自分开来了,心中的小心思再次活泛起来,彼此之间又开始竞争。

  不至于现在就立刻打起来,但是现在是跑马圈地的时候,接下来的这块土地,大家谁能占据得多,谁能获得的利益大,那就各凭本事了。

  这地方虽然人不行,但是这土地是真的不错,人也是真多,比其他兄弟们分的那地方实在是好太多了!

  必须多抢!

  以后还要统一呢!

  身为嬴政一手带大的儿子,没有不对统一心怀执念的,他们都是以嬴政为绝对榜样。

  不过一年的时间,凭借着大秦的军事力量和组织能力,以及机关巨人的协助,他们就在身毒广阔的土地上立稳了脚跟,建立了初步的统治。

  然后就将喜讯传往神都,请求嬴政批准他们建国,赐予封号。

  嬴政都想不到会这么容易,速度如此之快。听到消息后都有些感到惊讶,最后只能感慨:不愧是身毒,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不过也再三嘱咐了几个孩子,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那地方如何坐稳并蓬勃发展,那才是难题,万万不可大意。

  随即大手一挥,为他们起了四个国号,尽皆封为国王,正式确立他们在身毒的统治地位。

  国号分别是定南国、安西国、承化国、归德国。

  至于怎么瓜分身毒,这就是他们四兄弟的事了,嬴政不会干涉。

  不过预计短期内不至于起冲突,他们为了共同的统治和发展,为了彻底征服身毒,不至于立刻起冲突,目前还是需要团结,互相帮衬的。

  但是下一代,估计就悬了,他们的后代早晚会爆发统一战争。

  扶苏他们也很现实的、非常融洽的暂时融入了身毒的种姓制度,主要是不融入也没办法,这地方太愚昧了,改造只能是一点点来,急不得。

  不过他们是在婆罗门上面新加了一层,名圣脉天种,这是王室专属。

  其他统治阶级都是婆罗门,普通移民是刹帝利,最低也就刹帝利了。

  扶苏他们的高道德标准不允许他们让自己沉在屎坑里,子孙后代更不行!

  虽然暂时融入种姓制度,但是也在积极改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大秦带来了更先进的的生产力,并且有着更成熟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使用,已经有了构建新制度的前提条件。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破坏旧有的、落后的生产关系。

  说白了,杀人(或者卖到中南半岛和神州,废物利用),集中现在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重新建构新的秩序,确立以秦人为统治核心的新帝国。

  当然,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就难了,需要时间。

  秦始皇帝四十年,时间如同指间流沙,悄然而逝。

  此时天下太平,国富民强,大秦盛世已然持续了四十年。

  嬴政也已经七十四岁了。

  虽然他依然年轻如同双十年华,身体和容貌并未衰老,但时间并未停下它对凡人的影响。

  到了今日,曾经跟随他打天下的老臣,那些熟悉的面孔,已是一个不剩,尽皆归于尘土。

  乃至他许多妃嫔和儿孙,也都在他之前,走完了凡人短暂的一生,离开了人世。

  许多生死都不愿与他分离的妃嫔,位分也高的妃嫔,在感知到自己将要年华老去、容颜不再,在色衰爱弛之前,也都主动请求进入皇陵沉睡,以保持自己最美好的样子,等待未来的机会。

  毕竟自己一天天变老了,可陛下还是那么年轻,好似双十年华一般。

  宫里年轻漂亮的美人一年年的变多,她们不想嬴政看到她们不美的样子。

  至于嬴政,这二十年来,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他心中对赵姬和念端,还有芈云,以及许多爱人的思念越发沉重。

  这许多年来,和孩子妃嫔们的生死离别也让他的笑容越来越少。

  但是,他也为如今的大秦,为自己的伟大功业而感到无与伦比的自豪。

  他建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强盛帝国,他做到了这个时代的极限。

  即便在这个时代,近几十年已经不会有大秦人饿死了,哪怕混的再差,只要愿意出海,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当然,大秦岁月静好,那总有一些其他地方的人为之负重前行,但是这是前往世界大同的路途上必要的阵痛。

  反正没人说得出口,许多事就当没有就好了。

  完美完美,赢麻赢麻。

  他的血脉也是传遍亚洲,大秦的玄鸟黑龙旗在各个地区飘扬,再一次验证了,做皇帝儿子多的必要性和好处。

  两千年后,嬴和赵应该会成为最大的姓了。

  时至今日,如今天地元气也已经基本彻底沉寂,常人已经很难感知和使用天地元气了。

  近一年来,他已经时常会感觉到有些不适,瑶池金母和玄女也告诉他,已经是时候了。

  散落在外的机关巨人也都被收回,不收回也不行了,马上就要成雕塑了。

  现在要用上机关巨人最后的用场,十二尊机关巨人吸纳了天地间最后的元气,这是可以护卫皇陵的力量,它们有一次出手的机会。

  它们将一同进入皇陵,作为最强大的守卫力量,捍卫皇陵的安全,直到元气复苏。

  而他,并不会进入皇陵,而是跟随瑶池金母和九天玄女回昆仑。

  在瑶池金母的照顾下,他不用一直沉睡到灵气复苏,中间是可以短暂醒来的。瑶池金母也会助他彻底改变生命层次,彻底不老不死,成为真正的神。

  在他离开之前,皇陵会被彻底封死,瑶池金母会亲自施下一层阵法隐蔽守护。

  封死以后进不去的人,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所有的牵挂,所有的遗憾,所有的爱,都将留在凡间,都将因生死而终结。

  至于那一龙一蛟,现在是两龙了。

  那白蛟,在嬴政的帮助下,借助大秦国运之气,已经在秦始皇帝十五年彻底化龙,蜕变为白龙了。

  在大秦的影响下,他也已经彻底融入大秦。

  他们也需要进入沉睡,以适应天地元气彻底沉寂的环境,并等待元气复苏的时代。

  现在,他们就等配合嬴政演完沉睡前最后一场戏了。

  终于这一天到了。

  嬴政在主持完最后一个盛大庄严的大朝会后,站在文武百官之前,声音洪亮,威严无比地宣布:

  自己在凡间安定天下、救济苍生的使命已经尽皆完成,如今功德圆满,要功成身退,归天复位,回到属于他的天界了。

  群臣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震得头昏脑涨,完全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

  就见建章殿外,原本晴朗的天空瞬间被无边的祥云覆盖,祥云万丈,瑞彩连连,仙音阵阵,金花乱放,几乎整座神都城都笼罩在神圣而辉煌的光芒之中。

  在万众瞩目之下,瑶池金母与九天玄女,这两位身披霞光、容貌绝丽的至高女神,驾驭着九色祥云,一身盛装前来迎接伏羲圣皇、东极灵始青华大帝——他们的夫君嬴政,回天复位。

  另有一黑一白两条巨大的神龙,鳞甲森严,威武不凡,一前一后自巍峨的渭水之中腾空飞出,伴随着惊天的龙吟声,落在建章殿外的广场上,向他们的主人——嬴政,垂首恭候。

  嬴政面容平静,眼神中带着一丝解脱和怀念,微笑着下了最后的圣谕:

  朕功成归天,人间皇位由皇太子子笃继承,是为新皇。

  皇帝陵寝为衣冠陵寝,是朕在凡间的象征,不容亵渎损伤。

  上天有好生之德,自即日起,废除人殉。

  不待群臣从巨大的震惊中反应过来,他便在黑白两条神龙的护持下,身形迅速升起,飞向空中等候的祥云。

  有那脑子转得快的小机灵鬼,瞬间想到了上古轩辕黄帝乘龙飞天,群臣攀龙相随升入天界的传说,想要抓住神龙一同飞天,但是已经晚了。

  这些小机灵鬼中,就有现在已经担任商部尚书的刘季。

  嬴政就防着这一手呢,他速度太快,压根没给这些小机灵鬼机会。

  徒留皇太子子笃和所有文武群臣,在巨大的震惊和无边的威压下,恭恭敬敬跪拜在地,恭送他们如同神明般的君父驭龙升天,久久未曾起身。

  嬴政正式继位以来,为王二十载,统一天下,安定六合,功业彪炳;为皇帝四十载,开创盛世,扩土海外,传檄四方。

  合计整整一个甲子——六十年。

  最伟大的时代,由他一手开创的时代结束了。

  新的时代,由他儿子和子孙们统治的时代,也要开始了。

  嬴政在黑白神龙和九色祥云的托举下,飞上万丈高空的祥云,看到的就是笑意盈盈、温柔静雅的瑶池金母和九天玄女,她们眼中充满了爱恋与期待,无声等候着嬴政的归来。

  还有那个早被他吃干抹净、不再那么容易害羞的小丫头精卫,也在她们身旁喜笑颜开。

  嬴政在三位神女的陪同下,于高空之中,带着一丝眷恋,又看了一遍辽阔壮丽的神州大地,以及被分封在各处的儿子们。

  这些年过去,他们的封国都发展的欣欣向荣,初具规模,生机勃勃。

  只不过嬴政也看得出,有些儿子们之间,因为争夺资源和地盘,已经有了摩擦和竞争的苗头,没了他镇着,距离争斗怕是不远了。

  但是那不重要了,争斗总会存在的。

  反正都姓嬴,都流着他的血,儿孙自有儿孙福喽。

  他最后又去看了看瑶姬,这次告别以后,瑶姬也要进入沉睡了。

  黑龙在陪嬴政演完最后一场驭龙升天的戏码以后,早已融入渭水龙脉沉睡。

  白龙是回了泗水沉睡。

  有白龙在,大秦起码还能再续一朝!

  新皇帝子笃遵守嬴政最后的嘱咐,不敢有丝毫违抗,按照嬴政留下的秘法,彻底封死了皇陵。

  然后在他主持的第一个大朝会,为他一生最崇敬的父皇上了新的尊号。

  一个极长、极尊崇的新尊号。

  嬴政没有废除谥号制度,但是他自己没有谥号。

  因为他是乘龙飞天,功德圆满,归天复位。不是驾崩离世,故而不需要谥号,只有至高无上的尊号。

  庙号也不用,因为伏羲圣皇和青华大帝这两个神灵身份,就是他的庙,天下为庙,万民供奉。

  新皇帝为他上的新尊号为:

  肇始混元开天创世万象通达极元至圣弘文宣武睿智景明昭德显仁光义达礼正道开物经天纬地济世泽民渊深博厚功高盖世德配天地至尊光大统御无上始皇帝。

  嬴政在最后确定皇陵封死以后,瑶池金母也亲手布下阵法,确定了凡间再无任何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