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想吃就吃牛肉
还有就是自一统后,始皇帝一统天下,废了六国的贵族(当然,他们的国家都被灭了,承载他们荣耀的土地都没了,自然氏也就没了),在这种情况下,姓氏逐渐统一,合为一体,不再分那么细致。
同样,始皇帝废除分封制,也就已经没有了氏的衍生空间,加上天下越发广茂,即便没有姓与氏区分,也基本不会再造成一些伦理问题,所以姓和氏也就逐渐合二为一,这个举措本身也是有着政治性。
当然,王朝变换,后世王朝官方之称呼,肯定又要回到始皇帝他原本的正式称呼,这本身也算一种贬低行为,同样有政治性。
现在大家很多人纠结的,就是始皇帝在称帝以前,他的氏到底是什么。
目前大家争论的主要是两个,就是‘秦’和‘赵’。
因为从春秋战国当时的礼法和习俗来说,以国为氏才是正常的,也就是秦。
但是这也不一定,如果之前已经有了氏了,自大宗分小宗出来,也不一定就会改氏,哪怕后面小宗更发达了,也不是必须改的,况且秦国在当时本就是处于偏远地区,甚至刚开始被称为西夷,没那么遵守规矩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既然确定不了,还是要拿史料说话,汉朝以后的就不具有参考价值了,只能拿汉朝及以前的史料论证。
对此有争议的,欢迎讨论,但是不接受没有论据的抬杠,必须拿出证据说话。
先说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是‘赵’氏,因为这是史料明确记载的。
《史记·秦本纪》记载: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
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以上就是整个赵氏的由来)
再后面: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
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这个非子就是秦国的先祖了,他是造父的侄孙(伯益十六世孙),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非子便以封地为氏,号为“秦嬴”,并成嬴姓的大宗,续其祭祀,后人称其为“秦非子”。)
(但是吧,这是后人所称,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改氏了。)
当然即便改了,还有一种可能:
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
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在此期间被灭过一次,后来又重新收复失地,并且连犬丘大骆之族土地一并都有了,重新继承造父赵氏也是合理的。)
然后就是最后《史记·秦本纪》记载: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这段话说的很清楚了,秦国就是赵氏,继承的一直是大宗的氏。
在秦非子或秦仲发达后,大概率为了占据大宗之氏,获得赵氏的封地,并没有改变氏。
当然从以上一段话也能看出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已经有秦氏了,并且也是从嬴姓分出来的,秦非子或秦仲并没有兴趣抢已经有的一个氏。
现在许多人反驳的点主要是三点:
一:礼法制度和习俗。
但是并不是每种习俗都会被遵守,而当时被蔑称为西夷的秦国,也未必一定遵守。
二:秦非子时期便号‘秦嬴’,那么他的后代,自然也要氏秦才对。
但是这个自秦本纪这同一篇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明言人家没改氏,哪怕封地及以后襄公建国,号什么,也不能确定一定改氏。
或者说可能改过,很短暂的时间又改回来了。
司马迁总不至于在同一篇左右横跳吧,真有疑惑,他应该也会明言记载。
根据司马迁纪传体的著作方式,如果有不同说法,他是会分别记下的,例如秦始皇的身世问题。
三:曾出土的秦惠文王因病祭祀华山的祭文,‘秦骃祷病玉版’,也就是‘曾孙骃告华大山明神文’,秦惠文王祭祀抬头自称为:又(有)秦曾孙小子骃曰。
很多人以此论证秦国为秦氏,但是这个不合理,因为以君主的身份祭祀,其自称必然是国名加自己的名才会更加合乎礼法。
所以这个出土的文物不能确定秦国赵氏改为秦氏,因为不能确定这个秦指的是秦国,还是秦氏,而自法理来说,指的是秦国更加合理,因为他是以秦王的身份祭祀的,哪有报氏不报国号的,这完全说不过去。
另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是明确记载: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综上而论,秦始皇怎么看,氏赵才对。
还有一点要说明一下,那就是秦始皇是因为于赵国出生才氏赵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秦始皇本纪》称秦始皇生于赵国邯郸,“及生,名,姓赵氏”,使人误认为其以出生地为氏。
因出生地而为氏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任何道理,当时他父亲虽然在赵国是质子,但依旧是秦国王室这种高级贵族出身,是不可能草率用氏的。
生于赵国而姓赵是不可能的,这是绝对不符合逻辑的,这直接就是背祖叛宗的行为,他一个王族公子,只要没疯,就绝对不可能。
别说人在他国身不由己,因为相互为质在战国本就是稀松平常,实际上质子的死亡率是极低的。
哪怕真要死,他也不敢改。
他如果敢乱改氏,就别想再归秦了,回去也会受到极其严厉的处罚,甚至处死,在当时那个时代,这种事情性质极其恶劣。
而且也没有其他任何记载质子改氏的。
还有就是贵族男子氏的来源上面也讲了,因出生地而为氏完全没有道理,根本立不住脚。
所以因出生地而为赵氏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个不用争论,没有任何意义。
另外其他的辅佐史料,例如: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编撰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战国策》,这些西汉史料也都很明确记载秦国公室是赵氏,包括东汉《汉书》都是记载秦室赵氏。
尤其是刘安编撰的《淮南子》,那总不至于他爷爷刘邦灭的谁他都能搞错吧,这完全说不过去。
最后声明:
本书根据讨论历史的基础原则,在没有最新的实锤出土文物或更早更有权威的记载下,就要按照现存权威史料明确记载的称呼使用。
也就是始皇帝一统天下成为天子前,就应该称呼‘赵政’。
大家如果不同异议,可以讨论,但是要拿证据说话,用证据合理推论。
当然也有一些纠结是暂时讨论不出来结果的,那就还是只能按照讨论历史的基本原则来,看史料。
谢谢理解!
当然继位秦王后,当时的人也不能这么叫了,直呼王的姓氏名字也是大罪。
这也是秦始皇为什么没有‘字’的原因,他十三岁继位秦王,身份至尊至贵,没人配给他取字了,如果有肯定是会记载下来的。
本书秦国公室采用的也是嬴姓‘赵’氏。
当然,到了现代叫嬴政、赵政都是正确的。因为已经姓氏合为一体了。
而称为嬴政,反而更正确,同样也是相对属于褒义。
天子无氏嘛,称姓更好。
本书中为了大家的观感,采用大家最熟悉的称呼,直接称呼嬴政,不强行称呼赵政。
感谢理解!
474.关于赵姬
关于赵姬
(QQ阅读的看不到作品相关,在此重新发一下)
关于赵姬,我们从正常逻辑分析一下哈,我觉得赵姬是正常人,不是疯子,只要不是疯子就是有逻辑的。
现在我们就从现存史料以及正常逻辑推断一下,请注意,以下结论皆是根据现存史料和合理逻辑进行合理推断,乃是我一家之言,可以探讨,也可以反驳,但是不接受非现存史料以及非合理推断(尤其是拿各种野的不能再野的野史以及其他作品的赵姬来反驳),谢谢理解。
不谈史料,不讲道理的评论我会删除,恶毒恶心的评论我会禁言,谢谢理解。
发泄情绪别在我这发泄。
先说结论,个人结论:在我看来赵姬就是个典型的小女人,普通的女人,并且有些没有安全感,缺爱,虽然不太聪明,没什么政治智慧,但是不狠毒,也不YL,也不S。
很多人对赵姬的黑点,以及刻板印象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
1、舞姬出身
2、嬴政身世之谜(这一点不在论述)
3、子楚死后和吕不韦私通
4、嫪毐事件
以下是我的推论:
1、嬴政出生那年,子楚22岁,赵姬的年龄比子楚大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正常推断,嬴政出生的时候,赵姬18~20岁是合理的,甚至可能更小。
嬴政不满三岁的时候,子楚逃回秦国。也就是赵姬孤儿寡母在赵国,也就才20~23这个年龄,在现在也就大学刚毕业,刚实习。
他们原本在赵国的生活环境肯定是没有我这本书里面写的,过的那么舒服,那么好的,而且一定是有生命危险的。
这期间足足五年,但是没有任何不良记录。
这种环境下一个二十出头的女人带着一个孩子长大,说实话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这可以合理推断赵姬的性格是有一定的韧性的,并且本性不坏,起码是个合格的母亲。
历史有说法,赵姬可能是赵国的大族出身(不确定)。但是无论如何,从她成为舞姬,又被吕不韦送给子楚,计算她的年龄,属于一直是随波逐流,身不由己,再加上子楚抛妻弃子,可以合理推断,这是她缺失安全感和缺爱的原因。
别说那个残酷的生不如死的年代,即便是现代,有这么样的母亲(在赵国时期的赵姬),也是值得大加夸赞的。
2、很多人觉得赵姬S的原因是她舞姬的出身,即便属实,但是有一说一,那时候大户人家里面养出来的舞姬是宝贵财富,都是有大用处的,不是普通人印象里的普通消耗品。
否则是不可能让子楚把她立为夫人的,有儿子也不行,王室公子没那么随便,人家再落魄,也不是没见过没吃过的。而且历史也有说法,赵姬是出身赵国大族(不确定,但是这一点不是很重要)。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
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
上一篇:斗罗:系统早来万年,我虐爆唐三
下一篇:返回列表