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月
李泌想了想道:“迹象已经很明显了,节度使打算亲自过去?”
李邺点点头,“当然!”
“但如果对方只是声东击西,佯做去谷城县渡过,但实际上依旧在襄阳,这又该怎么办?或者他们兵力雄厚,他们打算双线同时渡江,节度使有没有想过这个可能?”
李邺连连点头,不愧是军师,果然看得比自己更深透,他苦笑道:“我确实没有考虑这么多!”
“节度使,对方副将可是崔乾佑,军师是严庄,这两人可是拿下了潼关,以崔乾佑的奸诈,我觉得他更有可能使用虚实计渡江。”
“军师能具体说说吗?什么虚实计?”
“所谓虚实计就是东西两侧都部署了军队,你以为他会在西侧谷城县渡江,但他实际上却是在襄阳渡江,当你准备在襄阳全力阻击时,他忽然又从谷城县渡江,这就叫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李邺沉吟一下道:“我大概明白军师的意思,但他要实施虚实计,必须要掌握我们主力军的动向。”
“一点没错,这就是关键了,我们可以派斥候去探查敌军的动静,那为什么对方就不会派人来探查我们的动静?卑职始终认为,早就有探子潜伏在我们附近,观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李邺点点头,“得把敌军的探子挖出来才行!”
“不!不需要,节度使完全不用去管探子在哪里,卑职有几个建议!”
李泌低声对李邺说了几句,李邺连连点头。
两天后,李邺又得到了准确情报,一支数万人的燕军队伍向西而去,三更时分,李邺也率领一万五千人悄悄离开军营,向西面赶去。
与此同时,三百多艘战船也离开襄阳,向西面驶去。
就在唐军大营西南方向三里外,有一片低缓的山岗,树木茂盛,站在山岗上可以远远眺望汉水。
几名黑衣人躲在山岗上,关注着远处的唐军大营,唐军大营防卫严密,他们无法靠近,只能远远观察。
这几人正是燕军探子,他们早在一个多月前便来到了襄阳,原本是在襄阳城内,但唐军在汉江南岸防御,迫使他们也不得不出城探查唐军的动静。
这时,两名手下奔回来道:“首领,发现了唐军动静,一万五六千大军离开军营,向西面而去,都是骑兵!”
另一名探子也道:“发现战船三百余艘也同样向西方驶去!”
探子首领点了点头,崔将军让他们发现唐军西去便立刻汇报,他当即写了一封情报,交给一名手下,“潜过江去,把情报交给崔将军!”
第620章 烈火焚江
燕军十万大军中当然也有水性极佳的士兵,只不过数量不多,又有江心洲的中转,这些士兵游过汉水完全不在话下。
天快时,传信燕军士兵游过了汉水,来到燕军大营,将情报交给崔乾佑。
崔乾佑接到情报大喜,立刻找到了安庆绪,安庆绪看完情报笑道:“将军安排一支探哨被对方抓到,还真是妙计,对方果然以为我们是要从谷城县渡江,主力被调过去了。”
崔乾佑微微笑道:“当我们突然从襄阳开始渡江时,李邺肯定会发现上当,会火速将西援的军队调回来,我们就索性从谷城县渡江。”
安庆绪愕然,“难道襄阳渡江是假的吗?”
“殿下,兵者,诡道也!这就叫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虚实实,关键是看唐军主力动向,东面和西面的虚实随时可以变化。”
严庄在一旁赞道:“这才是高明的战术,让唐军被我们牵着鼻子走,等他们反应过来时,我们大军已经渡过了汉水。”
安庆绪负手走了几步,决然道:“既然如此,不如两线同时渡江!”
崔乾佑急道:“殿下,两线同时渡江风险太大,如果一线成功,必然会严重分散唐军的兵力,那么另一线渡江就会容易很多。”
“如果渡江失败呢?”安庆绪咄咄问道。
“如果一边失败,那两线渡江同样也会失败,反而会伤亡更多之人,毕竟我们还是一次全面渡江,对唐军防御了解并不充分。”
安庆绪看了他半晌,点点头,“好吧!就按照将军的方案来做。”
三更时分,燕军大营再一次缓缓开启,在江心洲对面,数千名燕军士兵扛着在岸上事先捆扎好的浮桥段向江中奔去,工匠在江边迅速整体连接后,将浮桥推入水中,水流推动浮桥,浮桥渐渐横了过来,在江心洲上的士兵抓住了浮桥,将另一头固定在江心洲上,原本两三个时辰才能搭建好的浮桥,半个时辰就搭建完成。
三座浮桥几乎是同时搭建完成,三万燕军冲上浮桥向江心洲杀去。
这一次是崔乾佑亲自指挥,他考虑周全得多,在大军杀上江心洲后,数千名士兵开始在浮桥两侧打桩,防止再被唐军的船只撞击。
同时也在浮桥上部署了三千弓弩手,专门猎杀水下的唐军水鬼。
虽然繁琐了一些,但这些细节很有必要,这就是一个名将和普通将领的区别,名将更注重细节,往往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江心洲上冷冷清清,没有一个人,分布着大片菜地,但种菜的农民也没有看见,很多窝棚都是空的,原本是种菜农民居住的地方,战争爆发,所有的农民都撤回城内。
很快,三万大军抵达了江心洲的最南面,这里距离南岸还是三里左右。
崔乾佑亲自压阵,此时时间已经到了四更时分,江面上依旧一片漆黑,对岸也是漆黑一片。
副将赵西仁上前道:“启禀将军,已经准备完毕!”
崔乾佑盯着远方,远处山岗上一片漆黑,没有任何信号,两天过去了,对岸的探子始终没有消息传来,说明唐军援军真去了谷城县,那么从谷城县再杀回来,至少要两天时间。
这是他们最好一次机会,如果这次进攻还是失败,那他们的机会真的不多了。
崔乾佑点点头,沉声道:“进攻!”
“咚!咚!咚!”鼓声骤然敲响。
第一批三百只皮筏子推入江中,一万士兵纷纷跳上皮筏子,奋力向对岸划去,崔乾佑一挥手,紧接着第二批又是三百艘推入江中,又是一万士兵跳上皮筏子,奋力划桨,紧随第一批皮筏子。
江面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崔乾佑没有派第三批士兵下水,他必须要等第一批士兵上岸,第三批才能下水。
崔乾佑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上,没有看见唐军战船,难道真的把唐军主力都调去谷城县了吗?
就在这时,有士兵大喊道:“火!火来了!”
崔乾佑一回头,就仿佛一脚踩进了深渊,一大片烈火从上游顺流而下,速度非常快,整个江面都燃烧起来。
两万水中的士兵也发现了烈火,吓得魂飞魄散,大喊大叫,拼命划桨。
对岸忽然出现一万五千唐军弩手,手执弩箭对准了江面上的燕军。
熊熊烈火耗用了上千罐火油,就仿佛大浪涌来,在一片绝望的惨叫声中将无数士兵一一吞没,羊皮囊破裂,羊皮筏子倾翻,一群群士兵落入水火相济的大江中,身上沉重的盔甲将他们拖向水底。
崔乾佑急得直跳脚,“撤退!撤退!”
“当!当!当!”刺耳的退兵钟声拼命敲响。
但水面上的士兵已经身不由己,只有第一批最后的百艘皮筏子幸运地躲过烈火,正掉头划过来,其他大部分士兵都被烈火吞没,实际上大部分士兵都是落水溺亡。
岸上,李邺厉声喝道:“射击!”
“梆!梆!梆!梆!”急促的梆子声敲响,
一万五千士兵同时放箭,箭矢如暴风骤雨般射向水中的幸存的皮筏子,可怜这一百多艘皮筏子逃过了烈火的吞噬,眼看着快要到南岸,却遭到了唐军的无情打击。
一轮箭射完,一半的皮筏子上都空无一人,其余燕军士兵都哀求地大喊起来,“我们投降!我们投降!”
这时,十几艘战船出现了,有士兵大喊:“把兵器抛上船来,准许靠岸!”
燕军士兵纷纷把兵器抛上大船,接受盘查后,被勒令靠岸,战船继续在水中巡视,将很多落水的燕军士兵打捞上船,并不是所有士兵都被淹死,只要稍微会一点水,紧紧抓住木筏子,还是有生存希望。
事实上,李邺昨天就率领一万五千士兵从南面绕道回来了,他们并没有去谷城县,但战船去了,五百名水鬼也去了,没有了水鬼,李邺便使用火攻,一样能达到效果。
这一战,逃回去三千余人,俘虏了五千余人,最后一万多人沉入江底,喂了鱼虾。
虽然进攻失败,但崔乾佑也看到了唐军的第一个大杀器,能在水面上燃烧的烈火,有这种恐怕的兵器存在,他们汉水之战怎么可能获胜?
烈火烧完了,望着一片沉寂的江面,崔乾佑不由仰头长叹一声,“天意啊!传我的命令,撤军回北岸!”
第621章 被迫撤退
崔乾佑的渡江失败使安庆绪意识到了西面军队的巨大风险,他们将面临唐军水鬼的袭击,搞不好会全军覆灭,安庆绪当即叫停西面渡江,命令大军撤回大营。
安庆绪一时间没有办法渡江,他站在高处望着大江,对严庄叹息道:“严相国,难道真的没有办法攻破荆襄吗?”
严庄沉思片刻道:“我们无法渡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人,我们根本没有和唐军交手的机会,问题出在渡江工具上,卑职听崔将军说,唐军战船在水面烈火中航行,并不受影响,但皮筏子都不行,无论水鬼还是烈火对皮筏子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要想渡过汉水,只能用大量船只,卑职建议可以收集中原的船只,然后通过各种办法运来邓州或者隋州。”
安庆绪想了想道:“我可不可以在房州渡江,然后大军杀到襄州来?”
严庄摇摇头,“去房州渡江,那还不如去隋州渡江,殿下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本质,我们必须要控制汉水,这样,我们的后勤补给才跟得上,如果我们偷偷过江,人是过来了,后勤粮草怎么办?唐军几艘战船就可以切断我们后勤补给,十万大军很快就会崩溃。”
安庆绪点点头,“相国说得对,船只跟不上,我们就休想渡过汉水,那我们是在这里等候船只到来,还是先撤军回洛阳?”
严庄笑道:“卑职建议还是先撤军回去,等准备充分后,再来攻打也不迟!”
安庆绪迟疑一下道:“就怕不好给天子交代!”
“实话实说好了,天子是行伍出身,他知道皮筏子的缺陷,而且我听说永王李璘在南方拥兵自立,不承认天子,他拥有数十万大军,他肯定要向荆襄扩张,如果他能把李邺灭了,或者严重削弱李邺的力量,我们下次再来攻打荆襄,就十拿九稳了。”
安庆绪从未想到永王李璘的问题,他欣然笑道:“这就和潼关一样了,唐军的内部斗争,往往才会给我们机会,我期待李邺和李璘之间的斗争。”
三天后,燕军大军缓缓北撤了,安庆绪任命田承嗣为南阳节度使,率军两万坐镇邓州和唐州,他率领八万大军返回了洛阳。
就在燕军从汉水北岸撤退两天后,斥候校尉张典从对岸传来消息,敌军已经撤退。
李邺随即命令鹰扬郎将彭未年率三千军队北上,打探燕军在邓州的情况,尤其是穰县,那是襄阳的北大门,关系到商洛道的安危,李邺估计南阳已经被燕军占领,但他希望自己能夺回穰县。
很快,彭末年派人来报,穰县有敌军镇守,约三千人左右,但敌军主力在南阳县,有一万余人,主将是田承嗣,出任南阳节度使,掌控邓、唐两州。
李邺当然要夺回邓州和唐州,这是他的地盘,怎么可能拱手让给燕军。
在燕军撤走第五天后,李邺率领五万大军渡过了汉水,用船只运载大量攻城武器浩浩荡荡杀向穰城。
穰城主将叫做段白虎,幽州人,有一半胡人血统,他得到唐军数万杀来,令他十分惊恐,他也知道自己三千士兵守不住穰县,他索性放弃穰县向南阳撤离。
李邺随即夺回了穰县,穰县是邓州州府所在地,原本有人口二十万左右,和南阳一样,绝大部分百姓都撤到襄阳了,城内只剩下不到万人,都是老弱,虽然没有屠城,但三千燕军军驻扎这几天,士兵拼命盘剥,拷打追问财富,很多人被折磨致死,加上病死的人口,城内人口只剩下两三千人。
李邺大军到来,倒不急于去南阳作战,而是下令全军抢收晚稻,再不收割,稻子都烂在地里了,大量百姓也跟随唐军返回家园,也全力以赴抢收稻子。
当越来越多的百姓赶回来抢收晚稻,李邺这才集中兵力继续北上。
十月二十日,李邺率领的五万大军和粮草物资船队抵达南阳。
让穰县燕军撤退是田承嗣之前下达的命令,守不住就撤,保住军队才重要,三千人撤往南阳,使南阳的兵力增加到一万五千人,可以和唐军较量一番,更重要是,安庆绪把二十架中型投石机和八十颗钧天雷都留给了南阳,而且南阳城内粮食物资极为充足,十万大军的粮草物资都留在南阳了,田承嗣虽然没有写军令状,但他也向安庆绪拍胸脯保证守住南阳。
李邺对田承嗣还是比较熟悉,历史上,此人是河北三镇中的魏博节度使,能成为一方割据势力,田承嗣也有一般人没有的本事,主要是善于抓住机会,顺势而为。
从他历史上的作为来推断,此人应该是一个非常油滑之人,比如他命令穰县军队及时撤退,这一点就比较聪明,明知顶不住还要硬顶,那就是愚蠢。
李邺当即下令大军在城南三里外扎下了大营,并围上了营栅。
城头上,田承嗣望着远处一架架巨型投石机轰隆隆驶入唐军大营,他眼中忧心忡忡,他没想到唐军的反击会这么快,燕军主力才撤走十天,唐军便兵临城下。
田承嗣不怕唐军的大型投石机,他怕的是唐军的火油,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弄来的火油武器,还能在水面上燃烧,如果唐军用投石机投掷火油武器,自己军队是否坚持得住?
“将军,很奇怪啊!唐军为何只攻城南?”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