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154章

作者:高月

  士兵们慢慢站起身,拂去身上厚厚的沙尘,很多士兵和战马几乎都被淹没了,战马也艰难起身,李邺命令各队校尉点清自己的手下,有没有谁出事?

  还好,沙尘暴虽然恐怖,但没有人员伤亡,战马和骆驼都安然无恙。

  众人吃了干粮喝水,又喂了战马,休息半个时辰,随着远处粟特商队的出发号角声吹响,唐军也跟着启程出发了。

  李邺坐在一头强壮的双峰骆驼背上,高大的骆驼迈开长腿缓缓而行,他的身体也跟着上下起伏,李邺呆呆地仰望着星空。

  天空仿佛洗过一般,星河璀璨,漫天星星如宝石缀在蓝色的天鹅绒布上,一条银河如玉带般横过天际。

  李邺已经不去考虑他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哲学问题,他只是被壮观美丽的星空所吸引,感到了一种人类的孤独和渺小。

  事实上,所有的士兵都在仰望星空,没有人说话,他们都被壮丽的星空震撼住了,一颗长长的流星从他们头顶上的夜空划过,引起商人和士兵们的一片惊呼。

  但这里面还有绮丽的一幕,有三十多名胡姬也坐在骆驼上,依偎在唐军士兵怀中,迷醉地仰望星空。

  说来话长。

  十天后,队伍抵达了蒲类海,蒲类海就是罗布泊,唐朝的罗布泊水量充足,赤河和且末河注入其中,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淡水海洋,水面上,各种水鸟在翱翔鸣叫,岸边分布着大片胡杨林和芦苇,有了水,一切都变成生机勃勃。

  蒲类有一座戍堡和驿站,驻扎着百名士兵,驿站则是送信的换乘点,相当于一座邮局。

  另外,戍堡和驿站旁边还有一座小镇,约有百余户人家,几乎家家开店,客栈、酒馆、妓馆和邸店,就这四样,邸店是什么?就是补充给养的地方,提供水、干粮、草料和药物。

  在蒲类海小镇休整了两天,队伍又一次出发了,但这一次要好一点,队伍沿着赤河北岸而行,赤河就是塔里木河,但它属于季节河,在秋冬时水量很少,春夏时水量充足,补充蒲类海的水流。

  和唐军队伍同行有两支粟特商队,他们实际上是害怕沿途马匪,才专门和唐军同行,他们也给唐军士兵提供不少便利,主要是药物,他们长年在丝绸之路上跋涉,有一些治疗旅途病的药物,很神奇,可以说一贴见效。

  这两支粟特商队都很庞大,一支来自康国,一支来自小史国,其中小史国的商队跟着三十几名回国的胡姬,她们都是十几岁就来大唐谋生,卖酒十年,赚了一笔钱,每个人都二十多岁了,又留不下来,这个时候只能返回故国嫁人。

  有这些很解风情的胡姬存在,给枯燥的旅途增添了不少色彩和生机。

  这些胡姬每天都跑到唐军中来说说笑笑,就连躲避沙尘暴也和唐军士兵在一起,时间久了,自然会迸发出了某种情感的火化。

  连李邺都看出来了,这三十几名胡姬很有心机,她们其实就是来唐军士兵中寻找归宿,而且似乎都找到了,估计这一趟旅途下来,她们都不会回国了。

  “李将军,就成全她们吧!”

  和李邺说话的是小史国商队的领队,叫史莱特林,这个名字让李邺想起了前世的伏地魔。

  史莱特林年约五十岁,从二十岁就开始走丝绸之路,走了整整三十年,满脸深刻的皱纹里藏满了岁月的睿智。

  “她们回去后命运都不会太好,在唐朝赚的钱要全部交给父母,父母要给她们的兄弟娶妻,然后她们像牲口一样等着男人来挑选为妻子,运气好的,父母会给一点点嫁妆,运气不好则什么都没有,嫁过去后命运就很悲惨了,甚至还有些丈夫再把她们卖给波斯人,哎!说起来都是泪。”

  李邺点点头笑道:“我不干涉,只要他们是两厢情愿,到了龟兹后,我会帮他们临时安个家。”

  李邺忽然想起了那个拿走他初吻的安律,也不知道她在安国过得怎么样?

  历经一个半月的长途跋涉,李邺终于抵达了龟兹城,龟兹城是安西四镇中最大的一个军镇,也是安西节度府所在地。

  安西军有两万四千人,却控制着安西以及葱岭以西上万里的疆域,一方面是唐朝的羁绊制度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安西军战力强大,以少胜多已是家常便饭。

  龟兹城属于龟兹国,里面生活着当地各族百姓以及唐军士兵家眷,虽然朝廷从开元年间开始发起了‘长征健儿运动’,给予优厚的土地和税赋条件,鼓励汉人向西域移民,确实也有数万户中原百姓西迁,但主要集中在北庭三州,庭州、西州和伊州。

  南面的安西移民也有一部分,主要是士兵家眷,但大部分的士兵家眷还在中原,不过这一点已被朝廷重视,正源源不断将军士家眷迁徙来安西定居。

  目前安西节度府在城内,一万多唐军的大营却在城外。

  李邺一行走进了喧嚣热闹的龟兹城,异域的风情顿时扑面而来。

第222章 龟兹古城

  如果说之前的敦煌城和内地县城没有什么区别,那么龟兹城完全就是一座西域古城了,到处是密集的房舍,以平房为主,街道很宽阔,两边都是各种店铺,贩卖着来自中原和西方的各种货物。

  说着大家都听不懂的语言,满大街的胡人,当然也有汉人。

  “张善!”

  李邺回头喊了一声,一名三十岁左右的旅帅跑了过来,他主管后勤,手下有二十名士兵,一路上队伍的吃喝住宿和粮草补充都是由他负责。

  “卑职在?”

  李邺小声问道:“那三十几名胡姬真的不肯走了?”

  张善苦笑着点点头,“他们都交换信物了。”

  交换信物就相当于订婚了,李邺着实有些无奈,如果是战争期间,这种情况绝不允许发生,但现在不是战争,他也没有军职,这三百士兵只是保护他去西方调查,完成天子交付的任务,不能按照平时的军纪来处理。

  士兵也是普通人,有七情六欲,有成家的需求,这件事他得处理好,否则会失去军心。

  李邺当即吩咐张善道:“先去找两个客栈把大伙安顿下来,再打听一下当地的房价!”

  “卑职遵令!”

  张善连忙带着几名手下分头去找客栈,很快,他们找到了一家很大的客栈,足以容纳他们几百人和几百头骆驼、战马。

  李邺见客栈内没有其他客人,索性让张善把客栈包下来,三十五名胡姬也单独给她们找了两间院子住下。

  李邺安顿好了军士,他带上两名手下前往安西节度府,来到军衙门前,军衙门口有十几名士兵站岗,也是巧,从军衙内一瘸一拐走出一名略有残疾的官员,李邺一眼认出,正是长史封常清。

  李邺大喜,连忙大喊道:“封长史!”

  封常清看见李邺,先是一怔,随即认了出来,又惊又喜迎上前道:“李公子,你怎么来安西了?”

  李邺翻身下马,上前行礼道:“小弟奉天子密令,前来调查大食局势!”

  说完他取出天子金牌给封常清看了一眼,封常清双眼微眯,拍拍李邺肩膀笑道:“小老弟一路跋涉辛苦了,我们去军衙内细谈!”

  李邺让手下士兵在外面等候,他跟随封常清进了军衙。

  军衙内也很有西域特色,庭院里到处都是架子,种满了瓜果葡萄,两人在大堂就坐,封常清让士兵上茶,又送来两盘刚采摘的葡萄。

  “这种葡萄在长安挺贵,一斤要几十文,我们满大街都是,家家户户都种,但节度府的葡萄公认是最好的,老弟尝一尝。”

  李邺尝了两颗,确实甘甜醇厚,回味悠长,李邺顿时赞道:“不错!不错!口感很好。”

  他又打量一下四周问道:“高帅不在?”

  “他去疏勒督办粮草去了,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来?”

  “又要出征了吗?”李邺立刻捕捉到了封常清话中的含义。

  封常清点点头,“要去攻打朅师国,老弟来得也是巧,过两天我也要率军去疏勒了。”

  李邺歉然道:“有件事要先请封大哥帮帮忙!”

  “你说,只要不让我回长安,什么都好办。”

  “我带了三百河西军过来,但路上遇到点麻烦。”

  李邺便把路上遇到三十几名胡姬之事说了,着实惭愧道:“我治下不严,发生了这种尴尬之事。”

  封常清呵呵笑道:“这是好事啊!我们安西军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水、粮食和女人,有了女人,士兵就能安心长驻,我去年去长安做什么?带马球队比赛是一回事,其实也是想招募一些女人来安西。”

  “那她们好安置吗?”

  封常清笑道:“安西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和房子,我们有家眷聚居区,有几百间空房子,一句话就解决了。”

  李邺大喜,“这样的话,我就可以安心率军跟随长史去疏勒了。”

  封常清微微笑道:“你不是奉命去大食吗?”

  李邺一摆手,“天子给我两年的时间,足够了,我自己也有安排,之前我参加了收复居延海的作战,现在我更想和安西军并肩作战。”

  李邺带来了三百河西精兵,封常清当然求之不得,他当即道:“我现在就给伱的手下安排房子!”

  唐军家属聚居区位于东北角,占整个龟兹城的两成,这里生活着一千多户士兵家眷,出于安全考虑,军属聚集区周围还修建了一圈高墙,有士兵站岗,进入大门要凭通行牌。

  和睦相处并不等于水乳交融,汉人和安西胡人生活在一起,收入水平、信仰、生活习惯以及风俗不同,肯定会产生各种矛盾,很多时候,一些小矛盾就会酿成大冲突。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军队家眷就有了专门的聚居之地,当地人把这座城中城叫做唐城。

  当然,在唐城以外,还是有不少汉人和胡人混居在一起,只是他们和军队家眷无关,是自己来安西谋生,不过他们也在税收、土地上得到很多关照,租种军方土地,可以免税,交租后剩下的粮食可以做到丰衣足食。

  还有很多汉人是获罪后全家发配来安西生活,占的人数还不少,每年都会迁来上百户人家,他们也属于西迁汉人,比如封常清就是从小跟随获罪的外祖父从河东蒲州发配到安西。

  封常清拨给了李邺十五座小院,又给了这些胡姬出入牌,让她们和士兵安顿下来,当天晚上,李邺举行了一个简单的集体婚礼,给三十五名士兵成了亲。

  这里面职务最高的就是丁盛,丁盛找了一个性格最温顺老实的小史国女子,成了他的妻子,李邺很理解丁盛的心情,他是想早点建立新家,把自己女儿接过来,据丁盛说,他的小舅子一家比较势利,看在钱的份上才收留他女儿,绝不是真心疼爱孩子。

  当然,李邺也比较心急,后天一早封常清就要率军出发,他必须尽快安排好士兵家眷。

  当天晚上,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士兵们拥着各自的女人进入洞房,度过他们美妙的洞房花烛夜。

  第二天一早,士兵们结伴着上街采购物品,置办家当,李邺给了每个成亲士兵五两黄金作安家费。

  李邺则带着安太玄和裴琇二人出城参观龟兹的情况,明天一早他们就要随军出发,今天是他们唯一的休假之日。

  陪同李邺参观的年轻人正是封常清的儿子封诚,他也只有十六岁,不过看起来非常稳重老成,这里面年纪最大的是裴琇,只有二十岁,安太玄更年轻,只有十七岁。

  四人纵马到高处,封诚用马鞭指远处一望无际的农田道:“这些农田都是我们的军田,有三千多顷,我们还挖掘水渠,引龟兹河水灌溉,我父亲说,这里比中原的农田好,不用靠天吃饭,这里水源充足,光照充足,种植的小麦年年都能丰收,亩产达四百斤,听说中原小麦亩产只有一百多斤。”

  封诚从来没有离开过安西,他对中原和长安都充满了向往。

  李邺笑问道:“这里的农田都是军田,那当地人呢?”

  “当地人是畜牧,养羊养牛,西面一望无际的牧场都是他们的,其实我们还有很多土地,东面大片土地都可以开垦,但人手有限。”

  李邺点点头,回头指着北面白雪皑皑的雄伟大山笑问道:“这就是天山?”

  “一点没错,龟兹城就在天山脚下,天山冰雪融水带来了一片片绿洲,有绿洲就有城池和人口,实际上所有的绿洲都在天山脚下,从东面的焉耆国开始,向西一路过去,有十几个小国。”

  “我们去军营看看吧!”

  “跟我来!”

  封诚调转马头,带着三人向北面的军营奔去。

第223章 临时监军

  天宝六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这一战也是高仙芝的崛起之战,此战后,高仙芝便取代夫蒙灵察成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小勃律之战当然是为了阻击吐蕃大军借道小勃律进入安西,同时也要切断吐蕃军对吐火罗各国的染指。

  天宝六年,吐蕃在大勃律一带屯兵十万,高仙芝率一万军横跨葱岭,攻克连云堡,走坦驹岭山口杀入小勃律。

  当时虽然攻破了小勃律王城孽多城,俘虏了吐蕃公主,但数万吐蕃援军也同时杀到,唐军北撤时追兵已至,情急之下,大将席元庆斩断婆夷水上的藤桥,将吐蕃大军阻隔在悬崖南岸,小勃律国从此一分为二,以婆夷水为边界,南部被吐蕃军占领,北部由唐军控制。

  高仙芝又在当地招募千余人编为天宝归仁军,严防吐蕃军北上。

  天宝六年的小勃律之战其实并不完全成功,准确说只成功了一半,成功阻止了吐蕃军借道小勃律进入安西,但并没有拿下小勃律王城孽多城,也无法阻止吐蕃继续西进,染指吐火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